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时是多么美好,同样可爱的人性可以发展到最优秀的温君子身上,也可以成长到最卑微的救济亚身上,不会有什么偏心。
——狄更斯
两百年前,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正在经历伟大的工业革命,成为现代化强国。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并非人人能够拥有财富成为富翁,还有成千上万城市贫民,在愁云惨雾中艰难度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以城市普通阶层人民的牺牲为前提的。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个诞生之初就成为孤儿的奥利弗,被带到救济院长大,因备受欺凌而逃出魔窟,结果又误入贼窝,历尽磨难和心酸,最终查清身世,收获温暖和爱,也拥有财富的故事。
《雾都孤儿》成书近两百年间,奥利弗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也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奥利弗的悲惨身世,之所以引发我们无数的同情,感动世人,不仅归功于狄更斯描绘的过目难忘的人物,如临其境的场景,酣畅淋漓的讽刺,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得益于他描绘出了人类共同的愿望——拥有快乐的生活,生活在温暖的世界。当这个愿望遭遇挫折时,他也鼓励我们不要放弃,而要想办法改造不完美的世界。
狄更斯在场景、情节、人物、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在全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人物身上,更是采用了象征手法,接下来,我就以奥利弗的悲惨经历为线索,分析一下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象征和无处不在的隐喻。
01.“雾都”和“孤儿”两大象征:城市化进程中的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
在狄更斯笔下,雾都是英国“现代社会“的缩影,伦敦上空笼罩的重重雾气,像烟像雾的空气,也是一个承载着很多社会问题的意象。
从棺材铺逃跑前,奥利弗拉开门栓,看到外面的世界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寒冷、黑暗的夜晚。星星在这孩子的眼里似乎比以往他所看到的任何时候都要遥远。没有风,太寂静了,树木投在地上的阴影仿若幽灵魍魉。
狄更斯笔下,《雾都孤儿》中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让人无法窥见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全貌,但书中描绘的城市环境,给人的感观是一个黑白灰色的肮脏,潮湿,阴冷,坚硬所在。在这个墙壁坚硬地面冰冷寒冷阴郁的城市,上演着贫困、压迫、欺骗、歧视和死亡。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也是一个象征。孤儿这一形象,通常用来映照儿童、妇女,贫民等弱势群体的悲惨境遇。
孤儿生来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格外敏感,奥利弗刚一出生离开母亲的身体后,就失去了自己的安全空间,从救济院到伦敦,只感到恐惧,而没有温暖。
狄更斯用雾都做小说的主要场景,用孤儿做主要人物。雾都和孤儿这两大象征告诉我们,一个城市发达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物理性质,更取决于这个城市中生存的人;温暖还是冰冷,并不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善意和爱的精神。
小说中还有一个意象被反复提及——“绞死“。救济院的官员说想多要一碗粥的奥利弗早晚要被”绞死“;棺材铺的诺亚,在辱骂奥利弗的母亲时,也曾两次提及”绞死“;强盗塞克斯最后死于无意中形成的绞刑,这些都在暗示穷人生活不易。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狄更斯的小说世界》,谈到《雾都孤儿》中的绞刑意象时说:“还有什么比瞬间拉紧绞架上的绳圈更能象征这个冷漠的世界对人的压榨和扼杀呢?”
我们无法对奥利弗的悲惨命运无动于衷,狄更斯用他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场景,成功唤醒了我们的同情,因为在那个晦暗冷漠的雾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奥利弗。
02.无处不在的隐喻:幽闭空间的存在逃无可逃,令人窒息
《雾都孤儿》中,小奥利弗经历了太多的幽闭空间,这层层的幽闭空间,也形成了无处不在的隐喻。
