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字说。“君子吃不饱饭,住处不求安宁,对工作敏感,说话谨慎,有理有据,有情有义,爱学习的也可以说已经学会了。
”这段话和1.7章可以合在一起来读:“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因为两段话都表述的是一个内容,即行大于知。这两章里面提到的内容,都不是现代很多人理解的学,1.7之中提到的贤贤易色,这段中提到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怎么能与“学”挂上钩?如果联系儒家先仁后学、德在学先的观点,这都是“学”的内容,而且意义都远大于仅仅的识文断字。
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越多,就越容易迷失本性。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民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即是此理。如果一个人将太多的精力用于追求饮食之美、居室之安,不仅用于求学的精力有限,而且也容易以物乱心,而走上邪道。曾经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李绅,在为官之后却奢侈挥霍,不仅为后世所讥,也再无建树,无论是为官的政绩还是文学的成就。
但这话有三点要注意,不能走极端,一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思是吃饭不一定要吃饱,住不一定非要豪华别墅,而不是一定不能吃饱住好。许多人都鼓吹安贫乐道,认为只有安贫才能乐道,这是错误的,安贫乐道的意思是能够安贫,才能乐道。如果有条件吃好的,住好的,也没有必要像个守财奴似的,非要饿着肚子住着草棚,更不能反对别人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花钱,比如买别墅开豪车甚至买私人飞机,这才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之道;二是虽然不追求吃饱居安,但必要的生活条件还是应该要追求的,否则除了读书啥也不会,上不能敬老,中不能持家,下不能育子,也是不行的。或者有人说,孔子不是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孔子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出发点是“谋道”,倘若道立,食也就自然而然,“禄在其中矣”,是以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三是不追求吃饱居安,是对我们要求,却不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治理百姓。对于治国治民,必须要庶之富之,更不能以此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敏于事而慎于言,通俗地说就是多做事少说话,原因如下。第一、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夸夸其谈的人不如埋头苦干的人;第二、言不落实到事之上,那么言就是空中楼阁,天马行空;第三、言多必失,事干必成。话说得太多,自然容易出错;做事开始可能不一定能成,但坚持敏于事,则必然走近并达到成功。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强调“慎言”,并非反对言。
“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与有道之人交往,不断的修正自身的不足,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曾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和仁人在一起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如果我们不选择和仁人相处,从什么地方得到智慧呢。孟母三迁,也是为了就有道。人是很容易受环境和他人影响的,四川有句话叫“跟好人,学好人,跟坏人,学坏人,跟着端公学跳神”,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天天和有道之人在一起,耳濡目染,学问及道德水准及眼界开阔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与高人共舞。
虽然“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不是我们理解的学,然而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的人,想不学都不可能,想不学好都难。从教育孩子来说,从我的经验来看,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最好的学习。如果有一个好习惯,那么为人处事或者学习成绩,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