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空姐
在过去20年的电影和电视中,“超级英雄”、“美漫适应”是非常重要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质量和娱乐性的保障。
但这两个标签的历史远远不止20年。在美国刚出现“超级英雄”这个概念的时候,影视改编就已经开始了。和中国的“网文改编”一样,“美漫改编”早期的尝试也相当辣眼睛,走过的弯路也曾经很雷人。
而且这不全是原始的影视科技造成的。
远古时代的尝试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英雄,是诞生于1938年《动作漫画》的“超人”,由杰瑞·西格尔和乔·舒斯特联合创作。漫画公司们看见“超人”火了,才纷纷推出自己的超级英雄。
△《超人》漫画创刊本目前价值320万美元/本。
按理来说,超人出生最早,名气最大,肯定第一个影视化咯?
不,第一个是他在漫画市场上的老对手——惊奇队长。
对不起,放错图了,下面这两个才对。
△惊奇队长首次在漫画中亮相。留意人物这娘炮的手型。(关于惊奇队长的故事,请点击:惊奇队长:打败灭霸算什么?她还生下了自己的老公)
△真人出演的惊奇队长。
惊奇队长仅仅诞生一年,就成为第一位被影视化的超级英雄了。这个作品叫《惊奇队长的冒险》,是12集、全长三个半小时的系列短片,在电影院放映。为了拍出来的黑白画面效果更好,主角扮演者穿的是蓝灰色披风,而不是漫画里的红色披风。那时惊奇队长变身时会喊一声“沙赞”(Shazam!)——后来DC起诉惊奇队长抄袭,惊奇队长在1953年被一分为二,人物名字归了漫威,那句口号就归了DC。(所以等到2019年,漫威和DC将分别推出电影《惊奇队长》和《沙赞》。)
超人当不了第一,总该当个第二吧?也没有。1943年,哥伦比亚公司推出《蝙蝠侠》系列短片,一共15集,蝙蝠侠就成了DC第一个影视化的超级英雄。反派原本是小丑,演员定的是爱尔兰裔美国人卡罗尔·纳什,但当时二战正打到最惨烈的关头,电影公司为了鼓舞士气,将小丑临时换成了日本人,仍然由纳什尬演,片中充满了对日本的敌视和丑化。
△蝙蝠侠遭到反派残酷折磨!
△加个佛像就日本了?还蛮敷衍的。
到了1949年,哥伦比亚又制作出《蝙蝠侠与罗宾》,仍然是15集系列短片。这回的反派叫“巫师”,他得到一个装置,能遥控50英里以内的任何车辆(!),而这个装置的运作要消耗钻石(!!),蝙蝠侠跟罗宾要阻止他抢到钻石,将他绳之以法,顺便解救美女记者。这种系列短片每周在电影院放映一集,《蝙蝠侠与罗宾》也不例外,为了吸引观众按时回归,他们在每集结尾都会搞个吊胃口的悬念,往往就是简单地让蝙蝠侠陷于危险——整个系列看下来,你会产生“蝙蝠侠总是挨揍”的奇怪印象。
△“这身行头确定不是来搞笑的吗?”
那么第三是超人了吧?偏不,答案是美国队长。
1944年,15集系列短片《美国队长》公映,还在四年后被引进中国,美队就成了最早来华的超级英雄。片子译名为《无敌大探长》(噗),宣传语掷地有声:
枪口上领死,刀头上舔血。
△顶天立地……生龙活虎……铜臂铁骨……降龙伏魔……
在这套短片里,美队的出身并不是漫画里的新兵史蒂夫·罗杰斯(现在你看到的版本更忠实于漫画),而是一名检察官。剧组原本给美队做了个盾牌,但这玩意儿质量堪忧,而且太重了,最终只能弃用,美队就靠拳脚解决问题。
△美队扮演者迪克·博塞尔是业余拳击手+柔道黑带。
没有混到前三的超人,终于在1948年迎来影视化。
△IMDb7.2分……打分的人在1948年还没出生吧。
《超人》系列短片一共15集,每周六在电影院放映,片中超人飞行的效果用动画替代,这是之前三部超级英雄片都没有的。扮演超人的演员叫科克·艾林,一度是蝙蝠侠的演员人选。在演员表里,他扮演的人物只是“克拉克·肯特(超人的平民身份)”,而不是“克拉克·肯特/超人”,原因非常奇葩:哥伦比亚放出消息说,真实的超人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自己……(美漫有毒)
△快递搬几楼?
