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胎是个沉重的话题。
在我国似乎没有太激烈的争论。
感觉堕胎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在美国,却吵翻了天,有着关系国之根本的矛盾。
基本被分成两派,禁止堕胎和支持堕胎。
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针对堕胎法案,刚好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鱼叔不久前介绍的「全美第一网红」金斯伯格大法官,便是坚定支持女性拥有堕胎权的一员。
然而,她的去世,打破了这种平衡。
特朗普提名了一位最高大法官,作为金斯伯格大法官的继任者——
艾米·巴雷特。
她今年48岁,在政治立场上与特朗普保持一致,而与金斯伯格相反:
坚决反对堕胎,反对LGBT,反对移民。
此外,她的宗教信仰更令人恐慌。
她们一家,都是宗教组织POP的成员。
这一宗教很邪性。
在这个组织中,上级的权力很大,甚至可以指挥成员跟谁结婚,如何抚养孩子等等。
对于已婚女性,其上级就是丈夫。
所以,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就是上下级的关系,妻子要在任何事情上听命于丈夫。
而这个宗教组织,正是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灵感来源。
三年前,这部小说被拍美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也就是说,如果艾米·巴雷特最后当选。
那么美国最高法院中的保守派将势不可挡,必然会在堕胎决策上不断紧缩。
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使女的故事》中描绘的女性卑微地位的场景,会不会逐步成为现实?
先回顾一下《使女的故事》。
剧集的故事设定在人口出生率骤降的未来世界。
美国在经历一场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宗教社会。
推行一夫多妻政策,将女性当做国有财产。
其中,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成为使女,轮流为掌权的大主教生儿育女。
不能生育的女性则成为仆人,被送往充满辐射的殖民地劳作。
使女们每个月都要与主教进行「受精仪式」。
先口诵经文,然后在主教妻子的膝下与主教进行。
在这个未来世界里,女性彻底变成生育的工具。
如果有反抗者,轻则挖去一只眼,重则施加割礼,甚至送去殖民地劳作等死。
由于女性无法工作,因而在社会价值贡献上没有女性的存在。
女性只能被迫从家庭内部寻找价值。
这样一来,在极低的社会出生率面前,政府自然而然地推行新政策。
将育儿的职责全部交给女性,变成她们唯一的用途。
生育变成神圣化,一切有悖于生育的行为都是违法。
避孕变成犯罪,提供避孕品的医生被施以绞刑;
性少数群体成为社会异类,一旦被发现只有被流放或被杀害的结局。
而为了让女性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整个制度,还专门成立机构部门进行教化。
用严格的机制和残忍的手段,逼迫她们成为「使女」。
通过洗脑式的教育,将以前不合理的现象变为常态。
当使女珍妮被强奸,主管嬷嬷将责任归结于珍妮勾引男人,并让其他使女辱骂她。
将异端男性交给使女们发泄愤怒,让她们成为施暴者,淡化自己的受害者身份。
掌权者们反复告诉使女们,她们是伟大的存在。
她们所做之事都是伟大的光荣,为了人类的未来。
这使得她们女性被人尊重,获得彻底的安全。
久而久之,很多使女相信了这些,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在严格的制度之下,她们无从逃离,更谈不上反抗。
一切都以很自然的方式进行着,当大家习惯了那些曾经自己抗议的事情。
最后总会迎来无法改变的悲惨结果。
在经历了长久的压迫后,女主角琼终于开始展开反抗。
尽管发生在虚构的未来,但里面的很多情节都在现实中有迹可循。
看得脊背发凉的同时,又觉得这个未来离我们实在太近了。
从拥有自由到完全失去,其实都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形成的。
温水煮青蛙,直到大家默许这改变的一切变为常态。
就像新法官候选人的提名,总不免让人担心「变革已经开始」。
强烈反对堕胎的巴雷特一旦上台,意味着许多美国女性的正当权利将面临进一步压缩。
在这种时候,总能感到强烈的愤怒与深深的无力感。
为了避免女性成为生殖机器,能否享有堕胎权就变得非常重要。
其实,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明令禁止堕胎的。
直到今天,堕胎合法化依然是一个争议性问题。
两年前,一部高分纪录片《推翻罗诉韦德案》就为我们揭示了美国女性争取堕胎合法化和女性权益的艰辛历程。
在上世纪 60 年代,「堕胎」在美国大多数地区都属于违法行为。
按照法律规定,除非危及妇女的生命,否则不能堕胎,会被判处重罪。
其带来的结果是,保障了幼儿的出生率,但却导致高额的妇女死亡率。
一方面意外怀孕时有发生,另一面家庭经济条件差、女性身体状况不佳等,无法保障孩子的正常生育和抚养。
因此,即便是违法,堕胎也是不可能避免的。
只是从「地上」转移到「地下」。
然而,这些「地下」的非法诊所,费用高昂,并且安全保障极低。
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 35 万的堕胎女性患有并发症,超过 5000 人死亡。
