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加第一次读《东周列国志》的时候,曾被赵氏孤儿的描述打倒!文笔流畅,情节一波三折,但很传奇,但也很合理。
当时只知道:如果你对义薄云天这种感情还是感觉很朦胧的话?那么读读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事迹你就明白了。特别是公孙杵臼那句:子任其难,我任其易,好几次让洒家感动得鼻尖发酸、热泪盈眶!加上2010年陈凯歌又把情节搬上电影荧幕,所以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或者已经深入人心了吧。
公孙杵臼
程婴与赵孤
后来接触的史料渐多,发现完全不是《东周列国志》讲述的那么回事!真实的剧情堪称是一部狗血的宫廷大剧。而大伙熟知的赵氏孤儿剧情则是元朝剧作家纪君祥杜撰的,带有强烈的演义性质和文学色彩,主人公赵武在惨案发生时已经六岁了,有的史料记载的是三岁,不过无伤大雅。换句话说赵武对赵氏灭门案是存有记忆的。
元杂剧
事情的起因是赵盾的适子赵朔【谥庄,即赵庄子,晋成公的女婿,《史记》跟《东周列国志》记载的是晋成公姐夫,似乎不妥】早早就挂了,他老婆庄姬耐不住寂寞与族叔赵婴齐私通,赵同赵括两位嫡亲的胞兄(赵同、赵括、赵婴齐同是赵衰与晋文公女儿所生的仔)都看不下去了:你大爷的通谁不好,非要搞自己亲侄儿的老婆,你让赵氏家族的颜面往哪搁?于是乎把赵婴齐逐出赵宗,逼他逃奔齐国去了。后来庄姬怀恨在心:打狗也要看主人不是,你把哀家的姘头撵走,哀家以后可找谁共赴巫山?
赵庄子朔
再者,由于当时赵氏的宗主是赵括,具体是赵盾相让还是赵朔让给他的尚有争论,洒家认为赵朔相让较为可信,以赵宣子一贯强硬的做派,跟国君之间尚且不肯退让,你要指着他把宗主地位让给异母兄弟似乎不太现实。宗主也容易理解:赵宗之主,上朝的时候大伙都听国君的;退朝回去后,一家人关起门来就得听宗主的,只要你没有另外建氏,像智氏跟中行氏一样,在没有别出荀氏之前,得听荀氏宗主的,别出去后就得听本氏宗主的,大部分情况都是现任宗主的嫡子继承本氏宗主的地位。宗法社会就这样,宗主说了你得照做不能调皮,不然直接将你从族谱除名,很简单。
庄姬想,我那死鬼老公也忒不争气了,早死断了哀家的床笫之欢,出让宗主地位又赔上了儿子赵武的前程,你让咱孤儿寡母以后怎么讨活啊?还不如趁现在把那两老不死的撂倒,等我儿子长大后继承赵氏宗主的位置呢!于是跑去景公那告了赵氏一状,说赵同赵括两兄弟合谋造反。晋景公正一来琢磨着把权力收回公室,二来我老子(晋成公)做了你赵氏六年的傀儡,这口恶气是时候发泄一下了;栾范郤等卿族也抱着赵氏倒台后瓜分卿位空缺的心态。于是,赵同赵括两兄弟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赵同
赵同赵括灭门的元凶其实是侄媳赵庄姬,操刀屠杀的是栾氏,所以《左传》上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赵同的食邑在原,赵括的食邑在屏,以食邑为氏,所以又称作原同、屏括),而不是屠岸贾,正史上压根就没有这号人物。也没有什么赵孤藏裤裆、藏药囊,门客死难与立孤孤一说,《东周列国志》里下宫之难的情节纯属子虚乌有,纪君祥的《冤抱冤赵氏孤儿》成型于元代,而《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是明代人,所以套用下剧情也不出奇。但真实的赵氏灭门案其实是一部比现代后宫剧还要狗血的宫廷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