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戏的重要类别有“生活剧”、《一年又一年》 《家有九凤》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这种电视剧的统一气质是“讲述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自带烟火气的剧集就从国产剧最擅长的类别,变成了目前最稀缺的类别。
可能是很多国产剧都急吼吼追求“都市感”,结果是都市拍得悬浮,转头一看连普通的生活剧也拍悬浮了。年轻演员们漂漂亮亮地出现在电视里,看起来可以随时去当美妆博主,但就不像是在过日子。
这种“大家都在过日子”的剧,现在竟然有了一部新的,就是《人世间》。
《人世间》原著是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编剧是写过《牵手》《中国式离婚》的王海鸰,导演是《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
主演阵容基本就是下面这个意思吧!
但《人世间》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一打开我就知道,是我小时候看的那种剧,有烟火气,有普通人的爱恨,每个角色都像是我小时候见过的叔叔阿姨们。那种物质匮乏却全家人在一起的故事,也是父母经历过的。
很多人吐槽,为什么雷佳音从二十多岁开始演,为什么辛柏青也要演青年。我倒是一点都不反对这个选角。
他们从二十多岁要演到五十多。生活剧里总不能从三十岁再开始换人。如果现在的年轻演员能从70年代末的青年一路演到2000年后的中老年人,那当然可以再找年轻的人来试试。
问题是,数一数线上,有这种生活质感的,放到年代剧里不违和的演员,还有谁呢?反正我是没有想到更年轻的人选。
观众如果觉得演员演二十多岁的人不太像,那么整个行业都应该想想这个可怕的问题:等雷佳音宋佳都没法靠演技演二十岁的时候,生活剧年代剧还能找谁演?找那些看着都像时尚博主美妆博主的年轻艺人来吗?我们如何能从新人里挑选出更多样化的审美,更突出演员的生活质感?
《人世间》的剧情可能不算是有“爆”点,因为这并不是扣住了社交网络上什么话题展开的,也没法把角色按照网上热议的标签分入什么类型里。它更像是普通人过去几十年的生活记录。
要说剧情,也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为了爱情放弃升官的哥哥,爱上寡妇的弟弟,少女时代就出走的姐姐,有念一首诗就引发轩然大波的姐夫。
看到有年轻观众总结曰:这个剧,周家三个孩子都是“恋爱脑”,全都为了喜欢的人不管不顾。
《人世间》故事从1969年开始,年轻人都要上山下乡,按政策每家只能留一个孩子在家。周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是准备让女儿留在城里,但是女儿周蓉(宋佳)拿走了这个“上山下乡”的任务,却私自离家了。因为她和诗人通信爱上了对方,要去找他。——第一个恋爱脑。
大哥秉义(辛柏青)在建设兵团,爱上了被打倒干部的女儿郝冬梅,也就是那个年代人人避之不及的存在。有工作调动成为军官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因为他不能和恋人分开,即便对方的家庭成分很不好。——第二个恋爱脑。
只有小儿子秉昆(雷佳音)留在了城里,而这个小儿子也是最不会念书又错过教育机会的儿子。他因为机缘巧合爱上了被处决的死刑犯的妻子,“寡妇”郑娟。一个大小伙子,只是被托付要给寡妇送钱,就爱上了对方——第三个“恋爱脑”。
现在篇幅最详细也是最吸引人的,就是“小伙子爱上姐姐”的故事,在看起来这么老派的电视剧里,竟然拍得张力满满。
秉昆初见郑娟,她状况惨淡里也透着美丽,意外构成了对少年情欲的启蒙。
秉昆一眼就爱上了郑娟,之后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能一直给对方送钱。不但变卖家当贴补她,还要照顾她肚子里别人的孩子,照顾她瞎眼睛的弟弟。
最感人的爱可能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记得过来看你一眼。
郑娟也察觉到爱意,她竟然是那个主动挑明了的人。
年轻的朋友们啊请去看看郑娟和秉昆这段告白,每句话都是直球。
更惊人的是,“死刑犯的寡妇”郑娟,她愿意和秉昆好,但不求任何名分。
看到有人问,郑娟这样是不是“茶”?
