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里,除了张之外,最喜欢的是华为的“周”。
1、张宪臣被枪毙的时候,周乙哆嗦那一下;
2、楚良就义吞药,他假装用力扣药,因为克制激动的情绪而通红的脸,和那一句“妈的,晚了一步”;
3、救张宪臣出审讯室,张说“我这个身体出去也是废的”,周乙突然动容;
3、靠窗的咖啡座,他冷冷一笑,诙谐地“调戏”金志德说“我是共产党”……
如果说张译演的是一个理想型特工、朱亚文演出了脸谱化英雄,那于和伟的“周乙”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掩藏着爱恨,思想活动最复杂,内心最深不可测的人。
所以,电影演完了,关于“周乙结局如何”的话题还在讨论着……
也有人问:于和伟演得不错,但张嘉译演的剧版周乙也零差评啊,“谋男郎”为何是于和伟而不是张嘉译?
我们来简单分析。
第一,电影风格要求:不要文艺范,必须正剧范儿
张嘉译、张嘉译的周乙都文艺范儿。
主演过150多部戏的张嘉译,很少用大悲大喜的方式塑造角色,而是生活化居多。
只要看到张嘉译往餐桌前一坐,或往学校门口、派出所门口一站,你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中年亲戚或父亲(也许比自己的叔伯父亲要帅很多,哈哈)。
因为外形特征,张嘉译的个别形象是很浪漫的。包括剧版周乙,头发油亮,衣着不是黑西装就是黑皮氅,配音神采风扬,典型暖色调人物。
《悬崖》很多台词也是文艺范的,比如周乙和顾秋妍路过圣索菲亚广场时台词引用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话:
“当诗歌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
连结尾周乙面斥高彬、直诉理想的对话也是充满了文艺风的,带着点拉锯磨锯的琐碎。
当然,这与电影和电视剧的表达区别有关,在电视剧里,观众对人物的喜爱,常常大于故事本身,因为我们有充分时间“移情”,慢慢把主角人物变成有“情感依托”。
而于和伟的周乙却是典型正剧范儿、冷色调。
从艺22年,于和伟在生活中比较深居简出,工作上演配角多、主角少,大多挑正剧自己没演过的角色演,几乎没有重样儿,他似乎回避过度生活化。
因为演刘备深入人心,常被网友戏称:
“主公一直是严肃君啊。”
当年他演《历史的天空》中的万古碑时,李雪健、张丰毅曾评价他“这小子一看就是骨子里的坏”;
他演刘备,一辈子都畏惧人言,唯唯诺诺、温和禁欲、一生只咆哮过一次展露君王野心(有意思地,这部《三国》里倪大虹演司马懿,和于和伟也是对手戏);
他演的曹操,目光如狼、帝王之相、嚣张多疑,霸气时刻在侧露,气场而不怒自威。
而《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青盲》中的王牌特工张海峰,都是亦正亦邪的角色。
于和伟的气质,真是亦正亦邪。而他的演技,也常演啥像啥,反转极大,而且常有大段对白。正剧范儿杠杠滴,短短几分钟就刻画清晰人物性格。
“正剧范”在演正剧时有多重要,看段奕宏就知道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死啦死啦龙文章是多么神来之笔,可是到了正剧《大秦赋》里,吕不韦却只有几场戏份出彩,整体表现破功!
此外,细看《悬崖之上》选角,电影所有演员的选角风格都是统一。
于和伟和张译饰演的周乙、张宪臣往那里一站,高大而气场严肃,更像武将——有粗犷雄浑之阳刚!
演员都是北方人,与史实,及电影所采用的万里雪飘、笼罩四野的风格也更相配!
网友说得对,如果周乙用了张嘉译,那么张译就得换王凯,秦海璐就得换宋佳,整个电影风格都变了。
第二,在大银幕经验上,于和伟风格大开大阖,更有爆发力;
电影和电视在故事结构上有很大区别。
电影要用有限时长,把故事主旨、价值观交代完。而电视剧不用,只要每集有情节点,中途或结尾有高潮,结尾留悬念就可以。
电影给你沉浸式体验,是梦,电视是娱乐和消遣。
电影里一个矛盾必须在两小时内解决,所以剧情和节奏都比电视要快几倍,每一个镜头时间更短,涵义更深。
一个电影教材曾这样说:
“电视是荧屏里的人物跟你对话,电影是银幕中的人物和人物对话。”
这些都要求电影演员的表现力和爆发力都要强。
因此,如果剧版张嘉译是长跑选手;那么影版于和伟更像短跑选手,须争分夺秒地“找感觉”。
比如,张宪臣下车走向金志德的车时,周乙的眼中开始迸泪!在镜头推向特写时,于和伟不动声色地把脸侧过来一些,于是观众利用一整个宽银幕,欣赏到了这一行热泪。
比如,周乙勒死叛徒,这仰面勒人的身体戏,眼神只不过一线宽,于和伟却让人感受到了人物的深恨,难以释怀。
如此GET到点释放电影美感与人物魅力的能力,“皇叔”是在话剧舞台上掘地三尺锻炼出来的。
还有,张宪臣下车前,周乙连问两遍“还有吗?”。
这仨字剧本本没有,是于和伟自己加的。
他要用两次挽留,表现不甘心,让观众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一直克制的坚冰,在这一刻正缓缓融化成热流,变成火山!
