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许下了无数美好的愿望,但没想到会以新冠疫情开始。
疫情突然爆发,经济下行不改,金融危机的魅影若隐若现,构成了当下波诡云谲的局面,此时的任何一步行差踏错都有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结果。幸运地是,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下,疫情暂时得到极大控制,复工复产正有序进行,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成为目前并行的两大工作主题。围绕两大主题,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适时出台金融政策,精准对冲风险,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逐步构建起“资金层面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设置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加大定向信贷投放,操作层面允许延期还款、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政策框架主线。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梳理与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直接关系的政策、文件,试图找到监管背后的核心逻辑,以此提供实践上的参考。
人民银行监管动态
近年来,央妈的几个要害心思已为市场熟知:加强逆周期调节,千方百计降融资成本,稳妥处置金融风险等。其诸多部署也大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正常进度下,2020年也不例外,修补制度缺陷,打通传导滞点,提升监管能效,增进对外开放、降低系统风险。但是,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明显改变了央妈的工作节奏。从人民银行监管时间线上来看,春节前柔风细雨、有序推进各项工作,2月份、3月初却密集发布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一系列措施,2月下旬开始,又将“经济恢复发展、支持复工复产”纳入到政策变量体系中来。这种现实的急速变化,无疑是对监管定力和智慧的考验。
面对市场、银行、企业或居民个体,央妈既要有不苟言笑、照章办事的监管,还要有体贴温柔、嘘寒问暖的呵护。当然,最重要的手段是给钱。央妈的选择是给听话的小孩塞钱,给更需要关爱的小孩塞钱,这种定向偏爱的精准滴灌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优选。
(二)一季度核心工作
1、降准降息。一季度,央行进行了两次降准,春节前的全面降准对冲现金投放,3月16日对普惠考核达标银行和符合条件股份制银行定向降准,支持对三农、中小微等普惠领域的信贷投放。3月30日,调降逆回购中标利率20BP,引导降息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
2、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针对疫情防控,央行先是给出纲领性的安排和原则指导(30条措施),然后通过逆回购释放流动性、设置3000亿专项再贷款、增设5000亿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允许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给与市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政策主要是在前期疫情防控政策基础上发布,支持的对象也集中于中小微企业。
3、其他重点工作。期间,央行还开展了三次央票互换操作,核心目标是帮助银行补充资本,提升其放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外,央行还从金融市场条线、法治业务、基础设施监管、对外开放等领域,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安排。
(三)监管时间线
1、春节前:核心是降准及全年重点工作部署
2020年开年,人民银行即宣布全面降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政策目标是逆周期调节,以及和春节前现金投放形成对冲;
1月5日,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围绕货币政策导向、化解金融风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完善MPA框架、深化改革开放、发展金融科技、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七个维度进行工作部署;
1月19日,召开金融法治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重点立法、加大处罚、狠抓党建等推进法治的工作安排;
1月20日,开展CBS操作,为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一种流动性制度安排。
2、春节后:核心是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下的经济稳定与发展
2月1日,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委发布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总纲领(30条措施),明确将从流动性信贷支持、保障日常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安全、提高外汇业务办理效率等方面开展工作;
2月2日,为“保持疫情期间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1.2万亿元逆回购操作,以释放基础货币;
2月8日,为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范围仅限几个大行),发放利率在LPR基础上减去250个BP,向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最近的LPR减去100个BP;
2月11日,审查通过万事达卡公司筹备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申请,14日发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升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水平;
2月21日,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交易;召开金融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金融市场各项重点业务发展给出原则性的指导;
2月24日,梳理当前疫情防控和支持复工复产方面的重点工作,具体包括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落实已有的金融政策,对信贷还款问题作出安排等;
2月26日,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并且6月底前对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不高于LPR加50个基点的普惠型小微贷款,允许申请再贷款资金;
2月28日,开展CBS操作50亿元,期限3个月,费率0.1%;
3月2日,对前期重点工作予以落实部署,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作出安排,最长可延后至6月30日;
3月4日,召开座谈会,再次明确货币政策节奏和原则,要求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用好现有的专项再贷款等政策;
3月5日,联合其他部委,印发金融基础设施相关的监管方案;
3月13日,决定3月16日开展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3月25日,开展CBS操作50亿元,期限3个月,费率0.1%;
3月26日,召开一季度例会,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
3月30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5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2.20%,较上一次操作下降20个基点。
银保监会监管动态
(一)一季度核心工作
