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
在印度江湖,20世纪50年代(印度人民党坐在井里仰望天空的严密考证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兼第三世界领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虽然只是锦上添花但也不可或缺。说直白些,印度自己也许不怎么样,但只要答应就足以令安理会蓬荜生辉。
然而,面对天上掉下的打卤馕,尼赫鲁做出了令亿万印度人民都捶胸顿足的选择。“不吃嗟来之食”的强烈自尊,让尼赫鲁毅然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好意,并一再表示中国比印度更适合坐上那把交椅。
尼赫鲁的“高风亮节”,被印度明星政治家兼作家沙希·塔罗尔收录在其著作《尼赫鲁:印度的创造》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度人,以至于今天的印度在被安理会五常轮番拒绝甚至戏谑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国父”的高大身影,然后深情地告慰一句:“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
虽然今天的印度人依然沉浸在大公无私主动让贤的自我感动中,并深情述说着国父坚持卖国的感人事迹,但印度更明白,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子虚乌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想要入常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去敲门。
然后,印度在安理会门外徘徊了74年,门都敲碎了也没个下文。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印度更在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了。之所以出现如此匪夷所思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印度不仅有大国身,更有大国心;不仅有强国情,更有强国梦。
早在印度翻身农奴把舞跳前,尼赫鲁就为印度制定了“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绝不接受二流国家设定”的印度梦,誓要将印度打造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从当时的印度国情来看,尼赫鲁确实有踌躇满志的理由。虽然现代印度和顶着文明古国帽子的古印度没有一卢比关系,而且印度历史就是千百年来不断被征服,文明更是被叠压成秀色可餐的“千层饼”的历史,但英国的到来,给印度的被殖民事业带来了无限希望。
虽然漂洋过海的英国不走寻常路,没有从开伯尔山口这个绿色“打印”通道进门,但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实力,确保了英国整合了以往征服者从未成功涉足的德干高原南部和东北的阿萨姆地区,再加上陆续击败葡萄牙、尼德兰和法国等同行后又成功颠覆了莫卧儿帝国,南亚次大陆在英国的“开疆拓土”中首次实现了“大一统”。
虽然为了低成本殖民,英国强化了自雅利安人时期创造的种姓制度,并与土著高层精英结成统治者联盟,极端固化了印度的社会结构。但英国也将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深入印度精英的人心,让他们虽然物质上还不太富裕,但精神上却早已成为西方人,英属印度也成为英国的“模范殖民地”,号称“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
而英国为印度留下的遗产也是相当可观的,虽然英国在200多年时间里,从英属印度身上掠夺的财富高达540000亿美元,但最后给印度留下的残羹冷炙也足以令印度志得意满许多年,毕竟60000多公里的铁路,比韩国的部队火锅丰厚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虽然因为“印巴分治”,英属印度被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缅甸和也门也被扫地出门,留给印度的国土只剩下298万平方公里,但这样的印度不仅印度教徒比例高山仰止,凝聚力更是史无前例。
而且更激动人心的是,由于印度体量较大且高唱“不结盟”,所以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相拉拢。1947年冷战开始后,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美国陆续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印度恰好成为苏联打破资本主义阵营封锁并走向印度洋的窗口,以及美国围堵社会主义阵营锁链的关键一环。
于是,美苏争相献殷勤,尤其是苏联,不仅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卢布和武器更是一车接一车地送,俨然成为印度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所以当尼赫鲁坐上印度开国总理的宝座,他面临的是一个“准王者”开局,印度的起点高于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包括北方邻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尼赫鲁有什么理由不昂头天外?
