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林林人
编辑|黄越
在纽约工作和生活的4名30多岁单身女性享受“大苹果”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江城可能度过了可怕的一天,但有挚友在一起,总是希望以后——下个街区能有下一个男朋友,心仪的新餐厅,还有一双。大卫亚设(David Assell),
熟悉美剧的人一定已经想起,这就是《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故事。1998年,当身穿芭蕾舞短裙的凯莉·布拉德肖踉跄出现在电视屏幕中时,这部因呈现了一种崭新都市女性形象而具有某种革命性色彩的美剧开启了电视剧历史的新篇章。据电视史研究者、《欲望都市与我们:四个单身女子如何改变我们思考、生活和恋爱的方式》(Sex and the City and Us: How Four Single Women Changed the Way We Think, Live and Love)作者Jennifer Keishin Armstrong回忆: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部电视剧如此描述单身女性。《老友记》也许最接近,但主角中到底还有三个男人。《欲望都市》确实有种震惊效应,人们通过它意识到,原来女性可以思考、可以讲述这些事情。”
在许多方面,《欲望都市》都可谓是先行者:它激励了无数城市单身女性,启发了之后推出的许许多多电视剧,带红了Manolo Blahniks高跟鞋和Fendi腋下包……《欲望都市》已是一个如此重要的文化现象,不难想象为何这个大IP具有继续推陈出新的价值。日前,《欲望都市》续集以10集限定剧《就这样》(And Just Like That...)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续集集结了原班人马(除了饰演萨曼莎的Kim Cattrall),讲述凯莉、米兰达和夏洛特进入天命之年后的故事。
在《欲望都市》电视剧第一季播出23年、第二部电影上映11年后,我们不免好奇,《就这样》还能延续《欲望都市》“引领潮流者”的荣光吗?回看《欲望都市》,它描述的都市理想生活离我们的距离是近是远?
为人母,渐变老:回望《欲望都市》的女性理想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文化和媒体表征(cultural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s)——这些流传于新闻报道、影视剧、书籍和社交媒体等当代媒体领域的叙事或形象,往往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趋势的变化。据以色列学者伊利亚金·奇斯列夫(Elyakim Kislev)的观察,早在1980年代,媒体上就开始出现20-30岁的快乐单身人士,影响大众对于亲密关系和婚姻的看法。到1990年代至21世纪的头十年,美国电视产业推出的一系列剧集开始呈现那些迈入“30大关”却保持单身的人。大众媒体对(大龄)单身女子的描述渐渐开始去污名化,在这股潮流中,《欲望都市》扮演了重要角色。奇斯列夫援引电视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欲望都市》的开拓性在于塑造了女性的全新形象,关注单身女性的友谊与文化,“这部剧集宣传甚至鼓励女性追求欢愉的性爱,而无须附加任何条件。”
这种形象折射出199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的政治转向。英国社会学家沙尼·奥加德(Shani Orgad)指出,随着1970年代以来女性(尤其是中产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增长,个人自由、选择、个人主义和能动性的理念开始成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政治主张的核心,1990年代出现的概念“选择女性主义”(choice feminism)因此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有着惊人的重合性——它告诉女性,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已基本被克服,女性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多大发展空间,取决于个人选择。
脱胎于上述主张,一种新的中产女性理想被建构出来——她充满自信地穿行于都市中,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欲望都市》的女主角、情感专栏作家凯莉显然就是这一形象的具象化,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的进步性有待商榷:虽然在职业和性上获得了解放,凯莉依然渴望异性恋爱情和婚姻。
找到真爱、结婚生子的都市女性会如何?《欲望都市》给出了两个样本:回归家庭的“幸福小女人”夏洛特,热爱律师工作、坚持在职场中打拼的米兰达。她们刚好对应当下都市中产女性在婚育后面临的两种选择,然而,如今我们对这两种选择的可行性都已不再那么确定,每一种选择背后的阴暗面都令人心有戚戚。
