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王宝贤是唐朝宰相王允的三个女儿,她天生丽质、聪明贤惠。
到了婚嫁年龄,她看不上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却偏偏对在家里做粗工的薛平贵产生了爱意。薛平贵,民间流传甚广的唐代人物,自幼家境困苦,而后,机缘巧合之下,遇到宰相王允女儿王宝钏抛绣球,薛平贵被选中为婿,迎来人生转折。其后,薛平贵随军远征西凉,经过辗转沉浮成为西凉国王。多年以后,薛平贵选择回归中原与王宝钏相聚,成就一段爱情佳话。
两人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传播方式多样,多以戏曲形式为主。西安武家坡有一处“王宝钏寒窑”,为当地古迹。早年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当地对寒窑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以此吸引游客。
从名字便可以看出,这个寒窑是有关于王宝钏、薛平贵二人的,其内还置有二人塑像。此寒窑的产生,主要是跟传说有关,由戏剧《武家坡》中薛平贵、王宝钏的故事而来。而在真实历史中,这二人并不存在,简单来说,薛平贵、王宝钏只是古时虚构的两个人物。
那么,他们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记载,薛平贵、王宝钏的传说故事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人们认为:两人的传说一定程度是基于薛仁贵、迎春之事演变而来。此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曾有学者举证,薛、王的《武家坡》与薛、柳的《汾河湾》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包括情节、地点都高度吻合。
此类看法认同度较高,一直到今天,仍旧有大多数人觉得薛平贵就是薛仁贵。除了以上,民间还有另一种看法,即认为薛平贵原型为石敬塘。
据典籍记载,石敬塘为后唐李氏女婿,他的岳父是当朝宰相王允,实际指的是长乐老冯道,因此,薛平贵为石敬塘的另外称呼。但是,根据查阅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石敬塘既然为李氏之婿,为何又要强行与冯道扯上联系呢?这未免给人一种牵强附会之感。
关于薛、王故事来源,民间还有第三种看法,即二人爱情故事为改编而来。据杨宪益的一篇考证文章记载,薛平贵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北地区,为当地百姓所喜欢。而后,经过岁月推移,二人故事流传至其他地区,引起巨大影响。
在此期间,民间将薛、王故事改编为戏曲,这便是后来的秦腔。
根据这个推断,杨宪益认为,薛、王的故事应该诞生于西北边疆地区,且时间为唐宋时期。至于《汾河湾》,他认为,是根据《武家坡》改编而来。且杨宪益还称,薛平贵之事与《格林兄弟童话》中的《熊皮》极为相似。
《熊皮》内容主要是讲:“以前有一个士兵,在路上遇到一个巫妖。巫妖送给他一张熊皮,并告诉他七年内不要沐浴修饰,日后便能获得钱财权力,终生无忧。后来,这个士兵来到一户人家,这家有三个姐妹,长相都非常漂亮。
但大姐、二姐对士兵极为厌恶,觉得他太过丑陋,唯有三妹对士兵情投意合,且士兵曾经救过她的父亲,三妹选择嫁给了士兵。两人结婚后,士兵将手中的指环切为两半,一半交给妻子,一半留在身上,作为双方定情信物,而后士兵外出远游。
这一去就是七年,在这期间,三妹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守家,对于大姐、二姐的取笑她并不在意,安心等待士兵归来。七年之后,士兵锦衣荣归,三姐妹却没认出他来,这时士兵取出身上半截指环,与三妹相认,而大姐、二姐则因多年对两人的嘲讽,羞愧而死。”
仔细对比起来,可以发现《熊皮》的故事与薛、王之时极为相似。同样是三姐妹金钏、银钏、宝钏,且最小的王宝钏选择了嫁给了薛平贵,而后,薛平贵随军远征,多年以后,成为西凉国王后锦衣荣归,王宝钏已经辨认不出。
许多情节都是高度相似,人们甚至认为,“熊皮”正是“薛平贵”的名字,表面看仿佛毫不相干,但在古时北欧语言中,“熊皮”发音与中文发音“薛平贵”是相同的,即:薛平贵为“熊皮”音译而来。
因此,薛平贵之事出自《熊皮》倒也可以理解,至于,为何能够从西方传到中途,自然少不了回鹘人的帮助,可以说,回鹘人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综合以上说法,似乎只有第三种说法最为合乎情理,但是,此处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时间对不上。《格林兄弟童话》创作于十八世纪初期,而薛平贵的故事却早在十世纪时就在我国西北民间流传,因此,我们倒可以当成欧洲文学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
至于武家坡故事究竟起源哪里,自古至今仍旧是个谜题,还需将来进一步研究探索。
据一些老辈艺人讲述,薛平贵的来源可能是:某年,武家坡一富户为母庆寿,邀请堂会,演出《汾河湾》等戏。其母得知薛王二人以悲剧结局,抑郁成疾,富子悬巨赏征求薛仁贵夫妻团圆的剧本。之后,某文人为不违反历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贵”,剧名《王宝钏》。
情节与上演的薛仁贵戏大同小异。为了迎合富母的心态,改成了大团圆结局。演出后富母大喜,病亦霍然而愈。自此之后,京剧舞台上便出现了一个薛仁贵,一个薛平贵,“两薛并存”,相安无事... ...
参考资料:
『老渊《薛仁贵与薛平贵》、《汾河湾》、《武家坡》、《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