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视剧泛滥,同质化、同名化日益严重,有些故事情节相似,更名后会重新翻拍。这不仅是人力和物力,观众的时间和感情也很浪漫。
更可怕的是,编剧与导演缺乏创新意识,甚至连一部剧的剧名都起的很随意,完全就是凑合与应付。
比如当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这剧名与内容完全就是凑合,本想借用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名气,可结果弄巧成拙,仅仅是把故事的主人公起名成什么“丁人间”,“翟至味”,“安清欢”。
这种死搬硬套的用名对照的套路,太没有新意了。
剧名纯属凑合还罢了,故事情节也没有多大新意,而且不合常理。
生活当中,你会与一个一面之缘或者两面之缘的过客而时常保持互动吗?你会动不动一有事就找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帮忙吗?
像诸多国产情感剧一样,《人间至味是清欢》也在犯同样的错误,总是把剧中刚认识的一个陌生人与主角来回纠缠,这也无可厚非,关键很多情节不符合实情。通常在现实里,我们有困难或者需要帮助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熟悉的朋友,或者身边的亲人。
可这些情感剧不是,只要一出点事,哪怕是芝麻绿豆大的一点事,主公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一个刚认识不久的路人,或者新朋友。
好像主角是活在真空里似的,身边就这一两个朋友似的。
事实上,每个人在社会里,都有很多的同学朋友,要好的也不下几位。
可这些电视剧总是一反常态,把主角们总是孤立起来,出点大小事总是那一两个朋友在晃来晃去。弄得好像他们从小是孤僻儿童长大一样。
再者,这些情感剧总是会无限放大爱情的作用和力量,把这种情感拔高,为了所谓的真爱,可以贱踏友情,可以无视恩情,甚至可以放弃亲情。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影视与小说一样,尽管是文艺,可也逃脱不了说教或者舆论的功效。
导演不能为了所谓的收视率,而在剧情上不设底线。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犯法的事,就是好事,或者就是值得宣传的事。
除了法律,还要考虑道德,还要考虑人情,更要考虑人性。
文艺是反映真实生活的,如果全是虚假的胡编乱造,那也就失去了意义。尽管文艺高于生活,但是,它又不能脱离更不能太过超于生活。
接地气的作品,才是人民需要的好作品。而什么是接地气呢?
就是勿过度夸张,勿过度粉饰,勿过度美化,勿过度说教。
凭心而论,刘烨当年主演的《血色浪漫》就是一部不错的情感电视剧,它把友情、爱情、亲情等多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开创了知青怀旧电视剧的长河。
之后,《父辈的旗帜》《大院子女》《北方那个吹》等各种知青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登上屏幕。
《血色浪漫》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真实,不美化青春,也不丑化青春,把那一个年代的美好与丑陋,真假与虚伪等都毫无例外地表现了出来。
确实,光看剧名,血色既是残酷的一面,浪漫又是甜蜜的一面,这多像现实的生活啊!
只有贴近观众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能赢得市场,成为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