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然阅读
张勋老师说,讲故事的人都成为传说的创作者。
我个人很喜欢这句话,它让我想起有一年去版纳时听到的有关基诺族的传说故事。
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淹没大地,有一对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玛黑、玛纽受仙人保护和指点,幸免于难,玛黑、玛纽最终结为夫妻繁衍后代,成为基诺族人最早的祖先。而在另一个传说中,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徙而来。究竟哪一个传说更接近客观事实,很难分辨得清楚,也并没有人真正在意传说的真伪。
正如蒋勋先生所说的那样,神话、传说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难免会“添油加醋”。而每一次的“添油加醋”都寄托着传播者自己的喜好偏爱。
《嵇康与广陵散》一文中,负责看守嵇康的狱卒老丁阅犯人无数,他能够通过犯人的身体看穿犯人的内心。
老丁说,你(嵇康)比天下所有我见过的人更不像犯人。老丁还说,身体好像一张琴。有的琴总是吱吱哑哑,不好听。有些,叮叮咚咚,真是好听。
老丁,就是蒋勋先生对嵇康故事的“添油加醋”。蒋勋先生借狱卒老丁之口,道出嵇康身困牢笼心自由、广陵曲散悠扬久。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熟悉蒋勋先生是通过《蒋勋说红楼梦》。
最近再次重听,又一次体会了蒋勋先生对作品的细腻解读和悲悯情怀。比如蒋勋先生说到《红楼梦》第九十三回,蒋玉菡再次出现时不似从前风采,虽仍“非寻常戏子可比”,但因少了一些柔媚不复动人心弦。
在阅读《传说》时,蒋勋先生对传说的细腻、悲悯同样处处可见。
《三个愿望》的传说中,老夫妇在对天使许何种愿望的事情上产生了分歧。在老妇人还在狁豫不决时,老头饿得只盼能够有一盘香肠出现在眼前。这个太过平常的愿望激怒了老妇人,她在愤怒中失去了第二个愿望。最终,三个愿望用完了,这对老夫妇面前只多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香肠。
有关三个愿望的传说的确有很多版本,蒋勋先生说他很爱这个传说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使用“愿望”,对现实充满浪漫梦想,我们的结局其实不会与这妇人有太大的不同。
老妇人在天使出现的一刻,已经将自己祈愿果腹时的虔诚抛至脑后,她幻想自己成为王后,有上千奴仆环伺左右,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所谓“得陇望蜀”不过如此,人的欲望没有止尽,食物和衣服只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接踵而来。只是,无论如何美好的愿望都需要从虚浮的“幻梦”醒来,重回平凡现实。
《关于屈原的最后一天》,渔夫见证了屈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看到屈原的身体被香花浮载……屈原也看到了渔夫——他像一个婴孩,在天地合成的母胎里蛹眠着。想来,这是借鉴了《楚辞》中的《渔父》一篇。
我个人很喜欢这篇《关于屈原的最后一天》,还有《庄子与蝴蝶》一篇,独具蒋勋先生特色的书写方式赋予传说别样美感,有孤独美、有纯真美、也有苍老。
每一个传说的传说者都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色彩加入进传说,每一个传说都被传说者幻化得饱满细腻、七彩斑斓。于是,史书停止的地方,传说就开始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