但就像颜值高不一定嫁得好一样,印度再漂亮,也不一定能嫁进安理会的“豪门”,况且印度还用了顶级美颜,几斤几两除了自己不明白,地球人都知道。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安理会早在印度建国前的1945年就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等到1947年8月印度横空出世,黄花菜没有凉,而是直接馊了。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2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空前的破坏,所以美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一致决定建立比国际联盟更有影响力和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首次出现“联合国”的名称。
随后的《莫斯科宣言》、德黑兰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以及雅尔塔会议都先后确认了这一目标。
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家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随后联合国在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所以,联合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时,英属印度还在忙着“非暴力不合作”,企图用“自暴自弃”的“躺平”唤起英国殖民者久违的良心,并迫使其乖乖走人。
英国最终确实走了,不过是因为二战的猛烈摧残,让这个顶着战胜国帽子的英国成为最大的输家,再加上美苏为防止英法等殖民帝国死灰复燃,积极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独立,于是英国不得不卷铺盖走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斤咖喱。
而这时的联合国大局已定,五常更是板上钉钉,印度想要加群,大家都不答应。
本质上说,因为联合国本就是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所以安理会五常都是名副其实的战胜国出身,和战败国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印度不是战败国,但更不是战胜国,所以和印度讨论安理会五常无异于夏虫语冰,根本没有意义。
而五常之所以是五常,也是各大国纵横捭阖的结果,按照苏联的设想,战后的世界仅靠美苏英三警察足矣,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太挤。但罗斯福出于在远东遏制苏联的需要,一定要把劳苦功高的中国拉进群里。看到美苏为了争夺势力范围无所不用其极,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也不得不化敌为友,坚决将躺平的法国拖进安理会。
而印度,似乎并没有法国一路躺赢的好运气。
当然,印度想要常任理事国席位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毕竟安理会是拉帮结伙扯皮的,不是载歌载舞开Party的。
以新中国为例,这个国家虽然比印度立国还晚两年,但朝鲜战场以1敌17,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并迫使屁滚尿流的联合国军签订了停战协定后,新中国昂首挺进五大国序列。
随后的越南战争和珍宝岛对抗,新中国先后击退了美国和苏联的入侵,成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都不敢不正视的存在。事实上珍宝岛对抗后,美国也确实在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并最终成为对抗苏联的强大力量。
对于印度而言,最能体现大国实力的不是人口,而是战斗力。印度也许不用和新中国一样“打遍”五常,只需要一个通关副本就可以得到各国尤其是五常的尊重。
但印度表示实在是力不从心。毕竟立国靠的不是战争或革命,而是“印巴分治”的白纸黑文,印度军队根本没有表现的可能。
虽然印巴独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干了起来,但南亚“内部”的小打小闹根本就无足轻重。印度需要的,是大场面,是和大国尤其是五常的硬碰硬,毕竟连五常也搞不定,印度有什么理由称霸称雄?
很快,本着“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精神,印度很快就遭遇了宿命中的敌人。
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印度就趁机在中印边境大肆蚕食,甚至对西藏图谋不轨,最终让北方邻国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在冥思苦想了十天十夜后,毛主席终于下定了自卫反击的决心。
战争是激烈的,结果是一边倒的。不可一世的印军不仅将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更在南亚次大陆上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至今仍然保持着集体马拉松的人数记录。
从现代印度的历史来看,中印战争可谓印度的立国之战,但却被彻底打断了脊梁,从此沦为美苏等国的共享棋子和武器倾销地。
因为被打得太狼狈,大国对印度的期待也开始一降再降,并为印度设置了“地区强国”的天花板。
随后,尽管印度为了提升国际地位更为了消灭巴基斯坦一统南亚,创造性地走上了“核武器在手,巴基斯坦算个球”的核武之路,并在1998年突然宣布成为拥核国家。
但印度做梦也没有想到,卧榻之侧的巴基斯坦竟然“近墨者赤”,以开挂精神在15天时间里实现了核武器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蜕变。
虽然拥核完全是巴基斯坦自助研发的结果,某美根本没有默许,某英某法根本没有提供技术,某俄根本没有提供原料,某中更是没有提供场地,但巴基斯坦出版中文说明书以向中国出口核武器的操作,还是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卡大佐甚至将地府掀了个底朝天。
所以,巴基斯坦的拥核,让印度非但没能通过核武器研制提升国际地位,反而因南亚核平衡而彻底失去打败巴基斯坦冲向世界的可能,印度的肠子不是一般的青。
这也说明了,印度已经失去了角逐五常的资格,当然,历史上的印度从未真正拥有过。
今天的五常,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支持印度入常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倾销武器铺路搭桥,让印度慷慨地掏出自己的钞票。
而印度虽然明知五常轮番戏耍,却依然紧抓渺茫的机会不放。毕竟,当年的印度就是靠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赶走英国佬的,天知道哪一天五常会不会突然发生变动?
所以,坚持不懈地入常,看似愚蠢,实则也是印度的愚蠢之策。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