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部电影演员张燕文的文章中,《敌营十八年》在1981年播出时遭到了恶评,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质疑。
实际上,这种感受,带有一种怀旧的心态在内。童年时感受到的一些影像,即使粗陋简单,破败不堪,但在儿童的眼光看来,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会在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怀旧感,使一些脱离当时语境的影视作品,在日后看来,都显得造作、生硬与呆板,但这些作品,当初看的时候,却非常享受,至今仍令人念念不忘。
当年《敌营十八年》播放之后,究竟在社会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我们不妨回到过去,查找一点资料,看看当时记录下的社会反响是怎样的。
一、 这部电视剧受到了来自电影界元老的毫不通融的批评。
1981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电视剧编导学习班上,夏衍就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了《敌营十八年》。他说:“我解放前在白区工作22年,地下工作不是那个样子。不是搞下去搞不下去,是真实不真实的问题。1927年,周总理搞特委,我们情报工作建立了很大功绩。一、我们的情报工作坚决不搞美男、美女计;二、坚决不搞暗杀。我第一个碰到的罗青长同志,他对我说:你怎么不讲话?过去我们搞《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直送上级审查。抗战八年,十年内战,我们的密码敌人没破获,而敌人的密码我们三个月就破获。《敌营十八年》写过,应向各方面了解点意见,成千上万的外国人看了要开玩笑的。苏联克格勃、美国中央情报局不会睡大觉。”
一个有过地下斗争经历的观众来信声讨:“要是按江波那个搞法,别说18年了,他连18天他也坚持不了,早暴露了。”
二、评论界,也是一批评之声:“地下党员搞情报还用上了美男计,剧情中还包括了床上戏,完全背离了导演阐述中‘歌颂共产党人威武不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的主题思想,这还得了。”
摘自《王扶林电视剧导演艺术论》
二、 观众对影片中的脱离时代的人物造型也多有指责。如江波的那流行于八十年代的大背头,十分亮眼,也十分古怪,而影片里,女特务罗茂莉莫名其妙地穿着泳装,在庐山的瀑布下与江波情意绵绵,也显得十分突兀,即使在今天的谍战剧中,也很少像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裸露出大面积的胴体,图解女特务的欲望号风情。
电视剧的粗制滥造到了什么程度,就是《敌营十八年》里的解放前的舞厅音乐,竟然是当代流行的乐曲。
所以,《敌营十八年》里,也显示出导演王扶林在导演艺术中有着趣味不高的通病,这一毛病,后来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本来在《红楼梦》小说里只字不见的秦可卿烛光斧影的神秘之死,在电视剧里,导演直接用充斥着情色光鲜的镜头,直面予以呈现,在当时播放时,也让电视剧受到很多观众的诟病。
四、导演王扶林也认为这部电视剧问题重重。首先他承认这部电视剧准备的不够充分,太急于求成了。他说:“拿过一个材料,不要轻易放过,一年时间,半年改剧本,半年导演构思,就不像今天。”
导演自我反思
从《敌营十八年》的成片来看,影片里的台词明显匮乏,角色缺乏真实情境下的应有反应,很多镜头,只有简单的动作,角色连互动都没有,无法给人一种真实的情境再现之感。
相比之下,当时触发王扶林拍摄第一部电视连剧的海外电视剧如日本的《姿三四郎》、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香港的《霍元甲》中的人物都有应有的心理变化与对白呼应,没有对话的电视剧怎么可能塑造出人物?《敌营十八年》可以说集当时中国电影的一种通病,只不过表现在电视剧中更为明显而已,如镜头呆板,剪接生硬,人物匮乏台词,哼哼哈哈,呆若木鸡。
后来王扶林执导电视剧《红楼梦》时,当时闻者哗然,很不被看好。
摘自《名家大讲堂》 第4辑一书
今天看来,这部电视剧已经成为了经典,但在当时播映时,批评的声音也比较强大。这部电视剧如果说它有可取的地方,就是在场景的还原与人物的造型上还是比较让人认可,但在电视剧的叙事上,只是相当于连环画的水平,导演的主要镜头技巧,就是用摇移的镜头,把布置好的场景尽可能地录制下来,带着王扶林从事舞台直播导演工作的痕迹。
王立平回忆显示是新版的出现,凸现了王扶林版的经典
毕竟《红楼梦》是人所皆知、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化名著,所以,电视剧照搬了小说里的对话与台词,让过去的平躺着的文字立体起来,已经善莫大矣,至于电视剧究竟能够刻画出什么人物的性格来,王扶林版的这部电视剧同样模糊不清,但现在观众印象中,多留下的是电视剧中的美仑美奂的场面,至于弥补这些场面的内在逻辑情节,已经由观众脑海里掌握的《红楼梦》的原著点滴作了自行的脑补。
为了回放一下当初对电视剧《红楼梦》的社会批评细节,小编从当年的《文艺报》里摘取了一组围绕电视剧的专题讨论系列文章的后几篇,让大家了解一下,这部电视剧当时播映时的社会反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截图放大,看看当时对电视剧的指责是集中在哪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