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作的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展现长征的8分钟长镜头在b站引起了热议。
画面或俯或仰,中间几乎没有剪辑痕迹。战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历程融入历史的宏大与细腻中,有网友看后感叹:“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是一群可爱的人。”听到影评人李星文历数起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几个精彩的长镜头及背后深意,编剧赵宁宇微笑着侧向他坐,导演刘江也在一旁连连点头。昨天,《光荣与梦想》研讨会在沪举行,“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的创作理念得到专家学者和年轻观众的共鸣,也为新时代主旋律精品剧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让故事跟着“人”走《光荣与梦想》展现了从中共一大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新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壮阔历史。刘江还记得,接到创作任务时是2019年10月,当时距离播出仅18个月,除了题目和内容要求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历史太宏大,容易淹没‘人’。我们以人带事,让故事跟着人走,才能避免流水账,同时把伟人普通人的一面展示出来,人物生动,故事才能讲述成功。”《光荣与梦想》以事件为经,以人物为纬,展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吴保和对于剧中“梳子”这一意象的运用印象深刻。在《光荣与梦想》中,梳子是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定情之物,也是串起一家人的感情线。从毛泽东给杨开慧梳头,到毛岸英给爸爸梳头,最后只剩下一把梳子,小小的细节看哭了观众。“剧中最可贵的是宏大叙事下的细节表达,让观众关心的总是细节。”吴保和说。《光荣与梦想》剧组曾走进复旦大学,与师生共话创作故事。当时,复旦大学大二学生程雯雯深刻感受到了内容创作者的力量。“《光荣与梦想》在年轻人中‘出圈’,让年轻人爱看,因为它以人去共振人,以青年去共振青年,抓住了年轻观众的燃点。”让历史变得有情感在长镜头之外,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看到了一种史诗格局、审美和情怀。“它让历史变得有情感,在创作中贯穿了一种人文情怀,对于影视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具有借鉴意义。”赵宁宇在《光荣与梦想》编剧过程中,资料使用超过1亿字,每行字都要反复推敲。“1亿字的阅读量是真正的大海捞针,难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光荣与梦想》再现了伟大事业怎样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揭示了百年大党青春永驻的密码,用电视剧的形式建立起一部中共党史的视觉信史。比如中共一大如此重要,李大钊、陈独秀为何没有参加?这是不少普通观众都会有的疑问。《光荣与梦想》在第一集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诗意有了史实的依托,也为党史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影像素材。“在艺术上,它以沉稳的语调展开激荡的历史风云,突出在历史中的人,是一首温情与悲情交织的英雄交响曲,也让观众理解了人类不朽的传奇怎么在共产党人的手中铸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认为,主旋律文艺作品需要适应今天新的传播规律,《光荣与梦想》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可以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独立成章向海外传播。“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对外输出,更好地发挥该剧的社会价值,也是我们在当下需要思考的。”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题图来源:《光荣与梦想》剧照
来源:作者:钟菡 皮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