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范感情
江亚宁在《父母爱情》原著中写道:
“我怎么想,怎么觉得他俩不合适。
我就想,这月下老人也有办糊涂事的时候。如果你们以为他俩生了七个孩子,而且儿女双全,那生活一定美满幸福。这样,我这个白痴就要笑话你们是白痴了。数量有时候也不能说明什么,只是一次次行为的重复罢了。”
我从懂事那天起,就开始冷眼旁观我父亲和母亲的情感生活。
在原著中,安杰一共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江亚宁是最小的那一个。其实最后还有一个老八。但被引产了。原著中安杰和江德福结婚时,新的婚姻法已经颁布实施了,婚姻法中言明所有青年的婚姻自主权。
也就是说,那时候已经实行婚姻自主。
可是安杰和江德福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却有些不可思议。他俩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一个是漂亮有文化的资本家小姐。两个差距这么大的人走到一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加离谱的是,他们还生下七个孩子。
在电视剧中,江德福宠安杰,安杰过成了很多女人想成为的模样。他俩很幸福,即便到老年,他们也依然彼此陪伴。在原著中,作者说她的父母之间并没有爱情。
既然没有爱情,为何却又生下七个孩子?
迫于无奈的认命
安杰最初是看不上江德福的,是被哥哥姐姐催促嫁给江德福的。
原著中最初江德福是被安杰的外表所 吸引,但是到最后他对安杰的追求完全变成了负气。因为安杰对他很冷漠,所以,他骨子里的好胜心和征服欲被激起。
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母亲不乐意父亲 ,她除了反感父亲坐公共汽车坐过了头的呆板不机灵外,还明察秋毫地发现了父亲手指甲缝里藏着许多污垢。她回到家对她的姐姐诽谤我的父亲说,看那乡巴佬样,还插着钢笔,听他说话我敢肯定他 认得字不上一百个,那英雄牌钢笔插在他口袋里简直糟蹋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对母亲的冷淡并不是视而不见,可他对母亲又实在是欲罢不能。文革期间,父亲对那句亲不亲阶级分的话总是不服气,因为他有资格 亦有权利不服气。
父亲硬着头皮频频进出我母亲那成分复杂的家庭,有几次父亲都要泄气打退堂鼓了,是舅舅和姨妈给了父亲力量和勇气。在后来的追求中,父亲竟带上了一股负气的成分,开始的那份爱恋反倒 不那么明显和重要了。
是那股 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农民式好奇心主宰着父亲。父亲想的是:老子打仗时多少难打的据点都拿下了,还怕你这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不成?
母亲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是孤军奋战,她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向我父亲举起了纤纤玉手。
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最初江德福追求安杰的动机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男人的征服欲和虚荣心,安杰对他更是出于利益考量下的决定。她家成分不好,一家人都过着卑微谨慎的生活。安杰第一次去通知参加舞会,她不愿意但不敢拒绝,杨书记让她和江德福见面,她不愿意,还是不敢拒绝。
她和江德福的婚姻等于是在命运的裹挟下,又经哥哥姐姐撮合才成的,对安杰来说,嫁给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大老粗是她从没想过的事情,她理想中的丈夫是穿着白西装,系着红领带,会对她说:iloveyou,mi的一个绅士。
可是,老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让她嫁给一个她此生也没想到的男人。她心有不甘,可是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她这份不甘很快就化作隐忍和妥协。
他们的婚姻,一个是负气之下的决定,一个是被逼无奈的决定。这些,决定了他们最初的婚姻走向。
如果说和江德福结婚是安杰的第一次认命,那么去海岛则是她第二次认命。
安杰生下老二后,江德福去了海岛,电视中安杰因为生气没有去送他,原著中安杰的表现更夸张 。她泪流满面骂江德福是骗子。那一刻的安杰在女儿眼中,真的就像是一个被人贩子拐卖的良家妇女。
安杰固执地不肯随江德福同去,她带着两个孩子留在青岛。但一个女人带着俩孩子,还要上班,半年后她就精疲力尽,最后不得已再次向父亲举起纤细的手,拖儿带女踏上千里寻夫的路程。
安杰踏上那个荒凉闭塞的岛屿就开始后悔,但这时候回头已经是不可能的,因为她和一双儿女都被青岛市注销了城市户口。她手中攥着的那张随军迁徙证更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她,热爱海岛和保卫海岛是她唯一的出路。
安杰知道一切挣扎和努力都将是徒劳,都不能改变她必须要留在这里的事实,所以她叹口气,再次认命。
当初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心高气傲的安杰在现实面前两次认命。虽然认命,但她是不甘心的,是委屈的,是愤懑的,这些情绪在她以后对孩子们的态度上很明显地表露出来。
破罐子破摔生孩子
我们不知道初到海岛上的安杰真实心情怎样,但是安杰到海岛上后,很快就找回了成就感。因为那里有许多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方的女文工团成员。她在众多的女子中间很快就赢得人们的注目礼,这让她的虚荣心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人们给她行注目礼不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因为她当主任的丈夫,当时的江德福作为政治部一号首长,掌管着岛上大小军官们的政治生命和仕途。因此,人们把注目礼的余光扫射到江德福背后的安杰身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也正是那些注目礼,才支撑着安杰适应初到岛上带来的不适感。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安杰借着窗外照射进来的月光,静静地看着身边打着呼噜的江德福,总会在心里安慰自己:我还图什么呢?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精神上的快慰吗?