在《就这样》中,我们看到夏洛特已经是两个青春期少女的妈妈,从发丝到脚趾依然精致优雅,并用同样一丝不苟的精神打扮自己的女儿(比如为参加钢琴演奏会的女儿购买Oscar de la Renta洋装),在望女成凤中保持着高昂的竞争意识。她的种种表现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作家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在《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描述的那些上东区妈妈: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和照料,她们展开激烈竞争,悉心安排孩子的日程与未来;与此同时,还要时时保持完美的身材与形象,力求成为完美母亲、社交对象、衣服架子和性感女人。但这些野心勃勃的贵妇的另外一面,是极端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框架内,她们缺乏自立的手段,只能依赖于掌握权力和资源的男人,遵守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
对一直以女强人面貌示人的米兰达,我们则不免怀疑她如何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奥加德在伦敦采访了多位本该在职场中大显身手的高学历女性,她们曾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亦曾想“一手抓事业一手抓家庭”,却在对育儿严重缺乏支持的职场环境和社会文化中败下阵来,成为家庭主妇。
奥加德认为,虽然当前的文化鼓励男性向家庭“迈进一步”,但职场文化和规则依然建立在父权制性别分工体系上,即男性属于公共生活、女性属于家庭生活。这导致的结果是,文化层面上越来越多人呼吁性别平等,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平等的制度性障碍也不断巩固:
“丈夫极其有限的育儿投入、紧张的工作要求和在家中的缺位,加上上述文化观念,共同造就了不平等的家务分工,而这又进一步迫使女性做出辞职决定。”
美国社会学者凯特琳·柯林斯(Caitlyn Collins)指出,美国职场妈妈的处境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更糟糕:美国缺乏公立儿童托育机制,让缺乏经济条件的母亲为托育问题大伤脑筋。美国还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带薪休假的国家,劳动法不要求雇主提供短期或长期的带薪病假,员工如果因病耽误工作,他们的职位将不会得到法律保护。这意味着职场妈妈们精心规划的育儿、通勤和工作安排在孩子生病时不堪一击。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欲望都市》女主角们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并非看上去那么无忧无虑、完美无缺,《就这样》依然有让人动容的部分。如果说在原剧完结十多年后再出续篇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告诉与剧中主角们同样在慢慢变老的女性观众,生活还在继续,同性友谊依然重要,你依然在学习和探索人生的意义。第一集中米兰达与夏洛特有一段对话,我们从中了解到,米兰达刚刚辞去商业法律师的工作,准备转型,为此她开始了在哥大法学院的进修。夏洛特问满头银发的米兰达是否计划在新学期开始前染发以新形象示人,米兰达回答,“这个世界上有比试图变年轻更重要的事。”在将《欲望都市》的语境自然过度到十多年后的同时,似乎也在暗暗回应《就这样》预告发布时社交网络上种种对主演年纪过大美貌不再的吐槽。
第一集结尾Big先生的突然死亡和第二集的葬礼情节,也为《就这样》的基调增添了一抹沉重和自省的色彩,而这也是一个人年岁增长后终将面临的问题:你要如何面对亲人或爱人的逝去,重新开始生活?在《欲望都市》完结时,凯莉在最后的旁白中说,“最激动人心、最有挑战和意义的人际关系是你与自我的关系。”这句话在当时或许不够有说服力,但在《就这样》的前两集中,它的分量终于显现了出来。
相信对许多粉丝来说,《就这样》最让人遗憾的是萨曼莎的缺席(剧中的解释是萨曼莎因为与凯莉在工作上发生龃龉搬去了伦敦)。对当下一心“搞事业”、“拒绝恋爱脑”的年轻女孩来说,萨曼莎作为《欲望都市》四人组中最洒脱不羁的不婚主义者,或许是最值得崇拜的榜样。这样的一个事业成功的单身女性在年过50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人生态度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又能给当下的女性观众哪些新的启示?种种后情,让人好奇。
逐梦曼哈顿:魅力四射的纽约与不堪重负的中产
作为一个世纪之交的重要文化现象,《欲望都市》另外一重意义是描绘了一种魅力四射的都市生活,鼓励许许多多年轻人去纽约等大城市追逐梦想(或许还有爱情)。上海专栏作家毛利称自己开始写专栏多少是受到《欲望都市》的影响:
“凯莉的生活除了偶尔在公寓里写作外,一直都在出席各种派对,跟人约会,和朋友聊天吃饭,疯狂购物……那时我仿佛中蛊一般,心想能过这种日子该有多么潇洒。她一点儿不用功一点儿不勤奋,稿费却是出奇地高,一篇文章看起来至少能赚2000美金,一周一篇,已经是21世纪初的成功人士。”
某种程度上来说,那是美国经济繁荣期才有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剧版《欲望都市》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四年前完结,在那之后,纽约乃至整个美国都出现了巨大变化,财富分化和流动性降低成为了美国人生活中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设定在2021年的《就这样》似乎没有回应这种变化,几位主角丝毫没有经济问题的困扰,第一集中凯莉与Big先生轻描淡写回忆新冠封城期间的经历时,仿佛那不过是一段意料之外的小长假。Big先生是匆匆下线了,但我们不免会设想,这位投资银行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占领华尔街”运动等风波后如何应对职业动荡和声誉滑坡。
与电视剧中优雅余裕的都市中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越来越多学历和收入颇高、工作勤勉的美国中产迈向阶层滑落的深渊——这是美国作家、“经济困难报道计划”执行主编阿莉莎·夸特(Alissa Quart)在首次出版于2018年的《夹缝生存》一书中得出的结论。夸特援引相关数据指出,2008年之前,只有1/4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属于底层阶级或中下层阶级,但2008年经济衰退以后,高达40%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处于底层。
一系列因素导致了阶层滑落焦虑:中产生活成本攀升但工资涨幅陷入停滞,工会式微,员工福利和养老金不断缩水,工作时间越来越不固定……借用经济学家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提出的“危险阶级”(Precariat),夸特发明了“中等危险阶级”(the Middle Precariat)一词,用来形容那些传统意义上稳定但面临日益紧急的经济风险的资产阶级人群。
传统意义上,接受高等教育是攀登财富阶梯的最重要一环,然而夸特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今天,高学历亦无法确保美国人不在贫困线上徘徊。2007-2010年,拥有研究生学历却要接受食品援助或其他形式联邦援助的人数翻了三倍。2013年使用食品券的家庭中,至少28%的一家之主受过大学教育,而这一数字在1980年仅为8%。许多接受采访的“高学历穷人”沮丧地告诉夸特,尽管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远低于自己,但在经济上却更宽裕。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是追求一些原本最有社会声望的体面职业,也有可能面临事业发展停滞的前景,继而成为中等危险阶级的一员。以米兰达从事的律师职业为例,2008年经济衰退之后,律师事务所和公司裁减了律师岗位。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毕业10个月之后,2014届法学院毕业生中只有60%找到了具有长期职业发展前景的工作。在撞上这轮劳动力市场衰退的同时,毕业生们还肩负着高昂学费债务。自1978年以来,美国大学学费已上涨超过1000%,美国大学生的欠债总额已超过1.3万亿美元。从长远来看,许多典型的中产工作岗位还面临着自动化的威胁。有数据显示,助理律师和法律助理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高达94%。
随着作为中产阶级根基的专业领域逐渐凋零,财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切肤之痛在影响着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夸特援引相关数据指出,“即使工资水平在全美前10%的人,如今都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了美国的权力与财富之外。”在当下,前往曼哈顿逐梦的年轻人还能尽情享受在这座大都市生活的快乐吗?夸特和她的许多采访对象感受到的,不是追梦的自由,而是深深的阶级孤立感和与所处城市的疏离:
“生活在富裕的城市,人们会觉得富人主宰了自己的生活。当我写下‘主宰’这个卑劣的词时,并不是指身体上的支配,也不是说这里工作不安全。我们在面对比自己拥有更多金融资本的人时会产生这种感觉;在出生长大的城市因收入和财产有限被赶到某个角落时,也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还体现在,我每次出门喝杯咖啡或者散会儿步时,都觉得自己是在交‘租金’——不再有任何公共空间可以让你坐下来,连出门‘闲逛’都离不开高消费。”
尾声:我们能接受现象级影视作品的时代局限性吗?
