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看《祖国》,2020看《故乡》,2021看《父亲》。
作为“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的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如约而至。
很多网友在电影上映前,对它充满期待却又心怀忐忑,害怕它像其他系列电影一样,高开低走。
这两天网友的真实评价,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诚意满满,又不失个人特色的系列作品。
从祖国到家乡,从家乡到父辈。
《我和我的父辈》不再展现大国形象,而是聚集在普通人身上,让所有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和父辈的身影。
四个故事,四组家庭,四个时代,四个背景,他们用最真实最普通的“我”,展现了不同时代下的“父辈”故事。
《乘风》,看这个名字好像就能看到驰骋沙场的场景。
吴京既是导演,也是主演。
这是他再一次演绎战争题材,既有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也有催人泪下的铁汉柔情。
一句对儿子的“要死,死我后头”,让所有人听之落泪。
《诗》,是演员章子怡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站在女性视角,致敬上世纪六十年代,那群为国家“舍小家,为大家”的航天先辈。
徐峥带来的《鸭先知》,讲述了市井弄堂里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在父亲与孩子的交流中,展现了新时代国人的探索与创新。
少年强,则中国强。
沈腾导演的《少年行》,搞笑却又不失深刻。
“未来世界”“穿越时空”,沈腾借用从未来回到现在的“机器人大叔”的角色,讲述了时代的科技创新,也将少年梦想的追求娓娓道来。
曾经、过去、现在、将来;牺牲、奉献、创新、梦想。
《我和我的父辈》以时间为序,刻画了每个时代的普通人,也致敬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为子孙后代不畏牺牲,永远拼搏在第一线的前人父辈。
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时代只是窗口,用手推开,则汇聚成一个个生动温暖的日常生活。”
我们无法想象过去的时代,有这样一群父辈,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
他们不为名,不谋利,付出所有,只愿用自己的双手,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
他们也许离我们很远,但那些属于他们的独特时光,经历的故事,创造的奇迹,却永远铭记在每一个中国后辈的心中。
你能想象,这样一个风光秀丽的景色背后,曾有一段让人触目伤怀的故事吗?
红旗渠青年洞
它叫红旗渠,是“人工天河”,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曾被称为世界修建难度最大的工程,很多人在这里付出劳动,也有很多人长眠于此。
他们之中,有63岁的老人,也有17岁的少年。
他们日复一日地拼命,用双手挖出一米米的通道,架起一座人工天河,只为子孙后辈不再过着大旱连年,河干井涸的生活。
从1960年到1969年,红旗渠历时10载,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群众7万人。
遇过难题,有过艰险,但从未想过放弃。
十年如一日,因为有他们的坚持,红旗渠在建成之后,彻底改善了当地人民靠天等雨的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口用水困难的问题。
有句话说: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锲而不舍地去实践,以至付出生命。”
这群普通百姓,就像那个时代千万人的缩影,耗尽一生心血,只为给下一代换一个未来。
没有抱怨,没有退缩。
因为他们知道,再难的路,一直走总会看到希望;再高的山,一直攀登总能抵达顶峰。
曾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国人能吃饱喝足,不因吃饭而困扰,一生致力于粮食生产。
很多人不愿做农民,他们便做;很多人嫌弃下田插秧,他们便下。
风吹、日晒、雨淋......在那个现代科技匮乏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14亿国人,撑起一片粮食天地。
袁隆平院士曾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便已足够。”
一生奉献于水稻,即使身陷病床,依然心系稻田。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
没有米面,就吃粗粮;没有粗粮,就食树皮。
袁老也曾挨过饿,也见过人挨饿:
“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
有时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
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正因为知道饿的滋味,所以更希望国人能够在今后的日子,不再挨饿受冻。
主持人曾在一次采访中问道:
“您是不是特别害怕,年轻时饥肠辘辘的场景,在如今的时代再次出现?”