从此,安杰开始了她无可奈何的海岛生涯。当时岛上没有工厂没有企业,她暂时成了无事可干的随军家属。
无事可做让她内心空虚,别人对她的尊重又让她短暂获得了精神上的快感,骄傲的安杰终于低下高傲的头颅,开始破罐子破摔的潦倒心境。在那样的环境中,她还能干点什么呢?干点什么才能让她有小小的成就感呢?
她的几个孩子,就是趁此机会欢天喜地地挤进了这个热闹的世界。
江德福虽然当了官,但骨子里还残存着农民多子多福的意识,所以对安杰生下一个又一个孩子,江德福是高兴的,满足的。有这么多孩子,他甚至比安杰的成就感更大。
几十年婚姻中从没有爱
电视剧中安杰和江德福彼此相爱,原著中安杰却从没有爱过江德福。她虽然认命地嫁给江德福,认命地来到海岛,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生下七个孩子,但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爱过江德福。几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1从没回过江德福的家
在电视剧中,安杰跟着江德福回了一趟老家。但是在原著中,安杰一次也没有去过江德福的家。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我母亲嫁给我父亲几十年,竟一次也没有回过我父亲的老家,虽然我父亲的爹娘她的公婆已先于他们结婚之前双双拘去。但我父亲还有一个大哥还活着,还有甲乙丙丁若干个侄子侄女侄孙子侄孙女, 更不要说那些横七竖八枝枝叉叉的七大姑八大姨了。本来母亲做做样子也该回去一下,给父亲个面子,可母亲却说死也不回去。
一个女人,从不肯跟着丈夫回他老家,心里着实也没把丈夫放在眼里。从这点上说,安杰真不爱江德福。但凡她对他有一点爱,也不会死活也不肯回去,在漫长的几十年婚姻中,她竟然一次也没有去过江德福的老家。
2对江德福老家的人不好
在电视剧中,江德福老家来人,安杰还买了布料给他们做衣服,第一次二奶奶他们来,临走时安杰也给他们买了很多东西。
但是在原著中,每当江德福那些穷亲戚要来,都是江德福最难受的时候,因为他想善待他的亲戚们,但他又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只有拜托安杰帮忙照顾,但是安杰从来没有给那些亲戚们笑脸,甚至江德福求她对那些人笑笑,安杰也是两个字打发:不能。
3亚菲的婚事
安杰不爱孩子们。从小孩子们都跟江德福亲,跟她疏远。她从来没有对孩子们付出过爱心。孩子们完全是放养式长大的。
原著中是这样描写安杰的:
“王海洋妈妈的目光总是深情地爱抚在王海洋猴子一样干瘦的脸上,我们的母亲从不这样,她那双大而炯炯有神的美目总是穿越过我们兄弟姐妹七人的头顶,落在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好像那里有她另一群子女和另一个家。
母亲总是一副很烦我们的样子,对我们七个小活物没完没了接连不断的要求和纠纷始终缺少一份做母亲应该有的耐心。她大部分时候是皱着眉头听我们说话,听不到一半她就会挥着手不耐烦地把我们从她身边轰走。她的这种继母似的态度跟我们的父亲简直没法比,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在情感上比较靠近我们胖胖的长得没什么特点的当政委的父亲。”
因为不爱江德福,因为对江德福有不满,于是安杰就把对江德福的不满发泄到孩子们身上。不仅不管孩子们,特别是对亚菲的婚姻,她更是把对江德福的不满发泄到了极点。
当时安杰逼着她和那个“饿”主任结婚,“饿”主任本姓孟,因为说话不清,总把“我”说成“饿”,因此人们给他取绰号“饿”主任。
小孟主任家是农村的,一口蹩脚普通话让人听了心里难受,这只是其中一方面,他还是五短身材,一口大黄牙,而且吃饭还吧唧嘴。从综合素质来说,他还不如当初的江德福。
但是安杰好像忘记了她当年嫁给江德福的委屈,执意要女儿亚菲嫁给小孟。
亚菲当然不干,当时的亚菲正和王海洋谈恋爱,安杰说王海洋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王海洋一气之下就跑到南京去了,留下亚菲一个人跟安杰对阵。
于是,被安杰一直逼迫的亚菲吃了安眠药。江德福知道后很生气,指责安杰差点逼死女儿。
安杰在看到女儿自杀后迅速苍老:
