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风暴”的轰动效应
2015年12月中旬,东胜街,全市市中心,都在热议30集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
后来得知,该剧在全国网晚间影视剧收视排行中,连续多日列第五、六名,在几大视频网站上也取得不错的点击率,甚至可与同时播放的现实题材作品《温州两家人》相媲美。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有的专家称之为2015年和“十二五”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收官之作。我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特别是会长奇朝鲁先生为这部电视剧筹划、拍摄直到播出,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无私扶持。作为这个研究会的一员和在鄂尔多斯工作、生活了一个花甲子的知识分子,本人有幸亲历了两个“风暴”的轰动效应,自认有一点发言权,愿意将个人的记忆、感受、思考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第一个《鄂尔多斯风暴》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时任伊克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云照光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强大的演职阵容隆重推出的,反映的是20世纪初发生在鄂尔多斯大地上的独贵龙运动。影片播映后,全国亿万观众一下子知道了内蒙古有个鄂尔多斯,剧中人在临刑时的高喊:“鄂尔多斯还处在苦难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国人对这里的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以及鄂尔多斯的壮丽山水,美好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大约60年代初,八一厂的著名演员刘济云、王晓棠等来鄂尔多斯体验生活,同广大群众有过近距离的接触。后来影片拍好、放映,好多观众感到特别亲切,甚至在影院里高喊:“这是×××,来过东胜,我见过”。我回东北探亲,人们也在谈论这部电影,我说,这故事就发生在我工作的地方。有人问,你不在伊克昭盟吗?我说是的,鄂尔多斯,伊克昭盟,是同一个地方。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就把《鄂尔多斯舞》推向了国际舞坛,那便是取材于伊克昭盟。我来伊盟工作之前,就看过《内蒙人民的胜利》、《成吉思汗的后代》、《草原上的人们》;来之后又看过反映包钢建设的《草原晨曲》,都展示了内蒙古旖旎的自然风光,蒙古民族的美好人文道德,也热情讴歌了民族团结。70年代的《沙漠的春天》虽也喧嚣一时,但那主要是因为实在是无电影可看,那是图觧“文革”极左路线的另类之作,无论是思想倾向还是艺术品位,都乏善可陈。
不久前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放的30集电视连续剧《鄂尔多斯风暴》(可称之为“新风暴”)从筹划到播出,历时6年,它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鄂尔多斯人民、特别是蒙古族各阶层的态度、作为与心路历程。围绕成陵迁移而发生的忠贞爱国与投敌叛国,抗日与媚日,国共势力的矛盾争斗,真假王子的爱情纠葛、民族上层的权力名位之争,以及真善美与假恶丑人性的较量,忠实地艺术地还原了那段特定的历史。电视剧与半个世纪前的电影用了同一个名字,是旧瓶装新酒,虽还没有直接拍摄近30多年这里刮起的改革建设风暴,但镜头毕竟离今天不远了,它真切地折射出鄂尔多斯的昨天和今天,揭示了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辉煌发展成就的精神源泉与文化基因,电视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又一波鄂尔多斯热,让广大观众确信了,这是个有灵气、有底蕴,有故事,有光明前景的地方。
高层研讨的真知灼见
“新风暴”播出不久,2015年12月24日下午,在北京内蒙古大厦,由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主办,几家文化公司承办,举行了一场“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生态与突破空间暨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研讨会”。总制片袁白的人气与活动能量真让人惊羡,出席研讨会的无一不是业界领导、专家、泰斗、可谓高朋满座,大师云集。看看名单吧: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蒙古族知名作家;仲量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丹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张明智,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会长,研讨会主持人李洋,中广联合会制片委员会副会长;还有内蒙古宣传部副部长宫秉祥,鄂尔多斯市副市长李国俭等共计30余人,研讨会历时四个多小时,发言者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语言高度赞扬了“风暴”的艺术成就和播出效果。