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抓着哈卒犯罪的薛仁贵告诉李志,他被扔进了朝鲜战场,犯了罪,立了功。
事实证明,薛仁贵这次确实没让高宗陛下失望。一踏上辽东战场,他便立刻成了最为闪亮的一颗明星。
之前提到,乾封元年,李治派遣契苾何力兵发辽东,接应已经向大唐请降的渊盖男生。
具体执行任务的是庞同善和高品两位唐将。开始整个行动颇为顺利,大军很快挺进到了新城(今辽宁抚顺以北),然而就在此处,唐军却遭到了高句丽方面的围困。很明显,对于大哥的投降行为,老二渊盖男建是相当恼火,所以他立刻调集军队,打算连唐军带降军直接来个一勺烩。
只可惜,此时的薛仁贵已经跟随契苾何力来到了辽东。当听说先头部队遭到围困之后,契苾何力当即命令薛仁贵率军前去营救。战斗的结果前面也说了,高军大败而归。
随后,薛仁贵继续护送庞同善和高品一路前行,并在金山一线,再次击溃了高军主力部队。一仗过后,不仅使渊盖男生活着投入了大唐的怀抱,而且还趁势夺取了高句丽南苏、木底、苍岩三座城池。
此时的薛仁贵仿佛成了一个上紧了弦的发条,完全就是停不下来的节奏。
当年九月,李世勣接替契苾何力全盘指挥对高句丽的征伐。在李世勣的调度下,唐军连战连捷,只用了短短几个月,便先后拿下了高句丽在辽东的十六座城池。
此时,辽东地区仅剩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周边尚在高句丽控制之下。原本唐军的计划是要等到几路大军汇合之后,大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联手啃下这最后的一块硬骨头。
然而身为先锋的薛仁贵却觉得实在没这必要。虽然他手下只有两千多的兵力,但在猛人的逻辑里,兵多兵少从来就不是个事儿。
“用兵之道在于得当,不在多寡!”一声吼罢,薛仁贵带领两千军兵,就这么直挺挺攻向了扶余城。
说实话,对于我这个讲历史的人,薛仁贵真的不是个好的叙述对象,因为遍观这哥们的作战套路,基本都是一个模式:猛打猛冲,玩命砍人。只要把对面砍怂了,他这仗基本也就赢了。
什么料敌先机、什么锦囊妙计,在他这里统统都是扯淡~~~
所以也难怪连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都给了薛仁贵一个“猛悍一矣”的评价。
扶余城一战,按照史书记载,薛仁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兵,“遂先锋而行,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不得不说,薛仁贵这种凶残的绞肉机式打法不仅极富效率,而且还特有视觉冲击力。凡是有幸见识过的人,估计都会默默祈祷这辈子千万别再遇上第二回。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所谓“杀得敌军肝胆俱裂”纯属文学修辞,直到看到薛仁贵的战绩,才知道自己真心搞错了。因为就在薛仁贵一场血战拿下扶余城之后,扶余城周边所属的四十余座小城直接便吓得开城投降,这不是肝胆俱裂又是啥~~~
到此整个辽东终于被唐军全盘吃下,只要跨过眼前的鸭绿江,攻占平壤指日可待。
对于眼前的局面,渊盖男建当然也十分清楚。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只能寄托到那条并不宽阔的鸭绿江上了,啥也别说了,调集大军,沿江设防,就算拼了老命也得把唐军堵在河对面。
讲道理,渊盖男建至少在这一点上还是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到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交战双方就鸭绿江的控制权展开了反复较量。在高句丽的拼死阻击下,唐军始终未能跨过河对岸半步。
唐军进攻、高句丽死命防御、唐军无以为继撤军、高句丽宣布抗唐胜利……看起来这个已经上演过无数次的剧情似乎又要被再次翻拍。等等,这次好像忘了什么~~~
是的,和之前不同,这次大唐在高句丽的背后还多了一个人,刘仁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