这才几天,母亲竟然衰老得如此迅速。井井有条了几十年的齐耳短发此刻披散得比任何一个农村随军家属都地道,原来精气神十足的眼睛像一夜之间散了光,有了点老眼昏花的味道。她在暮色中审视着父亲,一如当年在阳光灿烂的青岛公园里审视初次相见的父亲。只不过那时的审视很刻薄目的性很强,此时的审视却堕落到了一种茫然,一种无助,一种无奈。
江德福看到安杰的状态后不忍责怪,他想跟安杰讲道理。他说:你也是有文化的人,孩子们的事咱们不要跟着瞎掺和,你这样子插手不合适。你老糊涂了,那个人和女儿门不当户不对。
一直沉默的安杰在听到最后这句话时爆发了。
“江德福,你也配说门当户对?三十年前你跟我门当户对吗?那时候你是什么?你不也跟那人一样是个农村人吗?农村人怎么了?农村人就不是人?农村人就不该也不配娶个城市 女人做老婆吗?”
我们从安杰这段歇斯底里的发作中可以看出,她始终对当年自己嫁给江德福这件事耿耿于怀,她心里是恨着的,她原本可以有另外的人生,江德福不是她心中理想的那个人。但造化弄人,她不得已下嫁给江德福,她看不起农村人,她曾经对江德福身上很多农村人的特性及其看不惯。为何如今她却要逼女儿嫁给一个农村人?
她的这声嘶吼不仅发泄了她多年来心中的憋屈,更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无奈与悲凉,她居然差点逼死亲生女儿,她居然想要把女儿推上她自己当初不愿走的路,当初的安杰,是何等讨厌逼着自己结婚的江德福,还有哥哥姐姐。这些年,她一直活在对江德福的恨中,她认命过,挣扎过,但最终却没能逃脱命运的摆弄。到头来,她居然变成了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人。她何其悲哀!命运待她又何其不公!何其悲惨!
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安杰嫁给江德福后,生活条件是优渥的,相比较姐姐安欣和葛老师,她是享福的。由于江德福,安杰没有受出身的连累,由于江德福,安杰才能够过上被外人羡慕的日子,过上比自己姐姐安欣和哥哥安泰还要好的日子。
作者在原著中对这点也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虽然母亲万分委屈地嫁给了我父亲,但她对婚后丰厚的物质生活和 安逸的日子基本上是满意的 。虽然新中国废弃了军官太太这个词汇。但她的姐姐我的姨妈私下里经常用这个词戏称她,她也就半推半就地受用着。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出身不好的舅舅和姨妈,在填各种政审表格时,除了要老老实实填上外逃台湾的外祖父,在社会关系一栏里,他们就毫不客气当仁不让地填上我的父亲。他们先是郑重地写上我父亲比较乡起的名字,然后再郑重地写上党员,然后再郑重地写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某部队政治委员。
一个政审表上,能有我父亲的胖身体压着就够分量了,我父亲即便不能给予他们什么,但也足够跟我外逃台湾的外祖父分庭抗礼了。
父亲为他们做的好像还不止这些,舅舅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姨妈家的两个女儿,都被我父亲弄到了部队,都入党,提干,当工农兵大学生去了,这是我父亲那些乡下亲戚们做梦也不敢想的。
安杰是拧巴的,她一边享受着江德福给她和她娘家人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边嫌弃着,恨着江德福。她在这种痛苦和挣扎中生下七个孩子,孩子们的到来并没有让安杰心里的恨减小,反而让她在日复一日的后悔和痛苦中变成另外一个安杰,她从一个城市小姐彻底变成了一个农村妇女。
安杰这个人物在原著中给人很悲怆的感觉,看到她,就会感受到一个女人明明心高气傲,明明条件很好,却在几十年的婚姻中没有得到过幸福,最后不得不屈服于命运,但骨子里还是不甘心,不认命的那种悲凉和无助。
但凡她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就会发现她的婚姻其实原本可以幸福的,是她没有放下心中那些过往,没有去试着接纳自己的丈夫,去感知身边的善意和幸福。所以,她才把自己活得这么绝望与无助,寂寞与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