奥利弗出生在某个小镇的济贫院,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被送到一个“比最深的深渊还要深一层的”地方,因为大叫肚子饿被锁在存放煤饼的地下室;回到济贫院,又因为想多要一碗粥,被关进一个阴暗的房间;甘菲尔德先生想带他回去清扫幽暗狭窄的烟道;随后小奥利弗进入棺材铺当学徒,睡在棺材中间,看起来“像个墓穴”,他时常遭到虐待,动不动就被关进地下室。
可怜的奥利弗,只有作为胚胎时,曾感受到母亲的温暖,甫一出生,包围他的就是一个个阴暗、黑暗、冷硬的黑屋子,黑暗、狭小、封闭是奥利弗对空间的主要感受。在遭到棺材铺老板索尔伯里痛打之后,他想到了逃跑。
第一次思考的奥利弗,就决定逃到伦敦去,因为“那地方可大得不得了“。而进入伦敦后,他“从未见过如此肮脏和凋敝的地方。街道又窄又泥泞,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他甚至在考虑是不是逃走,这样的空间,让他感到陌生、不安和压抑,当他 “非常艰难地爬上那副黒黢黢的破楼梯“进入的是更为狭窄的过道,预示着奥利弗在这里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
这是伦敦的街头,这是伦敦的贫民窟,在《雾都孤儿》中,贫民窟、街道和建筑融为了一体,小镇和都市叠加在了一起,共享着同样的形容词,共同构成了令人窒息的幽闭空间。
他睡在窃贼费金那个“监牢似的密闭空间”,带着焦虑和忧伤,“就像死掉了一样”。这不仅重复了囚禁的意象,还重复了他早先睡在棺材铺的经历,也是他在济贫院待过的煤窖、小黑屋的延续,这些幽闭空间构成了一个黑暗、狭小、阴冷、坚硬的世界。这就是奥利弗想要逃离的世界,但他显然无处可逃。从济贫院到棺材铺再到伦敦,这些幽闭空间都叠加在一起,像监狱一样把奥利弗囚禁起来,暗示着死亡的威胁。
03.个人的身份标签,隐喻另一种幽闭空间
奥利弗受到歧视,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孤儿“身份。他出生在济贫院,刚一出生,他的母亲被医生判定为”结婚戒指都没戴,我明白了。“暗示他母亲身份的不光彩,可能是一个没有结婚的‘堕落女子”;而奥利弗则:
被白色旧罩衫裹了起来,然后打上印章,贴上了标签,对号入座了——归入了教区的孩子——济贫院里的孤儿——下贱的吃不饱饿不死的苦力异类——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会遭人殴打和欺凌——人见人厌,无人怜悯。
一个“堕落女子”生出的一个来路不明的私生子——“孤儿”。这多重标签,注定奥利弗要在狄更斯所在的时代,成为社会最底层的有“污点”的人,甚至棺材铺里的诺亚也瞧不起奥利弗,因为诺亚有贫穷的父母,而奥利弗,是个私生子。
《雾都孤儿》除了描写那些看得见的幽闭空间,还描写了这种看不见的饱含歧视的精神空间:由各种社会偏见和歧视构成的空间,用身份标签对人进行压迫,扭曲并奴役了人对自我的认知,剥夺了人的尊严和正常生活的机会。
《雾都孤儿》中,还有一个孤儿,也处于这个歧视链的底端——梅里太太收养的孤儿露丝小姐。虽然也知道露丝纯洁善良,但因为露丝身世“不清白”,梅里太太并不想让她嫁给自己的儿子;而露丝,也因为自己的这个“污点”,虽然与梅里太太的儿子相爱,却不敢接受这份爱情。
诺亚用语言和拳头欺凌奥利弗,梅里太太却用无形的身份偏见压迫露丝。在这个充满了偏见和歧视的道德体系中,无论是外表凶残的人,还是外表和善的人,都有可能在实质和精神上,对他人形成歧视,压榨甚至剥夺他人的生存空间。
04.于寒雾中看见光,善与爱抵达的地方才是天堂
这个世界生存不易,然而,狄更斯并没有让我们失望,他在黑暗和悲惨中,给了我们光,给了我们暖。
奥利弗逃去伦敦前,回到寄养所,遇到了小迪克,告诉他自己要出去碰碰运气,明知自己快死的小迪克对他说:再见了,亲爱的,上帝保佑你!
这祝福出自一个幼小的孩子之口,但这是奥利弗听到过的第一个对他的祝福。尽管他此后一生中还将经历磨难与痛苦,艰辛与变故,但他始终不曾忘记。
去伦敦的路上,一位好心的收税员给了他面包和奶酪;一个乐善好施的老太太把她唯一拿得出来的一点点东西都给了他;到达伦敦后,布朗罗先生对奥利弗的信任和爱护,都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这个世界。
只要这个世界还有光和暖,就值得拥抱。
慈善的温情话语,怜悯和同情的眼泪,比奥利弗经历过的一切磨难都更深地浸润了他的心灵,于年幼的奥利弗来说,这些难忘的记忆,比苦难对他的影响更大。即使对于费金这个企图诱骗他走上盗窃之路的人,他也心怀仁慈,在临刑前去监狱探望他,劝他祷告。
现实太过残酷,狄更斯给了奥利弗和露丝一个童话式圆满结局:他们的标签都贴错了,奥利弗继承了遗产,还成了布朗罗先生的养子;露丝也嫁给了梅里太太的儿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奥利弗找到了温暖的庇护所,也是狄更斯内心渴望的理想世界。他想告诉读者,爱心就像阳光和微风,可以冲破阴霾和寒气,改变空间的性质,天堂原本就在人间。
不被爱只是不走运,不会爱则是不幸。学会爱,比拥有爱更重要。无论身处何种黑暗中,只有我心向阳,才能无惧悲伤。
参考书目:J.希利斯·米勒《狄更斯的小说世界》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 陈庆勋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