可能年轻的观众实在是不了解,感情会遭遇多少社会的干扰,禁欲反而催生出更多激烈的情爱。
这不是现代都市男女的洒脱,是命苦的郑娟给自己的一点甜头,也是她给秉昆爱的报答。
在工业糖精泛滥的时候,看到这段感情戏真的是好惊喜,两个好人情到浓时打破了禁忌,说着大胆的话,但每一句都是苦命人绝望的潜台词。
两个演员的演技也好到位,殷桃是中和了欲望和纯真,雷佳音是又尊重又压抑又羞涩。
把恋爱戏拍成这样,角色是“恋爱脑”可以概括的吗?
好像可以这么说,但“恋爱脑”三个字又过于简单粗暴了。我更想说,周家孩子都有一种“老派”的情义。
其实经常看生活剧的人应该知道,“孩子谈恋爱让父母操心”是标配剧情。因为只要是自由恋爱,一定不会是父母最满意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人。
周家父母是标准的老式爱情,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在困难年代里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爱。
这个家庭里没有重男轻女,对女儿是尽可能地保护(不想让女儿去上山下乡)。子女们在时代的缝隙里读书和学习,藏好知识和向往。
一个父亲在70年代就能说“孩子的事情不要管”,也是很难得了。
因此,生活贫瘠的年代里,周家这三个孩子依然从父母和家庭里学到的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才会有后来的故事。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面对“传统”的力量。在人们生活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传统”意味着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有时是非常难打破的。
秉义和秉昆两兄弟都算情深意重。喜欢一个女孩就会坚持下去,可以为了这种“喜欢”去对抗世俗,但也有各自的纠结。
秉义爱上了出身不好的女孩,可以为她放弃自己事业上的机会。也可以毫无芥蒂地接受女方因为意外不能生育的事实,他宁可跟父母说自己不育,也不想让妻子承受没有孩子的压力。能做到这两件事,真是算得上君子了。
这几年看多了“赘婿梦”,看到秉义这种跟高干女儿结婚的,正直到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他选择女方时,不在意对方的家庭正在被斗;结婚后,不在意不能生育问题;女方父母又得势了,他为了不让对方家长瞧不起格外敏感,自家的事情都坚决不用老丈人关系,还要求弟弟也做到,几乎到了虐自己的地步。
秉昆也是完全没有封建思想和功利心,对郑娟一见钟情后就掏心掏肺地对待她,她没领证的同居丈夫被枪决了,她有养育弟弟和未出生孩子的负担,都不能阻止秉昆的爱。
最让观众动容的段落是:郑娟告诉秉昆,她没有结婚,只是别人的工具人,孩子则是被另一个人强暴生下的。秉昆依然痴心不改,还告诉所有人那个孩子是自己的,这样用永远帮郑娟隐瞒了最耻辱的秘密。
但是,这样的好男人,当父母反对婚事时,也只能先装傻。有情有义的大哥,也不能坚定支持弟弟爱上“死刑犯的寡妇”。
因为父母的教育和那个年代的道德观点里,“阶级成分”和“女子的清白”都决定着人的分类和标签。
我是觉得看这部剧常常有回到小时候看大人的感觉。这部戏里的角色,他们的感情、做事方式,都是“以前的”。
是好人,是重感情的,但是也有基于生活经验的一套讲究,那种讲究甚至很难说是错,但有时又给人带来不自由的阻挠。
但也许《人世间》这样属于过去的故事,保存着过去生活的标本,也为我们今天提供启发。如果不是看了这部剧,我几乎忘记过去童年记忆里大家把伴侣称为“爱人”的时候。郑重里透着浪漫,庄严里又试图寻找热情。
令人玩味的是,反对儿子爱上寡妇的周父,也能掉转态度绝对赞成这门婚事。因为当所有人都离家时,是郑娟在照顾周家全家,最艰难的是周家植物人的妈妈。
周父反对婚事的方式是斥责儿子,但同意婚事的方法也是斥责儿子:“你那么有志气,怎么不敢娶人家!”
