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京剧票友、公益项目创始人等革命身份很多。
这些身份之中,最被人熟悉的是恐怕还是演员,《血色浪漫》中的子弟兵张海洋,《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率兵起义的伪团长关敬陶,《中天悬剑》中特立独行的国民党将军肖弋,《历史的进程》充满霸气和匪气的大少爷丁啸天, 《民国往事》里的“民国第一杀手”张铁樵;《雪狼谷》里的“狼王”连德奎,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角色。
这些身份中,连奕名本人最喜欢的是导演,“做演员太被动,而做导演可以实现很多自己的想法。”入行20余年,连奕名参演作品50余部,参与幕后工作的作品20多部,其中一多半还是自导自演,其中以热血昂扬的抗战题材作品居多,获称“硬汉导演”的美誉,在“70后”导演中,绝对算得上出类拔萃。
这些身份中,最让连奕名挂心的,是由他发起的“爱·心声”公益助残项目。这个项目正持续资助着贫困听障儿童做康复治疗。 一些受连奕名资助的孩子在经过长期康复治疗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入园、入学,开始正常生活。
这么多身份的连奕名很忙,入行20余年,最惯常的状态是“一年365天,300天都在拍戏”。而与这种“忙”不相匹配的,是连奕名的曝光率,很少见他录制专访节目、综艺节目,除了介绍自己的戏,更是很少出现在娱乐圈话题榜。原来,早年拍戏受伤,导致连奕名的耳朵听力受损,这成为他拒绝很多采访和节目的理由,“听力不好,老得问主持人你说什么,别人尴尬自己也尴尬,索性能不录就不录了。”在人人争抢“眼球经济”的时代,能对宣传机会说“不”需要勇气和魄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连奕名更愿意做个靠作品说话的人。从《大刀》到《中天悬剑》,再到《民国往事》、《雪狼谷》,连奕名的导演作品无不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热血激昂不失细腻深情,英雄情怀澎湃激昂,这也让他成为内地颇具辨识度的导演之一,在抗战剧的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近日,由连奕名自导自演的又一部抗战传奇大戏《左手劈刀》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这是连奕名在抗战剧领域投下的又一枚重磅棋子,也是荧幕上少有的展现中国骑兵精神的作品。剧中连奕名饰演一位金戈铁马的孤胆英雄——人称“赤面骁将”的红军骑兵团团长龙飞。因在战斗中改变了驰援路线贻误战机,从此背负误解与猜忌,成为巧妙游走在多重势力之间的“多面英雄”。该剧有着一贯的“连式风格”,侠肝义胆的英雄本色,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热血激昂的抗战情怀,紧张刺激的马上激战和敌后潜伏都是其中极具魅力的元素。
在抗战题材作品扎堆呈现的当下,《左手劈刀》开播首日就在各卫视晚间剧播排行榜的第四名。此后,该剧一直延续热力,稳坐在省级卫视剧播排名前五名之内,如此成绩再度证明了“连式作品”的魅力。连奕名坦言,这是自己入行以来拍过的最困难的一部戏,近500场马戏挑战了国产剧最多马戏数量,更别提还有200多匹马对战的“群戏”,难度可想而知。“拍这部戏的时候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有什么意外。”
从京剧演员到影视全才 “承包剧组”压力山大
如果不是当了影视演员,现在的连奕名可能是国家京剧院的一名演员,更准确的说,是一名京剧龙套演员。
连奕名自幼喜爱京剧,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在校七年,专攻架子花脸和铜锤花脸。花脸是京剧界最“吃”功费力的行当之一,也是最苦的行当之一。另一位著名演员于荣光是他的师哥,两个人跟随同一个师父——— 京剧大师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学戏。7年打磨后,连奕名进入国家京剧院,拿到了好多人羡慕的“铁饭碗”。但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从艺之路的两大阻碍:倒仓和身高。倒仓让他的嗓音受限, 183cm的个头更让连奕名很难在舞台上找到合适的位置。“京剧演员都不能太高,我这种个头根本找不到人跟我搭戏。唯一能适合我的角色只有一个, 就是两军交战扛大旗的那个,因为旗子挡着,看不出来多高啊。”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连奕名至今印象深刻,“每天晚上睡觉拿两块砖,一头一尾把自己顶住,就那么蜷着睡,生怕睡着的时候长个,但是没用,还是蹭蹭的蹿个。”
