《田野》《火影山》给人一种自然、新鲜、美丽的感觉。田野广阔,火影山庄严,建设了庄严雄伟的境界。
华蓥山也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小说在浓墨重彩的描写了重庆之外,宕开一笔,看似疏离主要故事发生地,而实际上却将全国解放前的华蓥山面临着的紧张局势很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小说的视野更为广阔,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蓄势,为红岩精神张本。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江姐等人从重庆到华蓥山参加农村的斗争工作。那么,《红岩》写到华蓥山和田野,就会写到解放战争时期农村的抗丁抗粮斗争,以及这些斗争所遭遇到的血腥镇压为此,小说的视野就从重庆的工人罢工运动、学生运动等拓展到农村的革命斗争,场面和境界豁然打开,却亳无突兀之感。
第四章“一条连绵不绝的山脉遮住了半边天,奔腾起伏的峰峦,被覆盖着苍翠的森林。”江姐赞道:“好雄伟的气派!这就是有名的华蓥山脉?”
华蓥山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中共华蓥山地下党和华蓥山游击队从事武装斗争的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又是中共川东地下党领导的华蓥山游击队战斗的地方。所以,江姐的赞叹中,“雄伟”既是对雄奇而郁郁苍苍的华蓥山的由衷赞美,也是对其在中共斗争史上的“有名”和“气派”的赞叹。审美想象与生命体验融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写出了江姐的心绪:希望见到华蓥山游击纵队的司令——双枪老太婆,更希望见到与英雄的老太婆一起战斗的丈夫。华蓥山就在眼前,江姐的情绪是激动而兴奋的。
小说将华蓥山的壮美与江姐、双枪老太婆等战斗中的女共产党结合起来写,表明作者的审美体验和美学选择:对战争年代的阳刚之美和“力”的美的肯定,显示出对峥嵘岁月中的革命斗争的赞美,对红岩精神的高度颂扬!
田野、田地的意象代表农村的革命斗争局势。田野的变化不仅仅代表四季更替的变化,也代表着农村革命斗争情势的变化,同时也显示着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心情和心境的变化。
第四章“路两边,许多田地都荒芜了。已经是麦穗扬花的季节,但是田地里的麦苗,却显得稀疏萎黄。”这是华为眼中萧条的故乡。这些田地和庄稼都是被人化了的自然,它们是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所以,这里的田地就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由于国民政府抓丁、征粮,农民都人心惶惶,无法安心种地,致使许多田地荒芜,麦苗稀疏。此处凋敝的田野,一方面是农村现实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暗示:在小说中,农村的抗丁抗粮斗争遇到挫折和困境了。这也是江姐到农村、华为返乡工作的原因。
江姐刚到联络点就看到一批革命同志被枭首示众,其中还包括了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也就是她的丈夫。农村的斗争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不仅笼罩着城市,也笼罩着乡村。农村的斗争环境同样艰难,斗争任务同样艰巨。
第十四章“盛夏的田野,…和火红的太阳争艳的是条万丈的彩虹,彩虹从华蓥山凌空而起,弯向远方的天空”。“诱人”而美丽的田野意指在农村组织开展的抗丁、抗粮、抗捐斗争取得了进展,农村的斗争工作吸引着江姐。可就在此时,江姐却被叛徒甫志高及特务逮捕了,江姐不能继续领导农村的斗争工作了。这和太阳争艳的“凌空而起”的彩虹,不正是江姐的精神象征吗?田野上空的彩虹和红岩一样,也是崇高革命精神的象征。江姐从重庆到华蓥山,将红岩精神的诞生地串联起来。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们鲜血浸染的红岩,象征了共产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信仰。江姐们的革命精神如彩虹般美丽而高远,其革命境界超越了时空限定,在天空中耀眼夺目。
“田野”“华蓥山”这一组意象,代表的是农村斗争,代表着红岩精神的影响。毫无疑问,《红岩》的主要故事发生在重庆,小说所写的斗争也主要是重庆的渣滓洞和白公馆集中营的狱中斗争。然而小说宕开一笔,描写全国解放前华蓥山带的农村斗争所面临着的艰难局势。这样,小说的视野更为开阔,同时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为华蓥山游击队最后汇成营救集中营和解放重庆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进行蓄势,为全国大解放的大趋势蓄势。因此,在经历了丈夫牺牲的剧痛和在华蓥山的艰苦战斗的磨砺之后,江姐的形象显得更为突出,也更为饱满。这位有着坚定革命信仰和革命意志的共产党人,经历了革命洗礼和考验,斗争经验丰富,意志超人。同时,传奇人物双枪老太婆与白公馆多年装疯卖傻的华子良等人物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连接,使自然与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更为明显,让作者对于自然事物的审美想象与革命情怀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