双雄先后称霸的50、60年代
第一部系列短片成功之后,大超在50年代受到追捧。
1950年有《原子人大战超人》,仍然是15集系列短片,主演仍然是科克·艾林。在“电影院放映的系列短片”品类中,它的票房是最高的。
△“嘿嘿,我钢铁之躯哦。”
还有1951年的《超人和鼹鼠人》。这次能叫“电影”了,只有一部,片长达到58分钟。主演换成了乔治·里弗斯,他以37岁高龄出演超人,这个纪录保持到现在都没人能破。
△抬头纹都出来了,确定是超人不是超人他爹吗?
还有1952年-1958年的黑白电视剧《超人历险记》,继续由里弗斯主演。这部美剧足足拍了104集,最后因为里弗斯去世才终结。当时每集(30分钟)的制作费是1.5万美金,主要演员每集的片酬是200美金——为了省预算,他们在剧中几乎不换衣服。这个电视剧还有个特别脑残的bug:每当歹徒向超人开枪,他都会若无其事地露出蜜汁微笑,但是有一次歹徒打光了子弹,把枪砸向他,他却躲开了——演员知道子弹是特效,空枪砸着才疼啊。
△“科长,您看我儿子这工作的事……”
到了60年代,超人的好搭档蝙蝠侠再度接棒。
首先是一部电视剧,拍了三季,一共120集,每集25分钟。跟我们的固有印象不同,这部《蝙蝠侠》是个喜剧,获得过三项艾美奖喜剧类提名。在进入打斗情节的时候,它的画面会弹出“Bam”、“Boom”之类的象声词,今天看来颇为雷人。而根据一项更雷人的统计,这些词在剧中一共换过84个(快超过空姐的英语词汇量了)。
尽管喜剧路线受到了死忠粉的强烈抗议,这部剧还是大受欢迎,反过来影响了原著。比如谜语人就是靠这个剧走红,成为漫画里的重要反派。又比如在这个剧开播之前,漫画里的管家阿福已经死了,纯粹因为知道他会是电视版的主角之一,作者才让他在漫画里复活。
△李小龙客串了三集《蝙蝠侠》电视剧,角色并不是罗宾,而是日本人加藤。
既然电视剧火了,20世纪福斯就在1966年7月推出电影版《蝙蝠侠》,延用剧版的演员阵容和搞笑风格,当然也包括那些雷人的象声词。它是唯一一部并非华纳出品的蝙蝠侠电影,而且在迪士尼收购福斯之后,它也成了迪士尼拥有的唯一一部DC漫画改编电影(暂时吧,迪士尼有什么干不出来)。
△“见诺兰去吧!”
之所以20年间只剩这两位好基友,原因在于当时也就他们还有人气。受反战浪潮影响,很多超级英雄被抛弃,代表美国精神、鼓励青少年参军的美国队长首当其冲,好斗的“拿摩”和“霹雳火”也接连倒霉,从读者视野中消失。另外由于充斥色情、暴力、恐怖,漫画在美国遭受口诛笔伐,甚至有心理学家提出:“和漫画相比,希特勒只是一个新手。”负面舆论催生了漫画道德规范委员会(CCA),所有漫画都得接受审查。
△只有印有CCA标签的漫画才允许“运输”和“销售”,这个标签的要求非常严格。直到1971年《神奇蜘蛛侠》和《绿灯侠/绿箭侠》引起广泛关注,CCA才有所放松。
在市场和监管的双重打击下,美漫迎来了漫长的黑暗时期,漫威几乎关门,还是靠DC友情拉了一把,借出办公室让他们继续创作。事实上在蝙蝠侠电视剧立项之后、播出之前,连蝙蝠侠漫画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是电视剧的人气让它存活下来。
井喷的70、8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美漫经历过改革,已经稳住阵脚。于是影视界的漫画改编逐渐繁荣,作品数量明显增加。
最负盛名的是克里斯托弗·里弗主演的《超人》电影。
这个1978年的片子耗资5500万美金(同时期的《星球大战》只花1100万),连续11周占据票房榜首位,最终北美票房超过1.3亿,IMDb评分高达7.3。它的特效在当年简直惊艳,还有两位奥斯卡影帝加持,一位是扮演超人宿敌莱克斯·卢瑟的吉恩·哈克曼,另一位就是扮演超人生父的马龙·白兰度。
△超人父子离别的动人场面。据说马龙·白兰度耍大牌不记台词,这场戏的台词是写在婴儿尿布上给他念的。
1980年有了《超人2》,成绩也不错,北美票房1亿,IMDb评分6.8。
△《超人2》把握住了美苏冷战的热点。
但接下来《超人3》《超人4》和《女超人》就垮了,都被观众贴上“愚蠢”、“可笑”的标签。
《超人3》讲的是超人被暗算,出现邪恶的另一重人格,原本善良的他被迫跟自己展开斗争。听起来还不错?拍出来就是另一回事了,主角两种人格的对抗全凭武力,主要是搬起东西互砸。这部片子的预算比起前两部还有所减少,票房不足6000万,IMDb评分跌到4.9。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超人的内心。
然后是1984年的《女超人》。作为第一部女性领衔的超级英雄片,它的宣传号称超人也会出场,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部分场景有超人的海报,两个英雄根本没有联动。这部鸡贼、劣质的电影耗资3500万,票房不到1.4亿,IMDb评分4.4,还获得“金酸莓奖”最差男女主角提名。但它很早就被引进到中国,在当年的《正大综艺》反复播放,成为中国观众对超级英雄最早的记忆之一。
△这玲珑的肋骨是怎么肥四?