与同时代其他热门剧集(比如《老友记》)一样,多年后回顾《欲望都市》,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注意到它太“异性恋白人中心主义”了。从第一集开始,续集《就这样》似乎打定主意要拥抱多元包容的时代潮流,却给人留下“用力过猛”的尴尬印象。
出于善良的用意,编剧将凯莉和她的朋友们重新设定为后特朗普时代对自己的特权有深刻反省的白人女性,但至少从第一集来看,观众获得的强烈感觉是她们对追赶时代进步已有些力不从心。凯莉成为了一档播客节目的特邀嘉宾,播客的主播切·迪亚兹称自己是一个“酷儿、非二元性别、墨西哥-爱尔兰混血女王”(queer nonbinary Mexican-Irish diva),她礼貌地赞美凯莉在公开谈论性方面是个OG(至少凯莉听懂了“original ganster”的意思是元老级人物),但私底下又提醒她在节目上要更“开放”一点。话说回来,凯莉拥有资深情感专栏作家的地位,为什么还要毕恭毕敬地上别人的播客节目,担心自己被炒鱿鱼呢?
米兰达则从第一堂课开始就与她的黑人女教授“结下梁子”。她先是大咧咧地坐在了教授的位置上,然后把教授错认为同学,继而在慌张之下口不择言地将全班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授的发辫上,“我的评论和她的黑人发型毫无关系。”这段插曲让人有些分不清,编剧是想诙谐暗示米兰达还在朝“觉醒”(wokism)方向进步,还是在开取消文化的玩笑。我们不禁要怀疑,编剧是否太过急切地在新剧集中回应所有进步议题,以此来弥补《欲望都市》的过失和主创团队的自由派白人愧疚感,而这造成的一个结果却是让那些我们喜爱多年的角色显得笨拙可笑。
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猜到,《就这样》中出现的这些全新少数族裔角色终将成为主角团的新朋友(夏洛特身边也多了一位光彩照人的黑人妈妈丽萨),但到目前为止,她们似乎还只是完成多元包容指标的工具人。在第二集中,主角团的男闺蜜安东尼甚至直接称丽萨是“黑人版的夏洛特”。正如《纽约时报》的一篇影评所说,这些新角色在理论上有潜力发展为有自己的问题和内在生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但她们还未通过种族版的贝克德尔测试(racial Bechdel test):
“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主角团服务,挑战或确认她们的观念,并最终让她们和我们观众感到安心——她们的确在努力变得更包容,她们的出发点总是好的。”
剧外的一则突发新闻或许比《就这样》玩种族主义的梗、开取消文化的玩笑更具有反讽意味。美国当地时间12月16日《好莱坞记者报》报道,两位女性爆料称曾遭Big先生扮演者克里斯·诺斯(Chris Noth)性侵。两起性侵事件分别发生在2004年的洛杉矶和2015年的纽约,受害者当时分别是22岁和25岁。《欲望都市》和Big先生的光环曾让她们对诺斯的种种性暗示潜藏的危险置若罔闻,又让她们在事发后因害怕报复而噤若寒蝉,但诺斯在《就这样》中的出现激起了她们的痛苦回忆,她们决定不再沉默。
一部影视作品能够被称为现象级,必然有其突出之处,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它能够捕捉某种时代精神。相应地,我们也就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它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主创团队的时代局限性。只有在接受了这个前提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重温那些曾深刻影响过我们的影视作品,《欲望都市》就是如此。无论是一边高喊独立自主一边恨嫁的女主角还是全白人卡司,反映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以当下眼光审视不免有些不合时宜。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念《欲望都市》的最好方式或许不是拍续集,而是让它体面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参考资料:
【英】沙尼·奥加德.《回归家庭?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美】阿莉莎·夸特.《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海南出版社.2021.
【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单身社会》.中信出版集团.2021.
【美】凯特琳·柯林斯.《职场妈妈生存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美】薇妮斯蒂·马丁.《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中信出版集团.2019.
《二十年后,有了三缺一的续集》,和毛利午餐
;mid=2654345966&idx=1&sn=f1dd1ef3931b0a6b83e8f295be2ddf63&chksm=841e456bb369cc7d94b8ee3c069cc5337026fbd25768ccd2ac59fb23ef7d8b16d7cf0c5f3351#rd
“Chris Noth Accused of Sexual Assault by Two Wome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December 16, 2021.
"Review: ‘And Just Like That,’ It All Went Wrong,”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9, 2021.
“TV Review: And Just Like That… Is ‘Awkward’ and ‘Clumsy’,” BBC, December 10, 2021.
"Why Miranda Would Be the Protagonist Today, and Other ‘Sex and the City’ Thoughts from an Expert,”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8,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