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虫原名手冢治虫。“日本漫画在当今世界可以有地位。大部分是因为手冢治虫的存在。
』相信这句话说出来没有人会反对。手冢治虫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把漫画这种当时人们认为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提升到现在我们所见的高度。手冢治虫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甚至有评论家提议手冢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提起手冢对漫画的贡献,仍有人不屑一顾,认为其只是借鉴了电影的手法,以电影的分镜套用在漫画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手冢的确将电影元素引入漫画,为后者带来了新的可能。能拥有这样的天赋,要从手冢治虫的童年说起。
手冢家的家境不错,加之其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都对西方文化抱有极大热忱,年少时的手冢治虫比同龄的孩子接触到了更多的电影、戏剧和西方的卡通画。尤其是电影,他甚至可以算是看着电影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台九点五毫米的放映机,手冢的父亲经常会不知从哪儿找来胶片在家里开小剧场。
手冢曾在采访中提到,他几乎每天都需要看一部电影,这是从儿时就养成的习惯。电影于手冢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即使是小时候,手冢治虫就曾信誓旦旦地要将自己看过的一部电影『画』出来。
还在念中学手冢治虫就已经创作出大量漫画了,彼时的手冢是个瘦弱多病的孩子,在学校常被人欺负。但由于画的漫画实在有趣,渐渐地聚在他周围欣赏漫画的朋友越来越多。其中一位友人对手冢的影响颇为深远,手冢在这位朋友的熏陶下喜欢上了昆虫学,读过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种昆虫图谱》后,将自己的笔名改为『手冢治虫』。
手冢以此友人为原型创作了短篇漫画《手冢少年挚友》,漫画中塑造出一个略为粗暴,但又感情细腻的大哥明石。故事之所以能感染读者,笔法固然重要,真性情的角色也着实可贵。明石和手冢二人从对立到成为朋友,手冢给明石画像;明石帮手冢特训,并拿到马拉松前十的成绩,说到底其内核就是之后《周刊少年JUMP》『友情、努力、成功』的三要素。
当然关于明石这个形象到底有几分真实,几分创作就无从考证了。漫画的结尾这样写道:『昭和十九年,手冢继续画漫画,不知不觉已经画了三千张。手冢漫画的忠实读者——明石,辍学进入预备军官学校。昭和二十年,明石在菲律宾与敌舰冲突自爆而亡。』
而在40余年的漫画生涯中,战争、和平与生命也成为了手冢治虫作品的终极主题。身为二战经历者的手冢在漫画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意识,其后期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也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代表作《火鸟》一度被认为是手冢漫画的集大成之作,其笔下的人性存在着黑暗、扭曲,但手冢治虫又似乎是在以十二万分的热情与包容去拥抱那一份『残酷』,作者像是站在高处,又像是融入世间一般,对万物进行审视,有时那种近乎冷酷的透彻能让读者忍不住颤栗。
即使一些看起来儿童向的作品也渗透出浓浓的哲思,甚至是悲剧色彩。手冢治虫喜欢在故事中掺杂自己的私货,角色们仿佛个个操着手冢式价值观,表达着他对世界的倾诉。这种实验性的尝试不可避免地为当时不少孩子带来了『童年阴影』,就连我国观众都耳熟能详的《铁臂阿童木》都曾被认定为『内容过于刺激,不适合儿童阅读』。
诚然,『过于刺激』也从侧面反映出手冢治虫漫画表现力的功底,这也是手冢又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贡献。手冢治虫出现前的漫画,包括《黑野狗》在内,他们的创作者大都使用从头到脚的全景拍摄,镜头『机位』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几乎不会使用刁钻的镜头设置,更不要说用于情节推动的必要技法了。观察者的视角跟随着四平八稳的画框,波澜不惊地移动着。在这里,读者好像坐在剧院里看戏的观众,虽然能见到全景布局的场面,却不易产生代入感。
但是,从手冢1947年出版的漫画《新宝岛》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
文:凯川、壬午、孙烨、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