克里斯托弗·里弗回来救场,但1987年的《超人4》预算削减到1700万,被《好莱坞报道》斥为“特效倒退了10年”,最终票房略好于《女超人》,IMDb评分则是更差的3.7,荣获金酸莓奖最差女配角、最差视觉效果两项提名。
△港真,看惯了现在的超级英雄,空姐觉得30几年前的特效都差不多,很难体会“倒退了10年”。
除了超人,80年代值得一提的超级英雄电影只有《野蛮人柯南》。它由施瓦辛格主演,充斥着杀戮和裸露,在美国被定为R级,也就是“17岁以下青少年须由成年人陪同观看”。这部片子花了2000万,票房不到4000万,口碑也两极分化。有人说它是“异化青春期的完美幻想”,也有人说它是“心理变态的《星球大战》”。它的女主角勇夺金球奖“最佳新晋女星奖”,施瓦辛格则入围了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
△这种风格的海报适用于很多片种呢……
在这个时期,有更多超级英雄进军电视。
1975年,电视剧《神奇女侠》面世,还曾经在中国内地播出,当时的土味译名叫《神力女超人》。在这部剧里,神奇女侠击败纳粹、擒拿罪犯,老是穿着星条旗热裤被绑起来,满足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幻想。
△如果你,追到我,我就让你……
△这种捆绑镜头几乎每两集就有一次。
1977年的《神奇蜘蛛侠》是分成两季、一共14集的电视剧。这是蜘蛛侠第一部正式的影视作品,斯坦·李曾经亲口吐槽,说它“幼稚可笑”。为了节省特效预算,蜘蛛侠的敌人不是漫画里的超级反派,而是更现实的“正常罪犯”。
△“啾啾啾……”“哎哟!”
1978年,《绿巨人》也出了电视剧,一共5季,82集。主人公的扮演者有两个人,班纳博士是比尔·贝克比,绿巨人则是前健美冠军卢·费里诺,后者在拍摄的时候全身刷满绿漆,而且为了防止汗水把绿漆洗掉,还得经常呆在一辆有冷藏功能的房车里候场。
这一版《绿巨人》像警匪剧,主角一边对抗歹徒,一边逃避警方追捕,这在当时的漫改题材里不太常见,观众很享受绿巨人、警察、歹徒的三方大乱斗。
△阿诺·施瓦辛格曾经是主演人选之一,但他身高“只有”1.88米,输给了这位1.96米的卢·费里诺。
1979年的《美国队长》则是一部97分钟的电视电影。
△油腻。
这次美队终于用上了“振金护盾”,终于能把盾牌扔出去打击敌人,但道具是个劣质的塑料货,拨一下就哗哗作响,风大的时候还会发生扭曲。主角在剧中举止轻佻、乱开玩笑,和漫画里正直木讷的美队完全不同,堪称颠覆。该剧在IMDb评分高达3.7。
与此同时,超级英雄还在美国以外的银幕上野蛮生长。
1978年,日本东映出了一部《蜘蛛侠》电视剧,让斯坦·李大为赞赏。
△斯坦·李做客日本东映,在办公室里对日本《蜘蛛侠》一顿猛吹。
这部剧的画风可谓入乡随俗,相当的日本了。
△哪位大佬告诉空姐,站在蜘蛛侠旁边的是个啥?
△背景里那坨东西想必不会是斯坦·李客串的。
△这....这是死侍吧?(死侍诞生于1991年,也许有一半血统是来自日本蜘蛛侠。)
除了正规改编,美国本土以外还有山寨改编。比如早在1973年,土耳其就拍了一部长达81分钟的超级英雄电影,名为《土耳其蜘蛛侠》。虽然不受漫威承认,但它实现了超级英雄之间的联动,比《复仇者联盟》可早多了。
△蜘蛛侠(左)、?(中)、美国队长(右)。
△这么骚的蜘蛛侠剧照,还不赶快存起来。
土耳其是个神奇的国家,只要你是一个知名的超级英雄,它就绝对不会放过你。
△1973年的《土耳其蝙蝠侠与罗宾》。
△1973年的《三个超人和疯女孩》。
△1979年的《土耳其超人》。
印度人也不会收敛他们对超人的崇拜,先是在1980年推出了南印度版《超人》。空姐对这部作品的内容一无所知,因为片中人物说的是泰卢固语——南印度的语言。
△南印度超人的扮演者拍过300多部电影,还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你就说牛不牛吧!
