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国民妹妹》章子峰吻戏上热搜。
网民感慨万千。我家第一次长大了妹妹。
即将上映的《我的姐姐》里,总被大家亲昵地喊“妹妹”的张子枫,变成了“姐姐”。
肉叔看了预告。
这个姐姐隐忍,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明明也还只是个孩子,却被迫成长,变成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我的姐姐》还没上映。
但有一部同样布满青春惆怅的电影,不妨先解解馋。
《姐弟的夏夜》
남매의 여름밤
这是去年一部韩国独立电影。
没有任何大牌明星加持,也没有任何吸睛的话题炒作。
却在多个电影节获得奖项。
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众电影,凭什么口碑爆棚?
毋庸置疑,《姐弟的夏夜》作为导演尹丹菲的处女作,它很青涩。
但,它足够真挚。
嗯,这是一个很“泛”的词。
但在近年圈钱套路泛滥的市场里,真挚越来越稀罕。
电影没有关注宏大的主题,只着墨于一个很琐碎的生活片段:
爸爸带着正在放暑假的两姐弟,一起去到爷爷家。
姐姐叫玉珠,弟弟叫东珠。
刚好遇上好久不见的小姑,一家人在爷爷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之所以说它真挚,在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感。
什么共鸣?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有想过你成为大人之前的那个夏夜,是怎么样的吗?
估计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答案:
跟很多人一样,玉珠的青春夏夜记忆,有两个阶段并置:
起初,是平静和懵懂的各种生活琐碎。
后来,是生活失去平衡后的某种蜕变。
去爷爷家的路上,有个镜头很有意思。
颜色的变化,暗示姐弟生活即将发生转变。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暑假。
在爸爸的提议下,一家三口决定回乡下,在独居的爷爷家住一段时间。
炎热的夏天,乡下设备跟不上,没有空调。
正午,弟弟陪浇花的爷爷聊天,大片的绿植暂时缓解了一丝燥热。
傍晚,老旧的电风扇咿咿呀呀地晃动着,担起为一家人带来清凉的重任。
大家聚在客厅给爷爷庆祝生日,吃冰镇西瓜解暑。
爷爷睡着以后,爸爸和小姑坐在小店门外边吃烤鱿鱼,边回忆往事。
大人,也不过就是长大的小孩。
爷爷家房间不多,玉珠抢先独占了一间房。
她拿出事先准备的粉红色蚊帐,弟弟东珠看到了,也过来帮忙。
架好蚊帐后,他顺势抱着枕头跑进去。
没想到被玉珠撵了出去。
其实像这样姐弟相爱相杀的画面,都是日常。
姐姐推着单车出去兜风,弟弟也屁颠屁颠地跟着跑。
弟弟就是姐姐的小跟屁虫。
但两姐弟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斗气。
在吃饭时,弟弟无意中说了句:妈妈想见我们。
姐姐却不高兴了。
妈妈早就没跟他们一起生活。
倔强的姐姐虽然嘴上不说,但她对缺席的妈妈一直有怨恨。
但弟弟还小,他只知道,能见到妈妈就很幸福。
姐姐反应很大,还郑重其事地威胁弟弟:
她想见你就要去啊?你要是敢偷偷去,我就杀了你
难道这不就是小孩子的一根筋么?
你跟我好,所以你应该无条件站在我这一边。
后来,弟弟还是跟妈妈见了面,回来还给姐姐带了礼物。
玉珠见了礼物,不仅不乐意,还要弟弟把礼物扔掉。
就这样,两姐弟又双叒起了争执。
不过,两姐弟虽然爱拌嘴打闹,但关键时刻,还是会相互关心。
吃饭时间,爸爸给大家盛好面条。
姐姐在楼上玩得不愿意下来吃饭,弟弟特意把姐姐的那一份带上去,跟她一起吃。
有次吵架之后,玉珠给弟弟煮面,主动道歉。
弟弟很懂事,云淡风轻地一笔带过:
- 上次姐姐打了你,对不起
- 我们打架了吗?我不记得了
还夸姐姐做的面好吃,以后他也要给姐姐做。
是的,两姐弟开始学会换位思考,相互体谅的过程。
其实就是他们慢慢长大的过程。
成长往往有两面。
它的美好在于回头看时,是甘甜的。
可身在其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辛辣的。
第一阶段,大多是温情的日常。
直到——玉珠的内心成为大人的那个夏夜。
这是影片温情埋伏下,既写实又残忍的一笔。
爸爸人到中年,依然一事无成。
工作就是摆摊卖假鞋。
当初决定回爷爷家住。
表面看,是回去陪老人。
实际更像是让老人救急。
说难听点,仿佛为了避难。
小姑回来了,大家都很开心。
餐桌上寒暄问暖,回忆起多少年没见,一副甚是想念的样子。
但有几场对话,耐人寻味。
第一场对话,是除了爷爷以外的所有后辈。
小姑先发的话:
孩子们,之前跟你爸说过了,想知道你们的意见如何
爷爷是继续待在这里好呢,还是去养老院好呢
玉珠很疑惑,这也不是作为孩子的两姐弟能决定的吧?