于是,在国家京剧院工作两个月后,连奕名南下香港,进入了由向氏兄弟的永盛电影公司开办的第一届艺员培训班,后来又考入香港无线TVB艺员训练班。此后,他当过“跳一次楼5000块”的武行,摔断过胳膊,打伤过腿,一步步做到武术指导和动作导演,得到了圈内人的认可。2000年,连奕名回到内地,从执行导演、武术导演开始,一步步做到了导演和主演的位置,并最终成为现在收视和口碑极佳的影视创作者。
从京剧龙套到香港武行,连奕名的导演之路走的格外坎坷,用“厚积薄发”形容他并不为过。多年京剧学习的积淀,让连奕名的作品总能不经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悠长,在连奕名看来,“自己的很多东西都是从京剧中孵化出来的,戏曲的表演方式、节奏、审美都让自己的创作受益匪浅。”而在香港影视界的打拼让连奕名对影视剧制作的方方面面都格外熟悉,也为他日后成为主演、导演、制片人多位一体的“全能型选手”打下了基础。当前正在热播的《左手劈刀》,连奕名也是导演、主演一肩挑,同时兼任半个制片人,被称成“一个人承包了整个剧组”。连奕名说,自导自演的模式已经很多年了,对自己而言已经不存在压力,制片人确实很少兼任,因为导演和制片人在创作上是对立的,这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市场、资金、安全的问题,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方方面面把控剧组的整体状况。在拍摄期间,这位剧组“大当家”充分发扬了工作狂、连轴转的精神,成为整个剧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从拍摄进度,到人员安排,再到资金预算,全方位操心受累。“没办法,要想实现自己的想法,还得省钱,就只能加倍的付出,这么想其实倒也公平。”
抗战领域摸爬滚打二十年 “抗战戏会越来越真实、厚重”
连奕名的生日是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日子。小时候跟小伙伴玩儿,最爱扮演八路,逼着哥哥扮日本鬼子,拿玩具枪追着对方打,好像有一种天生的使命感。连奕名表示对英雄确实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后来拍抗战剧,做演员,做导演,就好像是一个来自童年的夙愿被理所当然地实现了那样。”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应该缺失英雄情结,没有英雄情结的民族是没有血性、没有前途的,时至今日很多作品了缺少了过往中国人天性里的那种凛然和侠气,而这才是中国男人该有的气质,我想在自己的作品里重现或说呼唤这种气质。”
作为内地最早一批投身抗战剧的创作者,在抗战剧这个主战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连奕名对抗战戏有着更多的感触。“关于抗战题材作品的创作,较之其他家长里短或者谈情说爱的电视剧,也要艰辛的多。不是跑就是打,尘土火药都是最惯常的,片场又大多是在艰苦的野外。困难也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经费以及演员。多数演员不太愿意接抗战剧,因为挣的钱一样,付出的辛苦却需要加倍。而且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他们对战争场面要求越来越高,戏中机械配置的水平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总之,战争戏会越来越难拍,想出精品也会越来越难。”
除了这些,在连奕名看来,拍抗战剧最大的难处在于必须处理好战争的真实性,包括服化道乃至很多细节都要力图真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这其实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行当,出一点差错就会被骂的很惨。”为此,拍每部戏之前,做大量的文本研究也是连奕名和他的团队必须完成的功课。前一段时间由于“抗战雷剧”盛行,广电总局加强了监管和审查,有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抗战剧将大幅减少。对此,连奕名表示,抗战剧过度娱乐化确实会令观众反感,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抗战剧未来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尊历史,越来越突出厚重感,但与此同时影视作品也不能1:1完全还原生活,“我总觉得传奇剧和雷剧其实在于一个分寸的把握。抗战戏讲述的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段历史,态度一定要严肃,但是内在气质更要鼓舞和振奋,所以在创作中我会在不雷的前提下,尽量让它大快人心。”