而经济拮据的女性,连堕胎手术也负担不起。
只能用衣架、刀具自行解决,有的甚至故意摔下楼梯制造流产。
如此这般,只会酿成越来越多的惨剧。
于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团结起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在法院申诉辩论。
只为了要求合法堕胎的权利。
「如果连控制自己身体的权利都没有,其他的权利怎么保证呢?」
伴随着彼时女权运动的日益高涨,1973年的罗诉韦德案终于成为了一次里程碑事件。
也正是这部电影片名的来源。
一名希望堕胎的孕妇简·罗,在两位女权主义辩护律师的努力下,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法律支持堕胎。
这起诉讼的检察官则名叫韦德。
最终,美国最高法院的九名法官以7:2的表决比例,承认美国的堕胎合法化:
女性有权利在第一孕期(怀孕1-13周)、第二孕期(怀孕14-27周)选择终止妊娠,但在第三孕期(怀孕28-40周)州政府有权禁止堕胎,以保护孕妇的生命安全。
这场案件成为了美国女性获得堕胎权的转折点。
但同时,也引起了一场持久而激烈的争辩。
对这个问题,分为了两派观点。
一方为生命派(pro-life)。
他们认为,胎儿也是生命体,不能随便剥夺胎儿的生存权利。
而堕胎等同于谋杀。
另一方为选择派(pro-choice)。
他们认为,堕胎权保护了女人的选择权利和自由意志,是历史的伟大进程。
女性应该有权处理自己的身体。
这样的争辩持续至今。
保守的生命派一直在找机会收紧堕胎政策。
自从特朗普上台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越来越多的州增加堕胎限制条件,越来越多的诊所停止堕胎服务。
最高法院的 9 名法官也随着时间更迭换代。
支持堕胎者只剩 5 人,反对堕胎者 4 人,仅一票之差。
而今年,坚决支持合法堕胎的金斯伯格刚刚去世。
在不久的将来,「罗诉韦德案」可能被彻底推翻,堕胎可能再次变成非法行为。
有人分析,川普任内或许可以达到7席保守大法官,推翻罗诉韦德案,真正实现使女的故事。
或许,这个预言真的有可能要实现了。
从金斯伯格大法官去世,到特朗普提名巴雷特,这个结果显然离美国民众越来越近。
更让人惊恐的是,带来这个转变,很可能还是一名女性法官。
很多人不理解,作为一名女性大法官,为何要支持女性权利的收紧。
女人,何苦要为难女人?
这让鱼叔想到了另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女人的困境,又远远不是一个堕胎法能够解决的。
金智英有着温柔体贴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但她内心并不感到幸福。
她自小就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
母亲刚生下她,就遭到了奶奶前所未有的嫌弃。
「只有儿子出人头地,全家才有希望。」
即使母亲帮助三个兄弟上了大学,而这些付出则被家人视作理所应当,没有受到任何感激和回报。
金智英小时候吃饭,如果在弟弟没吃饱前动了筷子,就会被奶奶狠狠地拍打。
常常痛得她眼泪汪汪。
在职场上,她同样得不到重视。
但周遭同事却都对此习以为常。
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现实的困境压迫着金智英喘不过气。
即便丈夫能够温柔地陪伴自己,却依旧只能无力地面对身边的环境。
更何况,不是每个丈夫都能像电影中的孔侑那么善解人意。
自然会有更多的女性,遭受到歧视和压迫。
整个社会都对女性有着过多的要求。
嫁人是女性必须要走的一步,抚养小孩也成了女性的专属任务。
而在职场上怀孕很可能就要丢了工作。
这些都是绝大多数女性都可能会面临的困境。
电影原著《82年生的金智英》曾因为销量高,遭来众多韩国年轻人的谩骂。
女团成员裴珠泫,就因透露自己在看这本书而被粉丝迁怒。
演员郑有美也因为出演电影而遭到大量恶评。
实际上,这本书中的情节十分平淡朴实,毫无浮夸之味。
电影中展示的剧情更是生活里寻常可见的情景。
正是这样很平常的内容,引起了许多人共鸣。
足以可见,普通女性在生活中会遭遇多少绝望。
当然,女性的困境不只是美国、韩国独有的,而是全球范围普遍存在的。
只不过每个地方的程度不同。
虽然在我国不存在违法堕胎问题,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面临的歧视和侵犯,一点儿也不少见。
当有人在微博曝光后,总能迅速掀起舆论,许多人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反对与帮助。
比如前不久微博上曝光的高校给新生的材料不合理问题。
「性侵产生的因素——长相漂亮,注重打扮,胆小懦弱,少与外界交往」
时至今日,这样的问题居然还能堂而皇之地拿出来变着花样讲,不得不让人感到愤怒。
更让人愤怒的是,这边女性还未实现彻底的平权,那边就要进一步压缩女性的自由选择了。
美国女性好不容易实现了合法堕胎权利,眼看就要在不久的未来付之一炬。
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人生来平等,不能因为性别不同,而遭受到异样的眼光和不公正的待遇。
像《使女的故事》这样的科幻作品,其实就是为了警惕当下,避免人类误入歧途。
谁也不希望那样的故事,成为真正的现实。
但若艾米·巴雷特真的当选了最高大法官,这样的担忧似乎变得不可避免。
而大洋彼岸的我们,也不仅仅是吃瓜群众那么简单。
未来究竟是会变得美好还是荒诞,取决于你我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