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父亲的本家哥哥从新疆回来招募工作,他父亲原来在国民党的部队参军,新疆和平解放时部队在陶治岳将军的领导下参加了1949年9月25日的和平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二月,又与解放军17万官兵集体转业,参加了王震将军领导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我堂伯父是按照新疆兵团的指示,专程回河南许昌招兵买马的。
我堂伯父动员大家说,新疆好,新疆兵团好,不愁吃不愁穿,大人去了,全部可以安排工作,每月还可以给大家发工资,小孩子去了,可以免费上托儿所或者上学校读书。
大家经过商议,毅然决定离别生养自己的故土,奔走前途光明的新疆。于是我的父母也义无反顾的带上了不到两岁的我,冒着刺骨的寒风与大家一起(总共16人,)与1958年12月15日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跋涉,下了火车换汽车,下了汽车换牛车,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地——奎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师部所在地。
师部刚从“炮台”迁来不久,据说是当年的农七师师长史冀同志亲自堪察选定的地址。应该说,史师长非常有战略眼光,15年后,奎屯已发展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辖市,进入21世纪以后,更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金三角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重镇。
然而,当年的奎屯还只是一个小村庄,百废待兴,到处都在搞基本建设。因此,我们刚来时,居住的条件非常简陋,几个家庭合住在一间用苇把子搭建起来的地窝子里?中间用一块布帘子隔开隐私,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也很不方便。兵团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棉被,棉衣都是按人头发放的,大人,孩子都在单位的集体食堂就餐,虽然伙食不是很好,但是小孩儿另有照顾,能够吃得饱,穿的暖,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心满意足地安下心来了。
父亲刚开始在基建队工作,不久,领导发现他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就被派到兵团施工员学习班学习去了。培训期间,他们在乌鲁木齐市的大街上看到,到处都在招工,很多单位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都比兵团要好一些,因此,开小差跳槽的人屡见不鲜。父亲说,他也曾动过跳槽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了诚信。培训回来后,父亲被安排在施工队当施工员,大小是个国家干部,行政28级。
母亲来到新疆奎屯后,先后被安排在火药队,砖瓦厂,水泥厂等单位工作,总之,什么脏活都干过。好在母亲属于中国农村,那种吃苦耐劳的女性,干什么工作都任劳任怨?不记得失。
但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在了母亲的身上。1962年的一天,母亲在汽车上卸石灰时不慎摔下了车厢,送到医院后,母亲被取掉了三根肋骨,然后在医院的石膏床上躺了大半年。而父亲此时被调到了几十公里外的柳沟水库搞基本建设,根本没有时间回来照顾母亲,最多在出差的时间带着我到医院匆匆看上母亲一眼。
母亲在当时什么也没说,但是到老了以后,每次说起这件事情,仍然耿耿于怀。
好在当时的农七师医院,虽然各方面条件都与现在不能同日而语,但人文关怀却比较周到,母亲躺在石膏床上的大半年时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有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直至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