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在周继秋的主持下,天宝郎被拆除后,天安门前形成了空荡荡的广场。
大清门改称中华门,中华门至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增建了两个小花园。此片是在正阳门城楼上向北拍摄的,经过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一览无余。远处的景山、北海白塔、紫禁城角楼、午门、西华门、东华门清晰可见。1916年北京详细全图。
地图中黄色区域为天安门前的T字形空间。
改造前的长安左门卡墙犹在,人们只能从三个门洞通行。
袁世凯搬入中南海后,将最靠近皇城南墙的宝月楼辟为大门,并命名为新华门。图为改造后的新华门。
本片拍摄于1902年,当时千步廊犹在,天安门前仍是封闭格局,中华门也还叫大清门。行人只能从天安门建筑群右侧的户部街通行,交通十分拥堵。
改造后的天安门前,此时千步廊已经拆除,道路拓宽,交通拥堵情况明显缓解。
1915年中华门外东面石栏杆工程完工。道路铺设一新。
“在那北京城内,大圈圈里头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头有个黄圈圈。”京剧《游龙戏凤》中,正德皇帝对李凤姐说的这句戏词成为人们对北京城最直观的描述。“大圈圈”指的是内城,“小圈圈”指的是皇城,“黄圈圈”则是紫禁城。
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城南起天安门,北到地安门,东起东安门,西到西安门。也就是今天南起长安街,北到平安大街,东起南北河沿(今皇城根遗址公园),西达西黄城根一线的广大区域。在帝王时代,普通老百姓是不准进入皇城的。如果有人想从西面的阜成门到东面的朝阳门,得取道正阳门,绕过半个皇城。
北京建城之际,设计者把紫禁城包裹在一圈一圈的城墙中是出于保护皇家安全的目的。然而,随着北京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的繁忙,皇城已经成为堵在北京城市中央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改造皇城,开墙修路,成为当务之急。
1912年,袁世凯把总统府搬进中南海。按中国传统,府邸正门都要开在南面,传说中香妃居住过的宝月楼距南墙最近,便成为了首选。在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宝月楼被改造成总统府正门,名之曰“新华门”。为方便出入,楼前原有的一段皇城城墙被拆除,新建“八”字短墙接楼两侧,楼下开辟车道供人员通行。
为了方便交通,朱启钤对天安门前的区域也做了一番调整。旧时,天安门前并不是广场,而是一个呈T字形的狭长空间。天安门与正阳门之间还有一个大清门,位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民国后,大清门改称中华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门前的甬道两旁各绕以石栏,形如棋盘,被称为棋盘街。天安门与中华门之间,有东西向折而北向的千步廊144间,它们名义上是朝房,实际在明清两代主要用作库房。千步廊在天安门前折向东、西两侧,与太庙前的长安左门和社稷坛前的长安右门相连。长安左右门都是三阙券门,以前文武百官上朝,都要从长安左右门进入皇城,无论爵位多高、官多大,到了这里都要下马下轿。长安左右门也是进入皇城的惟一通道(长安左右门于1952年被拆除)。因此,天安门前原本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民国初年,千步廊已经破败不堪。为了打通长安街,朱启钤大胆地拆除了千步廊和长安左右门的卡墙,从此有了“神州第一街”——长安街。1912年,也是在朱启钤的主持下,皇城城墙东西已经各开了一座券门——南池子和南长街,打通了两条皇城通向东西长安街的通道。这两座券门样式简单、极具传统意味,与原皇城墙结合得天衣无缝。
同时,朱启钤更大胆地将皇城城墙的东、北、西三面拆除,只留下南城墙,去掉了横亘在北京城中心的交通大堵点,彻底盘活了北京的交通。
经过一番改造,封闭了几百年的皇城,第一次可以任北京市民自由穿行。曾经的帝国都城开始变为近代城市。靳晓萌/文
本版图片由秦风老照片馆、徐家宁、王环宇、正阳门管理处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靳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