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看两集《胜算》,然后去CCTV,每天看两集《什刹海》,不得不说完全不影响主线脉络,足以跟上剧情的发展。
到底是观众的理解能力太强了,还是《什刹海》的剧情太慢了?连续几天这样看下来,很多人对这部央视一套黄金档的年度大戏“非常失望”。这段时间笔者多次在对该剧评点,并不是笔者非要较真儿吐槽,而是剧中的“槽点”实在太多让人郁闷地不吐不快。几天来粉丝们与笔者也进行了交流,大家竟然发现没有找到这部剧主题!电视剧到底要演什么,到底哪条线才是故事的主线?是“醉八仙”的从死到生,还是三代人的爱情故事?是中华美食介绍,还是老北京民间礼仪科普?是电视剧插曲欣赏,还是什刹海风光记录?还是是弘扬民族文化,还是宣传文化自信?
主题的凌乱也就导致了节奏的混乱,加上剧本太多的不严谨及后期剪辑的不用心,让观众看到了一部大失央视一套黄金档水准的电视剧。第20/21集,《什刹海》用了两集的篇幅介绍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琐碎的“令人发指”,内容却没有任何出彩之处,而且其介绍的大部分知识点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还需要特地用90分钟掰开揉碎了讲吗?
如果这是一部“贺岁剧”,或许有情可原,但即使是渲染节日气氛,编剧能不能走点儿心?庄为天过年让儿子给他买松枝和芝麻秸,庄志斌和凤儿难为坏了,逛遍了京城没买到,这时庄晓晓说在网上买了,凤儿千恩万谢。好家伙,原来电视剧里的人物都是“老古董”,都2018年了竟然不知道有电商平台?生活中连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已经习惯了网购商品,剧中主角竟然不知道?还有之前老爷子要的那个“胶”,买不到凤儿只好自己熬,怪不得“醉八仙”生意干不好却想不起来做点儿外卖生意,原来他们都如同编剧,一样活在“真空里”。
如果剧照是为了宣传当下电商发展的日新月异,强塞进来的这段戏是不是也应该有逻辑关系?庄晓晓买来的芝麻秸和松枝在过年时竟没有了下文,看上去更像为了介绍这个传统而刻意加进情节中一样,前后无呼应、想到哪儿拍到哪儿。
大年初一,几个老同志用5分钟的时间斗嘴逗闷子,强调千年古都,也大大赞扬了高铁速度。或许是为了宣扬我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新科技发展快速。但这些早已融入了我们生活、如同穿衣吃饭一样的日常,需要用这么长的篇幅去总结一下吗?5分钟的斗嘴并不是相声,观众看得一点儿也不好笑,简直就是“尬聊”。明显感觉这一段连演员都演得特别不自然、不自信,也不知这样的台词剧本究竟是怎么过的关。《什刹海》的剧情如同掺了“洗脚水”,让人看得别扭。
“醉八仙”要重新装修,庄志斌兴奋的告诉大家正月十五以后给厨师和服务员放假1个月。按照电视剧里展现的装修后效果,别说1个月,3个月都未必能完工。姑且不说时间“BUG”,京城的冬天特别是正月里,有人做装修工程吗?冬天装修少,不仅是因为天寒地冻没人愿意干,因为温度低,很多材料的黏合无法完成,液体材料容易结冰,所以不能装修。冬天装修成本高、时间长、效率低这是常识,这起码的道理编剧竟然忽视了,不知到底是严重缺乏生活,还是自我封闭在“肥皂泡里”。
一部老北京的市井烟火剧,编剧特地加入了一个外国人大卫,还成了庄家的座上宾,庄为天老爷子到哪里都带着这个“爱徒”,给他宣传中国文化,给他讲“老礼儿”,给他讲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变。编剧的这个设计我们姑且认为是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但如果这部《什刹海》是在央视英语频道播放还情有可原,央视一套的观众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有必要讲这么多小学生的科普知识吗?编剧是想把《什刹海》拍给外国人看,还是把观众都当成了“歪果仁”呢?
《什刹海》的导演兼编剧付宁,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在豆瓣评分中,他导演的《全家福》8.3分、《鸽子哨》8.2分、《兄弟车行》7.9分、《别叫我兄弟》7.3分,除了《魔都风云》评分较低以外,付宁大部分的作品都在6分以上,显然是一位优秀的导演编剧。但《什刹海》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让导演大失水准呢?
17集了!《什刹海》节奏让人无语,吴磊这条线啥时能进主线故事?
关于《什刹海》,您还有哪些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意见,笔者跟您一起探讨。
关注“转角哥”,看剧不迷路
原创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跟我联系第一时间删除
感谢支持,关注在上点赞在下,走过路过告诉笔者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