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更多的历史解密、热爱历史的微信(ID: his-tory)
作者:我方邀请作者李金锡
1941年7月14日,德军占领了苏联主要城市奥尔沙。
在该城的火车站,德军抓紧时间装卸来自后方的补给物资,火车站一片繁忙,物资堆积如山。但到了下午两点半,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呼啸声,接着迅猛的炮火将车站附近的德军以及物资全送上了天。然而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切又归于死寂。德国士兵想不明白,这顿炮火强度至少需要一个炮兵团,可是炮兵到达阵地后还有相当繁复的准备工作,如此大的动静不可能让外围警戒的哨兵发现不了。
报告同样让德军高层迷惑不解,只有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德国军情部门是蠢材。
一、爱国的小偷
上文中苏联使用的神秘武器便是编号为БМ-13的自行火箭炮。为了保密,苏军将生产厂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K印在炮车上,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字母“K”取了一个女性化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
德军则没有那么浪漫,他们将这个虐自己千百遍的“喀秋莎”叫做“斯大林的管风琴”。
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喀秋莎”的设计师利昂契夫在研制一种新型火炮的消息便被德国情报部门侦知。根据杂乱无章的情报拼凑,德国人勉强知道是一种设计新颖,结构巧妙,是一种车载式多管齐发的“火炮”。纵使展开想象力,德国人也实在无法描述这是一款什么样的鬼怪武器。于是上级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将这款新火炮的资料弄到手,为此还将行动命名为“天狼星”。
德国驻苏联武官探听一切关于总设计师利昂契夫的消息,后来在无意中得知在利昂契夫研究所看大门的是个白俄流亡将军的侄子。所以德国人很轻易地将其收买了。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德国人要他在晚上想办法溜进利昂契夫的办公室,将“喀秋莎”的设计图拍照。
那个看大门的也是个利索之人,三下五除二就干好。得知图纸被偷拍下来,德国军情系统的老大卡纳里斯命令驻苏武官处火速将胶卷送回来。谁知,情报人员在携带材料赶路的时候,被苏联小偷顺走了。
这真是“放屁砸了后脚跟”,天降横祸。问题在于小偷验货时发现包里没啥值钱东西,除了一个胶卷只有几张印着德国双头鹰标志的文件。爱国心爆棚的小偷随手将赃物扔到了警察局门口。
经过一路辗转,偷拍的胶卷最终来到苏联反间谍机关手中,苏联人立刻加强了戒备,偷拍图纸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二、目标指向设计师
意外失手后,希特勒命令军情部门继续加大力度。于是在1941年6月初,正在赶往莫斯科参加火箭炮试验的利昂契夫,在火车上听到几个妇女聊列宁格勒工学院祖鲍夫教授。
利昂契夫在列宁工学院上过学,听过祖鲍夫教授的课,便过去打听教授的近况,其中一名老妇人正是恩师的太太,而另一位则是莫斯科一家歌舞团的女歌手娜塔莉。利昂契夫与两人交谈甚欢,并相约以后再相见。
不过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火车上的两个女人都是德国的间谍,这次“巧遇”是精心安排。
不久,“喀秋莎”试验成功,斯大林亲自下令定型生产,装配部队,型号为“БМ-13”。此时,德军已经对苏开战,报国心切的利昂契夫主动要求到前线去检验“喀秋莎”的实战效果。
在动身之前,利昂契夫再次“巧遇”自己的师娘。交谈中,德国间谍关怀地询问了一些情况,而诚实的利昂契夫也没有隐瞒,将出行信息全盘拖出。
没过多久,娜塔莎所在的歌舞团到前线慰问演出,并且“说巧不巧”的与利昂契夫再次见面。晚宴上,慰问团团长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让在座的众人,包括利昂契夫听得十分入迷。那位慰问团的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老牌间谍彼得罗涅斯库。他在一战的曾经成功绑架了敌国的潜艇设计师,所以这次想故技重施把利昂契夫绑架回来。
三、险象环生
为了让彼得罗涅斯库顺利接近利昂契夫,德国命令潜伏在莫斯科高层的间谍以领导名义给利昂契夫所在炮兵旅发电报,说不日将有一支“慰问团”到前线慰问。
接着彼得罗涅斯库等人由飞机秘密空投到半路的的联络点,与从莫斯科赶来的娜塔莎一伙汇合。
利昂契夫在前线的考察圆满结束,正准备返回研究所,慰问团一行表示愿与他同行。途中,彼得罗涅斯库干掉了司机,同时几个人控制住了随行的警卫,利昂契夫哪是特工的对手,只好束手就擒。
事情好似进展出奇的顺利,“慰问团”马上赶往十几公里之外废弃的飞机场。在那儿,会有一架德国运输机等着接他们回国。但是当一行人到达地点之后,发现没有德国同伴,只有荷枪实弹的苏联士兵。
原来,几天前那架投放彼得罗涅斯库的飞机随后在途中被苏军击毁,苏联反间谍人员通过对幸存者审讯,得知了“天狼星行动”计划,所以上演了守株待兔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