首先是在央行框架下,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核心政策包括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允许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延期还款、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对中小微企业临时性延期还款做出具体安排。
其次是完善微观层面的监管体系。围绕“预防从业人员违法犯罪、违法行为举报、消费投诉处理、信访工作处置”,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了具体的通知或指导意见。一个监管框架,四个细分层面,从预防阶段打好提前量,到事后规范化处理,核心意图都是有序处置银保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业务纠纷,进而理顺微观层面的行为监管手段。这是2019年银保监会监管政策所未涉及的领域,一方面反映出政策体系得到修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监管取向的丰富和完善。
除以上两个维度的工作外,银保监会年初发布了银保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这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核心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发展普惠金融、解决中小微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经济发展动能和模式的转换、支持扶贫攻坚、支持环境保护以及处置金融风险。一季度,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办法、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工作通知等。这些都可算作第三个维度,即正常进度下的监管推动。
(二)监管时间线
1月3日,银保监会官网相继发布三份文件,一是关于推动银保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并从机构、产品、风险、制度和开放等层面给与了原则性指导;二是进一步做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从监管和执行两个层面进行了规范;三是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持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
1月14日,发布银保监会信访工作办法,对监管机构的信访处理流程予以明确;发布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对银保机构消费投诉处理工作进行了规范。
1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障金融服务顺畅、加强对民生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信贷政策要灵活倾斜、不盲目抽贷断贷等。
2月10日,对疫情影响下的扶贫小额信贷,允许延长还款期限。
2月14日,发布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政策开始强调复工复产,要求加大对疫情防控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受疫情影响企业合理延长贷款期限,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帮扶遇困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等。
3月1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给出具体安排,最长可延长至6月30日。
3月6日,发布关于银保从业人员金融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预防金融违法犯罪的重点领域,要求强化机构内控机制建设。
3月26日,发布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以来,产业链上下游部分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问题,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畅通产业链资金流,提升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整体效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基于上述监管动态,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商业银行至少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机遇或经营压力:
第一,负债端成本料将下调。在内部疫情防控、支持复工复产,外部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刺激政策的背景下,流动性宽松几成定局,银行间资金成本将进一步走低,由此驱动商业银行同业资金成本的降低。但是,鉴于同业资金成本占全部资金成本比重相对不高且下行空间有限,市场普遍预期降息政策很快落地,叠加2019年以来结构性存款、主动负债业务规模收缩,二季度商业银行整体负债成本大概率持续走低。3月2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使得“调降负债成本”的逻辑和预期深度强化。需要强调的是,贷款市场利率必然下行,负债成本有可能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NIM实际承压,所以仅仅因为负债成本降低消息不断,便乐观估计经营业绩改善并无现实基础。当下一个浅薄的看法是政策刺激导向下,增加的M2总要有去处,商业银行负债端或是资产端都有可能形成一波扩表周期,聚焦机构业务、地方政府专项债业务、优质中小微企业等,一手抢资产,一手抢负债,将是近期发展的关键要点之一。
2020年至今的DR007走势,虽降幅有限但整体呈边际下行态势,资料来源:WIND
第二,资产端结构性压力较大。对于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洗礼的商业银行来说,四万亿不可怕,可怕的是之后长久时间内的不良贷款消化。当前局面下,商业银行押注政府平台、大型国企的风险偏好难改,专注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文化恐难短期内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一方面,疫情的出现极大影响内需提升,外部疫情的扩散拖累出口,信用风险在部分产业积聚,商业银行势必要收缩相关风险敞口;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涌入城投债、地产债,收益持续走低且一券难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危机模式下的“资产荒”特征,以及市场对于低风险资产的高配需求和高风险资产的溢出效应。所以,寄托于商业银行迅速改观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监管持续趋严的背景不变。上文已对央妈心思进行了简单阐述,逆周期调节、降低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利率、稳妥处置金融风险,这其中任意一项,都不允许放松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此时的内外部环境下,一点点放松监管的空间都不存在,类似2013年至2016年“鼓励创新、金融自由化”的提法和氛围,已经在实际上成为历史并且远去。具体来看,MPA宏观审慎评估不断完善,中小微民企融资考核、三农金融考核、扶贫金融考核、同业业务监管、LPR改革等等,均形成对商业银行结构性扩张的业务约束要素;“信访、消保、举报、预防”等微观监管,则成为倒逼银行重视员工行为的合规约束要素。业务条线在框架内根据指导原则、考核规则发展,合规条线直接对接监管,按制度要求提升内控合规水平,是监管机构一直以来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当下更是显得形势急迫。所以,加大对法律合规条线的重视,夯实内控合规的基础,平衡客户体验提升与合规操作之间的关系,将是商业银行必须直面的一项关键课题。
二季度初始时节,己亥年余寒犹力,庚子年初晴细雨。尽管前方横亘着无数艰难险阻,但我们依然心怀素念,因为4月暖风终要吹起。
本文源自看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