然后是1987年的印度版《超人》,故事跟克里斯托弗·里弗版的《超人》一样,都是讲超人从氪星爆炸中逃了出来、被(印度)人类收养,长大之后跟(印度)反派作斗争。这部片子穿插了不少无厘头歌舞场面,有些特效镜头则是从美国原版《超人》偷来的。
△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海报上的英文片名毫无顾忌。
继续进步的90年代
1989年是超级英雄影视改编的一个转折点,蒂姆·伯顿的《蝙蝠侠》公映了。
△听到“蒂姆·伯顿”这个名字,很多文艺青年都心头一暖。
这部片子预算只有3500万,比11年前的克里斯托弗·里弗版《超人》还低,却在北美斩获2.5亿票房,口碑更是优异,拿到了第二年的奥斯卡最佳美术奖。它的成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1986年的漫画《黑暗骑士归来》将蝙蝠侠的审美提升到了全新高度。
3年之后,蒂姆·伯顿又拍了《蝙蝠侠归来》,同样叫好又叫座。这部片子得益于1987年的漫画《蝙蝠侠:元年》,因为漫画深化了猫女和企鹅人,而他们正是《蝙蝠侠归来》最出彩的角色。
△“说,谁是最好的猫女!是我还是安妮·海瑟薇?!”
漫画原著能提供更优质的文本,是影视改编升级的前提,但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随着蒂姆·伯顿退出蝙蝠侠系列,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永远的蝙蝠侠》、《蝙蝠侠与罗宾》是这个系列的第三、第四部,参演大咖越来越多,口碑却呈现断崖式下坠,都是公认的烂片。
同期还有一些超级英雄的表现也不理想。
1990年有一版《美国队长》,IMDb3.3分——因为剧组出了严重的财务问题,片子质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比起1979年版美队的聒噪, 这一版又呆滞得像块木头,甚至显得毫无自信。他不再力大无穷,追捕坏蛋总显得吃力;他不再飙车,甚至说自己会晕车;他不再讲笑话,甚至很少讲话。这部电影的特效相当拙劣,直逼70年代的水平。
△不管你们怎么说,我自己觉得很棒。
至于1997年的《钢人》和《再生侠》,不提也罢。
△扮演“钢人”的是NBA巨星奥尼尔。他最好的演技还是在篮球场上。
超级英雄的电视剧在这个时期也是好坏参半。
1990年的《闪电侠》,每集成本150万,在当时创下电视剧的最高纪录,可惜因为收视不行,只播出一季就被砍了。
△闪电侠战衣的抓绒质感很特别。女主角的发型则富有年代气息。
1993年,《新超人》在ABC电视台播出,它的核心不再是打斗、探险,而是爱。这是大超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一个“人”,观众看着他作为一个农家男孩,在大都市站稳脚跟,和心爱的姑娘步入婚姻殿堂,顺便跟邪恶势力作斗争。无论是审美还是特效水平,它都接近现在的美剧了。
△呃……空姐有点想收回对特效的评价。
真正繁荣的21世纪
到了21世纪,从老版《X战警》三部曲、《蜘蛛侠》三部曲开始,超级英雄的影视化终于进入成熟阶段,涌现出不少佳作,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或者应该叫《黑暗骑士》三部曲——达到艺术和商业的新巅峰,接下来就是漫威宇宙,电影界谁也不敢再小看“美漫改编”。在电视剧领域,DC的《哥谭》《绿箭侠》《闪电侠》反响都不错,而漫威除了有《神盾局特工》压阵,还在网飞开启了“捍卫者宇宙”,《夜魔侠》《卢克·凯奇》《杰西卡·琼斯》《惩罚者》都玩得风生水起。
但仍然不乏扑街之作。DC有2004年的《猫女》,2011年的《绿灯侠》,漫威则有2003年的《绿巨人》,2005年和2007年的《神奇四侠》系列,2015年的重启版《神奇四侠》。其实大家都不怎么会提起这些片子,甚至没有吐槽的兴趣,毕竟现在是超级英雄的黄金时期,连好剧、好电影都聊不过来。
回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之所以想到挖掘美漫改编的黑料,说起来有点羞耻,是因为空姐不小心看了几集《武动乾坤》,想到一个蛋疼的问题——
我们的“网文改编”又处在哪个阶段?什么时候才能靠谱一点?(授权转载)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