因为周父之前不了解郑娟的品行,在清楚看到郑娟的善良可靠之后,他会马上责备儿子亏待了好女人。另一方面,这当然也是旧式的家长权威,不同意是骂,同意也是骂,反正看儿子还是不够好。
而这样的严父,最宠爱的可能是二女儿周蓉(宋佳)。
周蓉目前是争议最多的角色,很多观众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掌上明珠非要和家庭决裂,二十岁不到就跑出去跟诗人恋爱,还给家里带来这么多麻烦。
争议客观上也是戏份有限造成的,十几集剧情里周蓉出场还不足一小时,很多因果关系要靠观众读原著,或有一定背景知识去自己连上。
另一方面,或者也是女性角色更容易被争议。宋佳说,周蓉是先锋女性。
十几岁就跟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诗人通信,然后去追随。这件事要说有什么不对,就是三十多岁的男人不应该跟小女孩谈恋爱。但是那个年代里,成年的界限又没有现在这么清晰。
总的来说,周蓉的叛逆恰恰来自这个家庭的教育。因为父母不重男轻女,给了她充分的教育和爱,所以她有一个培养自由灵魂的基础。而在周蓉青春期,“革命”是大环境里最重要的关键词,她从小阅读的故事都是歌颂自由精神的,因此她特别需要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世界(其实每一个年轻人都需要)。
而她爱上一个诗人,爱的是对方的才华和思想。这是她生活中稀缺的东西。越是世俗不认可,她越想挑战。青春期就是这样,大约也无可奈何。
尤其是,观众看到的是周蓉夫妻总是陷入麻烦,因此对他们观感不好。但也许需要仔细看看那是什么麻烦。
周蓉的诗人丈夫是念了一首悼念周总理的诗才引发风波的。在那时念诗,他可以说是非常勇敢地讲出了人民的心声,敢于在禁锢岁月中发出呼号,为社会呐喊。
观众看到的是秉昆也受了牵连了,但不要忘了,然后变化就开始了,改革开放就来了。不但秉昆不会怨恨这个姐夫,大家提起那首诗还是会肯定它的时代意义。
周蓉和诗人丈夫的早年生活是着眼于理想和社会公义的。当观众追问她为什么有几年不带孩子的时候,我想的是,如果她带孩子,还怎么考大学呢?父母家人都理解她要考大学能把她的孩子接到家里来,她才能在高考恢复后就考上北大,这是其他很多女儿没有的支援。
很多人都看了原著,知道周蓉的诗人丈夫会中年出轨,因而指责她的“恋爱脑”。
其实这种男人也是很典型的一种知识分子。总是从自己的崇拜者中挑选伴侣,当女方越来越成长时,男人就需要下一个崇拜者。有才华有情怀的人,也是那个出轨的人,生活里活生生的例子还少吗?
而周蓉在后面剧透里有个让我很喜欢的地方,当她自己的女儿陷入一场大家都反对的恋爱时,作为妈妈的周蓉表示:管不了,不能强迫女儿,这是她自己的事情,尽管我也很反对。——这可太酷了,不愧是有自由精神的女人。
周家对子女真正的教导是诚实。对自己诚实,对品德诚实。
在爱情上,这几个孩子都能只追求爱本身,而不考虑世俗的结果。在工作和为人处世上也一样。秉义和干部的女儿结合却从不贪图女方的好处;秉昆在工厂时总是帮助弱者发声,敢于挑战领导追问“公平”何在;周蓉年纪轻轻就在深山里教书育人,因为这样对社会有贡献。
诚实让他们远离功利主义,也让他们在贫苦岁月有时分外艰难。 在接下来的改革开放戏份里,诱惑和冲突更多,但说来说去,还是人要不要继续诚实的问题。——这可能是这部戏的角色和情感给我一种“老派”印象的根本原因。一种现在稀缺的品质。
真实的情义和真实的纠结,老百姓的情爱、心动、冲突和承担。这就是中国式的情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