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剧可以说是巅峰之作的作品不多。当年的收视率或之后的重播率,《雍正王朝》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
这部剧不能说场面恢宏(最起码比不上《康熙王朝》),也不能说有多激动人心(最起码比不上《汉武大帝》),也不能说历史感有多强(最起码比不上《走向共和》),还不能说画风多优美(最起码比不上《大明王朝1566》),但其对细节的刻画,对人物内心的塑造却是绝伦的,尤其是对康雍年间官场的透析,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部官场厚黑学
《雍正王朝》的剧情并不复杂,正如张廷玉在胤禩搞“八王议政”逼宫时所说,黄河发了大水,千里泽国,国库亏空严重,康熙忧心忡忡(这个时候太子胤礽在偷情,八爷党在做壁上观);四爷胤禛和十三爷胤祥请缨去江南筹款赈灾;国库的银子都让朝臣借走了,四爷胤禛又负责起了清缴国库亏空的差事;这就暴露出了太子胤礽的荒诞,买官卖官+张五哥事件,被八爷胤禩利用,在热河闹剧后,太子胤礽。自此,就进入了“九子夺嫡”的高潮,康熙的帝王心术,皇子们的明争暗斗,朝臣们的一窝蜂站位……一部电视剧,千年厚黑学。
剧情上半部,康熙爷掌握着绝对主导权。也就是邬思道所说的帝王心术。谁揣摩的准,谁就离太子的位子近。在晦暗不明的情形下,佟国维完败邬思道,四爷胤禛在千钧一发之际继位。
剧情下半部,雍正爷掌握着绝对主动权。不是主导,而是主动。因为要推行新政嘛,诺敏案、考场舞弊案、年羹尧案、旗人种地案、田文镜案,一个接一个说不清是成是败的改革尝试,让身在暗处的八爷党终于抓住了把柄,终于上演了“八王议政”的逼宫。
结局呢?这一干皇子们斗的死去活来,精彩纷纶之后一个个都是凄凄惨惨戚戚,很难说谁是胜利者。
因为,很难说谁是正大光明的。站在清世祖顺治帝手书的正大光明匾下面,清朝的走向也就愈发诡异了。
主要人物都是浑身槽点
《雍正王朝》这部剧虽然谈不上真正的正能量,但对人物的刻画却是精准到位,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角度都是“戏”。
康熙爷,令鬼神莫测的帝王心术。历史上的康熙爷不简单,这部剧里面的康熙爷也不简单。晚年的康熙爷已经无心治国了,玩起了政治平衡这一套帝王心术。热河狩猎情急之下废了太子,但后悔了,群臣议举时,又把废太子扶正了。这谁能想到呢?佟国维就摔跟头了。再之后呢,又因为一个屁大一点的《百官行述》案,使得胤礽走上了举兵造反的不归路。再之后呢,将近20年不立太子不说也罢,但却亲手制造了九子夺嫡的惨乱?!夺就夺吧,乱就乱吧,是不是总应该对自己心目中的太子扶的多一些呢?让朝野看的清楚一些呢?最后,云山雾罩、稀里糊涂地把位子传给胤禛,岂不是会造成多大的新的朝局动荡……如果没有十三爷胤祥的擎天保驾,故事可能就如同西晋的“八王之乱”了。玩了个啥?
雍正帝,坚韧不拔的冷面王。糟点不多,但邬先生曾对十三爷胤祥有一句话:明天给四爷办秘密差事的恐怕就……。说是冷面王,但雍正帝其实是个性情中人,剧中多次泪流满面。尤其是为了弘历顺利登基,堪称天下好父亲。
八爷九爷十爷,尤其是八爷,简直就是阴谋为体。这一党就不用说了,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笼络人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借力打力,但却有“贤王”美誉。如果不幸与此等人为伍,会不会毛骨悚然?
太子胤礽,荒淫无道别无其他。皇帝妃子郑春华都敢乱搞;卖官鬻爵不择手段;清缴国库亏空翻手就打四爷的脸;手底下居然没一个可用之人?一句话,干不了一件正事!
隆科多,反复无常的小人。刚出场时迈着不可一世的步伐,还以为是条汉子,最后才发现是个彻彻底底的阴谋家。这虽然是个配角,但却可以决定雍正的立废。没有隆科多,雍正登不了基;有了隆科多,雍正几乎被八王议政所废。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其子是一个十足败家子,其叔是一个结党营私的政客,自己则是一个没有理想只有利益的顽固投机客。
田文镜,刚愎自用的酷吏。其主要事迹有四:在江南助力四爷十四爷募捐赈灾;在北京助力四爷追缴国库欠款;在山西揭穿诺敏案;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前三件是奉命行事,但第四件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搞得雍正差点被八王议政废掉。酷吏无疑。
年羹尧,毫无德行的两面派。这位老兄就更不敢恭维了。血洗江夏镇700多人口,投机八爷党,杀害御史孙嘉诚,在西北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哪一件事都非正人君子名门做派,但雍正却喜欢的不得了。
还有,弄虚作假的诺敏,攀附权贵的张廷璐,两面三刀的佟国维,书生意气的李绂,实心用事的可能只有张廷玉。没什么槽点的人物也就剩十三爷、年秋月、张五哥等几个了。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一生不看《雍正》
小时候看梁山好汉的故事,难免会滋生打打杀杀的念头。上了年纪看三国风云,难免会凡事权衡利弊得失左右盘算。《雍正王朝》这样的大制作,其实也是不忍细看的,看后难免精于算计,搞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