王丹彦说“风暴”用陌生的审美化表达和关照现实的情怀呈现了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达到了一部精品力作的内在标准。有理由期待这样的团队未来有更好的大戏。《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将“风暴”比作2015年抗战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非常亮丽的休止符”。李国俭副市长激动地说:我每天习惯上网搜索有关鄂尔多斯的信息,看看有没有负面的影响,我发现最近一搜全是《鄂尔多斯风暴》,我觉得它已经把我们鄂尔多斯正面的宣传掀起了一个风暴。所以在这里我要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剧组的各位专家、领导、工作人员,向我们的鄂尔多斯老乡、制片人袁白表示衷心的感谢。内蒙古大学教授李树榕(也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说: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其实已经为我们民族题材创作突破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这个尝试就是通过悬念的文化之根来吸引人,让大家通过了解这部电视剧的剧情和文化来提升我们内蒙古的软实力。解放军艺术学校教授,评论家边国立说:剧中蒙古族的情感是最神圣、不可欺的;蒙古族的剽悍、豪爽、敢爱敢恨的民族性格是应当被赞美的。这里我们还看到,这部剧的音乐,的确令人陶醉。在那种优美、遥远、深沉、苍凉、壮阔的蒙古族音乐的渲染上,有很强的感染力。我看到至少有两三个地方,我是掉眼泪的。研讨会上,有的专家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希望。但总体上,是充分肯定,热情赞扬,高度评价的,认为这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桑杰其人的“触底反弹”
可能有些人,拘泥于旧例,对剧中桑杰这个人有某种疑虑,所以我把他挑出来,做一些必要的交代。
“新风暴”对桑杰这个人物着墨甚多,而且寄予了很多的宽容,温情与期待。欣赏电视剧过程中,就有人从传统的审美习惯出发,认为桑杰投靠日寇,助纣为虐,为成陵“东迁”到德王即日本人占领区奔走效劳,已可以列入汉奸行列,即使不杀,也该打入另册。然而,不管是王府里的人,还是党领导的游击队,都没有彻底的放弃他。桑杰是一个留过学的蒙古族青年,基于民族性中的率真、执着、出于对日本老师田中的感恩与轻信,他在一个颇长的时段里,实际上背弃了祖国、民族的利益,做了错误偏狭的选择。这里面当然也有他的个人野心以及对塔拉的嫉妒在起作用,但他毕竟是草原的儿子,是蒙古人的后代,他崇尚自然,尊重生命,崇拜圣主,甚至也热爱家乡,所以当他亲眼看到日本鬼子枪杀手无寸铁的僧侣时,他惊醒了。后来,正是他,亲手杀死了“恩师”田中。李准先生将此称为桑杰的“触底反弹”,既符合剧情、又形象生动。李准还说:蒙族人民性格中尊重、崇信自然、但更重要的是追求个人的生命尊严。蒙古族人靠自己的行动在维护自己的生命尊严。桑杰他是王子身份,他一下不舍得丢掉这个东西,但他在田中那儿就是一条狗,说好了到那儿(王爱召)是威胁一下,不杀喇嘛,但最后把王爱召烧了,把喇嘛杀了,他感觉没有任何尊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具,这时候他要维护自己的生命尊严,他要触底反弹……
塔拉、桑杰都是从王府走出来的,性格不同,道路各异,但胸膛里都流淌着蒙古族、中华民族的血液。鄂尔多斯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紧密层成员。始终如一地爱国、向心,面对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的檄文、投靠日本的德王的拉拢,都毫不动摇,严守底线。在这一点上,蒙古族上、中、下各阶层都是一样的。剧中的鄂王有过犹豫,最后终于没有倒戈,而苏王从一开始就定力十足。日本侵略者虽然占领了呼市、包头,继而得寸进尺,处心积虑要征服鄂尔多斯,但他们没能得逞。国共合作,蒙汉并肩,使得鄂尔多斯一直牢牢掌握在抗日军民的手中,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屏障,70年前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凭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的,桑杰这类人归属于统一战线之内,最终是爱国、抗日的。对剧中这一人物,我们应当把他放在历史的特定位置上加以认识和理解,切不可一味地痛恨、盲目地抛弃。
民族题材的突破空间
“新风暴”拍完送到央视,压了几年时间,险些被打入“冷宫”。先是被同样出自我市的《生死依托》抢占了先机,后是因“民族题材”作品十分“敏感”而一时半会儿提不到台面上。拖至2015年,赶上了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风暴”表述的正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题,再加上从头到尾,找不出点滴助长“恐”、“独”的台词与画面,这才在八套以很快的节奏集中播出,欣慰之余,总制片人袁白坦言:回首几年的艰辛历程,让人不觉心生感慨。“风暴”从筹拍到杀青,再到等待在央视播出,前后经历了6年之久,我们片方顶着诸多的压力一直坚守,其中的苦楚与煎熬真是一言难尽。