说白了,商量只是走个形式。
归根到底还是想把爷爷送到养老院。
还有爸爸和小姑单独在室外,像是谈心的一场对话。
小姑先发起攻势,虽是轻柔问话,实则是绵里藏针的试探:
说实话这段时间我没说过
每次哥哥有苦难的时候,花着爸爸的钱的时候
我是女儿也是老二,都是自己处理的
不过你还要这房子就有点过分了吧
都是成年人了,这话里有话,对方肯定听懂了。
他听完以后,像是有点尴尬,马上找补:
不要这么想
我什么时候说过我要这房子
就是暂时住在这里而已
你以为我安安分分地待着
就没有一点伤心吗
这场对话的目的,很明显了——两兄妹已经在打老父亲房子的主意了。
更离谱的是。
两人并没有提前告知老父亲。
老人家还在家里坐着呢,两兄妹就地关上他的门,谋算着怎么把看房的客人带进来。
待会有人来看房子,我带爸爸出去,哥哥在这儿看家吧
但更耐人寻味的,还是导演对剧情的处理:
带人来看房没多久,爷爷就住院了。
住院也没多久,人就去世了。
导演并没有交代前因后果,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联想空间。
可往深想了想。
这很难不把卖房、养老院和病重去世联想到一起。
肉叔觉得。
这是导演安排的一个隐喻。
爷爷的死亡,让玉珠一夜长大。
也象征着青春的幻灭。
小孩子开始体会到,成年人世界心酸和自私的那个瞬间。
小孩子,就变成了大人。
在去殡仪馆的路上,还没睡醒的弟弟昏昏沉沉。
姐姐的肩膀,已经开始担负起责任,越来越可靠了。
有个很鲜明的对比。
爷爷去世后,妈妈出现在爷爷的葬礼上。
玉珠没有表现出曾经那种怨恨的反应——她学会自我消化了。
就像《狗十三》的李玩。
故事最后,餐桌上有一道红烧狗肉。
即便内心多么抗拒,她最后还是吃下去了,当着所有大人的面。
这是圆滑、是妥协,更是成长。
一种被残酷的世界“催熟”的无奈。
葬礼结束后,不谙世事的弟弟,说要跳舞。
于是一家人拍着手给他助兴,仿佛又回到曾经那样的温情画面。
唯独玉珠没有鼓掌。
这种“乐观”。
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成年人的冷漠和麻木。
第二天。
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
爸爸有一句没一句地问话,还讨论起自己的厨艺。
坐在中间的玉珠,吃着吃着,突然破防。
她放声大哭,冲回自己的房间。
初成长的玉珠,显然还没能完全适用这种“乐观”。
这看似是一个少女的故事。
但它又不只是刻画一个少女。
仔细看。
两代人,正是一组对应。
爸爸和小姑,不就是成人版的姐弟么?
这是现实最残忍的地方。
动荡不安的青春历程中,我们会变成自己厌恶的那种人吗?
有个细节。
玉珠听到爸爸在接待有意买房的客人时,她难以置信地冲去质问:
你都没跟爷爷说一声就这么做是不行的
爸爸自知理亏,但又碍于面子,竟然翻旧帐。
-送爷爷去养老院,然后爸爸自作主张卖房子是不是过分了?
-哪里过分了?你呢?拿到鞋子不是卖出去了吗
-你为什么现在那这件事说?
-就是啊,是同样的情况
他强行将自己的行为,和玉珠的行为划上等号。
玉珠做了什么?
她之前为了赚钱拿了爸爸的鞋出去卖。后来被买家发现是假货,没卖出去。
于是,她把那双鞋送给了一个聊得来的男生。
爸爸那番话,再一次刺激到了她。
玉珠气冲冲地跑去找那个男生,抢回那双鞋。
影片用一种孩子气的方式,让玉珠回到本真:
她还没有变成那个令人讨厌的大人。
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阵痛、不甘、愤怒、迷茫各种复杂的情绪。
它们就像夏天不请自来的蚊子。
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叮咬你一下,引起一段时间的不适。
迫使少年少女们的心思,变得细腻又敏感。
一如被叮后留下的红疹子,又痒又痛,难以褪去。
那便是青春里——关于夏夜的记忆。
编辑:邮差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