抗战剧如何吸引年轻人也是业内常被讨论的话题,一些抗战剧也走起了偶像化、青春化的路子,以此拉拢年轻观众。在连奕名看来,抗战戏要想让00后、90后接触,就必须有好的故事、好的情感和好的人物,这是一定不变的。“其实年轻人有时候排斥抗战戏并不是因为排斥这段历史,可能更多地排斥的是强加给他们的说教。你不能够以说教人的情况下逼着他们去看电视剧,年轻人反而是会反感的。”
连奕名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抗战剧经典是《亮剑》和《历史的天空》,“这两部戏的主人公个性都非常丰满,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复制这两部戏,反而使得这种草根式的英雄人物成为了另一种脸谱化,这也是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
学习平衡工作、生活 不刻意追求“夫妻档” 戏外热心聋儿公益
入行20余年,几乎都是一年两部或者两年三部的工作量,连奕名无疑算得上是业内劳模。他曾经如此形容自己的状态“一年365天,300天都在剧组”。连奕名一度很享受这种状态,“所谓快乐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我从来没觉得度个假,在海边吹吹风是多快乐的事儿,那种快乐我不懂,我会觉得特别浪费时间。反而我觉得在现场的那种忙碌,全情投入的工作状态和拍完一场好戏带来的成就感会让我享受更多。”典型的工作狂的理论。
不过,连奕名也坦言,常年拍抗战戏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部戏都要跑炸点,打来打去,危险系数比较大,拍起来耗时耗力耗神。“现在也觉得老这么拍下去也不是事儿。这十年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每天都是看剧本,见编剧、演员,聊的东西、看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这个范围之内,长此下去,经验越来越丰富,但是观念恐怕会越来越窄,没有时间学习外面的情况。所以从今年起,会给自己多安排一些休息的时间,多看看书,看看别人的片子,需要再给一个自己的沉淀过程了。
虽然在电视剧中时常出演硬汉角色,连奕名称生活中的自己“不过就是个普通人,有点宅,没太多过人之处。”连奕名的妻子杨若兮也是圈内人,两个人还曾在连奕名执导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雪狼谷》等多部作品中有过合作。在电视剧《左手劈刀》中,连奕名与四位不同风格的女性角色上演情感纠葛,当被问及作为导演和制片人,剧中为何没有给妻子杨若兮安排一个角色时,连奕名表示,自己不会刻意安排“夫妻档”,自己的剧是否启用老婆大人完全还是看角色是不是符合。 而被问及夫妻相处秘籍的时候,连奕名表示,“婚姻方面我不是那种情感很细腻的类型,可能也给不出大家太好的建议,但是我觉得互相给对方一个空间,给予理解和包容是很重要的。”拍《左手劈刀》时,连奕名的儿子还不满一岁,拍戏期间他只能用照片解相思之苦。他还给儿子取了小名“大福”,“以后开金铺去!有福气的意思。”此外,他还把自己的微信名字也改成了“大福”,好父亲形象呼之欲出。
拍戏之外,连奕名和杨若兮还热心公益。因为连奕名本人被听力障碍困扰已久,所以更能体会聋人在生活、工作中的艰辛。为此,连奕名多次组织慈善义演,不但亲自出山,勾脸开唱,还是召集圈里的朋友一起参与,演出筹集的善款全部用于帮助听障人士,尤其是聋儿的康复,“我资助了两所聋哑恢复教育学校。大家不太了解,聋哑儿童换了电子耳蜗,其实不是听见了,而是能通过耳蜗把我们的声音转换成类似电子密码的声音,这种密码需要学习才能掌握。这样聋哑儿童才能走入社会,要不然这辈子都无法与人交流。这些孩子经过一年的恢复,就可以上普通的小学,日后也会有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