包括他在车里烧掉纸条的镜头,也充满美感。
方寸间表现力量的能力,于和伟早在《军师联盟》演曹操时就显露端倪。
“告别之筵”的戏,大段台词后曹操操起槊,在油尽灯枯之末舞动兵器赋诗,台下臣子无不动容。
每一幕的表情、台词,都尽显一代枭雄一生热血,但晚年斗不过天地的痛苦。
于和伟的这种大开大阖展示爆发力的功力,此前只在陈道明《康熙王朝》中怒斥群臣时看到过。
后来虽有效仿者,比如陈宝国的嘉靖、孙俪的芈月,但均未达到如此高度。
《悬崖之上》里,其实真正发光的角色是张译,但于和伟的深厚“暗与克制”,衬托了张译的“亮”。再加上秦海璐的精准,可以说他们仨撑起了张艺谋的冷峻热血的特工宇宙。
于和伟和张嘉译二人都是优秀演员,但于和伟无疑更擅长在大银幕上放大自己影像魅力。
第三,“谋男郎”避不开出身,人生经历坎坷复杂的于和伟更符合周乙
我猜张艺谋选演员时,还会考虑到演员出身。之所以有“谋女郎”,就是因为张艺谋擅长把演员的本身气息当作电影元气。
所以,“谋男郎”的选用,当然也不会出这个框框。
于和伟1971年出生,张嘉译1970年出生,算是同龄人。但出身和人生经历却大相径庭。
张嘉译顺利考上大学,工作没分配那会儿,他曾想过回西安老家啃老。他的家境和关系,可以让他个舒适的工作,拿着工资,过小康生活。
而于和伟,生活在9个孩子的贫困家庭。活不下来,大自己24岁的姐姐用奶水将他养大;
中学时花不起5元补课费,班主任老师替他垫钱补课;考了中专后,想考大学母亲反对,大姐卖掉孩子的钢琴帮他圆梦。
于和伟在亲友的“拉扯”中,命运夹缝中长大。
当1996年,他终于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话剧团,本来想好好报答父母、姐姐,养活老婆的他,却被告知一部戏只有1000块酬劳。他去跟导演争取,却几乎连续三年无戏可拍。
于是,他对人生绝望了,在给姐姐打过诀别电话后,喝醉酒,犹豫着是否要从南京长江大桥上跳下去。
是妻子宋林静从后面一把抱住他,告诉他:
“我不要你当明星,要你做一个普通男人,每一天都好好活着……”
正因有过灰暗人生,于和伟的在角色塑造上,更能把握位于明暗之间的“灰度”,也更喜爱复杂人设。
他天性心比天高,从追到美女妻子宋林静、选戏的标准、自己人生的选择上都能看得出来。
但从此后,他不再信“命比纸薄”,开始觉醒,就像《觉醒年代》里陈独秀的独白: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这些爱自己的人,也要和命运抗争!他开始慢慢耕耘,安住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实力派。
从艺22年,和他同龄的男演员、同学大多比他发迹早。
同学徐峥,早就是名导演,做名导演之前曾是视帝;同龄的段奕宏、黄渤均获得过金马影帝;王景春则是国际“双料影帝”,而他只拿过金鸡和白玉兰最佳男配……
人的命天生就有高低,争不了,但他能等。
终于有一天,他意外地成了“网红”。去年他走在街上,一个女孩走过来问他:
“你是某音蹦迪的那个大叔吗?”
那是网友把他塑造的经典角色串起来的善意调侃,于和伟憨厚地笑笑,说是。后来自我安慰说:还好我有作品。
不久前,于和伟50岁生日做了场直播。
当有网友夸他帅,想看他腹肌的时候,他的表情里竟然有惊呆和害羞,全然不像娱乐圈的中年偶像,哈哈。
是的,现实中的于和伟是内向害羞的。坎坷的前半生,让他必须踏实走路、必须隐忍,不容狂妄和油腻。
所以,这样的他更接近特工周乙,被他的演技和爆发力征服的张艺谋说:
“中国的演员,有这样亦正亦邪的不多,你要感谢你的爸妈,给了你这样的面孔,还要感谢你的经历。”
对于网友夸他的“有款有戏有光芒”,于和伟觉得太夸张,自己现在只是有立身之本罢了,离“大成”还有距离。
“别总说老戏骨和演技教科书什么的,教科书那么多本,这么一说我压力好大啊!”
于和伟就是一个普通的善良人,采访他的主持人让他想象周乙的结局,他说:
“在一处简单安稳地活着。”
可能,这亦也是他对自己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