袁老认真地重复了两遍:“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是啊,这样的场景再无可能出现。
以袁老为代表的父辈,奉献一生,历经无数失败,体会万千艰辛。
他们将一次次的不可能化为可能,又怎会允许后辈的我们再一次体验他们的痛楚。
这群父辈啊,以生命为代价,只为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曾看过一篇关于石油的文章。
文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工人,在石油大会战发生险情之时,不顾身体伤痛,毫不犹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当成搅拌机,堵压喷涌的油井。
王进喜
有一群工人,用“人拉肩扛”的方式搬运机械,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钻,直到打出第一口油井。
这个人叫王进喜,这群人叫大庆石油工人。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对于这群“铁人”来说,没有任何困难,能阻碍他们前进;没有任何难题,能叫他们放弃。
越不被看好,越要奋力向前。
这是刻在骨血里的精神,也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弱小身躯,让中国摆脱“贫油”,也让子孙后辈不再为此担忧害怕。
这群工人用实际行动演绎着“铁人精神”,为国家建设,也为传承后辈。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如何,只愿换来后人的幸福无虞。
如今,燃油、化工原料、塑料、制药、食品、化妆品......石油被运用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也不必小心翼翼,不必再祈求他人,不必再向他国伸手。
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是他们给予我们的底气,也是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你知道,中国从被轻视到被仰视,走了多久吗?
答案是2年8个月。
从第一枚原子弹试验到第一枚氢弹成功爆炸,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这一切的背后,是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钱学森,放弃了国外的社会地位,执意回国,只为一句“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因为他的加入,让中国的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于敏,从未出国留过学,是实实在在的“国产专家一号”。
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选择加入氢弹的探索研究。
邓稼先、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23位科研人员,舍弃小家,放弃生命安全,忍受着艰苦条件,只为中国不再任人宰割,只为我们有实力与他国相抗衡。
他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过的却是隐姓埋名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问:“他们不怕牺牲吗?”
我想怕的,但相比如此,他们更怕国家被欺侮,人民被压榨。
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这是父辈的骨气,也是留给后辈的底气。
我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知道青藏公路修通后的感受。
震撼、感动、无以言表的心情,在眼眶打转的泪水。
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为了建成这条路,国家耗费了多少人力,父辈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长江路:青藏公路的起始点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在这个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山区,这群父辈历时5个春秋,仅凭一堆铁锹,一双手,便给子孙后辈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
“头枕昆仑肩,脚踏怒江头,零下三十度,夜宿陶儿久,上盖冰雪被,下铺冻土层,熊罴(pi)是邻居,仰面看星斗。”
这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曾在筑路工地上写下的小诗。
也许对他们而言,我们能想到的“山高、路远、路险、缺氧”只是九牛一毛;
而那些真正难以跨越的艰难险阻,才是我们永远无法做到的感同身受。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用生命和鲜血筑起的一条路,创造了人间奇迹,也有无数“战士”永远留在这里。
如今,这条被誉为西藏“生命线”的道路,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也为民族安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曾问,青藏铁路人最喜爱的歌曲,他们回答说:
“我最喜欢《天路》,因为它代表着青藏两省区人民的夙愿,也代表着青藏铁路人扎根雪域的铮铮誓言。”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这条天路也成为青藏人民的幸福之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员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过去十个世纪里,中国有九个世纪都是GDP世界第一。”
是啊,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只落后了一小步,而这一点点的落后,父辈们并未停下脚步,依然在努力追赶。
生于动乱的时代,每位父辈做着普通而又不平凡之事。
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在自己的领域,埋头苦干,不断探索,只为让国家前行一小步,让后人不再忍受他们之苦。
可惜的是,这群人创造了无数历史,却无法耳闻目睹。
网络、共享单车、支付宝、高铁……这一项又一项让世界震撼的发明,都来源于父辈的成果。
从偶有一辆的汽车到现在的随处可见,从寥寥无几的几架飞机到现在的数不胜数,从第一条铁路到现在的四通八达;
因为“两弹一星”,我们不再被轻视;因为国之强盛,让我们越来越能昂首挺胸,可以随心所欲,潇洒生活。
一件又一件的功绩,都是父辈们用生命奋斗的结果。
这是父辈对我们的宠爱,对国家的感谢,也是他们的心之所向。
感谢他们的付出,感谢他们的奉献,感谢他们给国家、子孙后辈带来的无限荣耀。
愿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能不忘前辈之恩,铭记于心,传承精神。
在乘凉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