感同身受。我们研究会平时开展研究,编辑出版书刊中也深受困扰,涉及民族、宗教题材的书稿送上去,往往要多次审改,百般挑剔,延宕时日不说,还得把棱角磨得光光滑滑才肯放行。几个藏独、疆独分子,搞得草木皆兵,因而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生存,创作生态格外不好,存在诸多的难。再加上近些年这个领域的市场化,商品化,流行化,时尚化和过度追求“颜值”,提升“小鲜肉”,把个本该健康成长的民族题材创作排挤到边缘化的位置。这是值得引起高度警觉的不正常现象。专家普遍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安宁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应该唤醒我们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重新提升对民族题材影视创作的认识。在创作思维上要求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去摒弃长期制约和影响我们的二元对立,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要拓展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突破空间,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位置,彻底扭转从前那种以汉文化为中心,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态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真诚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诉求和价值观念。其次要加大投入,第三要以精品开路,赢得受众。新风暴在突破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做了可贵的贡献,但愿这只是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民族影视工作者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鄂尔多斯的再铸辉煌
蒙古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的优秀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模范自治区。至今在五个文明建设中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具体到我们鄂尔多斯,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崛起,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二五”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进入新常态的经济格局,市党政及时提出转型发展,再铸辉煌的战略目标。再铸辉煌不仅指经济、社会、民生、也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人民文化生活。以蒙古族为主体的200万鄂尔多斯人,既然能把一个封闭保守,贫穷落后的古老高原建成文明富裕,成为西部领头羊的先进地级市,也便有能力克服暂时困难,补齐短板,重新走上繁荣兴旺之路。
12月24日的研讨会上,李国俭副市长还讲到: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也有,还存在短板。那就是文化、影视、旅游。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曾经每年拿5个亿作为文化旅游专项基金,来扶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希望各位作家、专家、编剧、各位影视界、文化界的老师们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关注鄂尔多斯,深入鄂尔多斯考察,探讨合作共赢的机会。我们还建了一个影视基地,叫蒙古源流。现已有50多家影视公司进驻。我们还设有鄂尔多斯文学奖,每年拿一两百万元奖励这些作家。特别是反映我们鄂尔多斯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要把它推上一个台阶,从而为我们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
李副市长道出了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民族题材影视创作的部署和决心。文化、影视,民族团结,都是地方的软实力。我们高兴地看到,市党政领导已经摒弃了单纯拼资源,上项目,抓经济的片面做法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旧模式,而把文化摆上了改革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并且优化,成熟到足以充分汲取3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教训,稳健驾驭城乡各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们的200万各族人民,经过几次“风暴”洗礼和数十年的学习锻炼,综合素质已今非昔比。上下协同,凝心聚力。一定能够实现转型发展,再铸辉煌,可以说,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
电视剧“风暴”的力量与功效是难以估量的。它让鄂尔多斯人重拾自信,以更加有力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它使全国数以亿计的观众看到了一个文化与资源同样富集,道德和智慧比历史更加丰厚深远的鄂尔多斯!
作者:潘洁 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小布卡通形象专属“鄂尔多斯发布”
其他公众号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