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作家张宝丽出版了抄写小说《一只绣花鞋》,引起了轰动。
这部据称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出版以后,在山城重庆引发了巨大争议。重庆作家况浩文告诉媒体,文革期间广为流传的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和1980年电影《雾都茫茫》,都来自其195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1979年在《红岩》出版其电影剧本时注明,又名《一双绣花鞋》)。
1958年,重庆作家况浩文根据他在公安战线的亲身工作经历,写成中篇小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其中有写绣花鞋的细节,该篇小说未能刊发。直至1979年才在文学刊物《红岩》上发表其电影剧本,发表时注明“又名一双绣花鞋”。
6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波找到况浩文,准备把他的小说拍成电影,况浩文就把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打印了70份交给张波,但后来因故未能拍成,70份电影剧本变成手抄本全国流传,最远至黑龙江都在传抄,当时的人们对其津津乐道,喜爱至极。小说《一双绣花鞋》的开头惊险、神秘而又别开生面,磁铁一般吸住了成千上万读者的眼睛。他们迫不及待地传抄和阅读,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惊险故事传播给他们的亲朋好友,其传播就像细胞分裂一样,迅速而广阔。
在传抄过程中,很多的人对小说进行了再加工和再创作,形成了一个系列故事、数十种版本,其内容已不仅仅限于山城重庆的反特故事,增加了许多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热点事件。
由于张宝瑞出版的小说《一只绣花鞋》火遍全国,他也因此一举成名。小说的巨大成功引起了重庆媒体的关注,他们了解到,由于其书名和重庆作家况浩文的电影剧本《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又名(一双绣花鞋)相似,其小说开头情节的描写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一双绣花鞋》作者况浩文称,著名诗人汪国真在序中称,电影《雾都茫茫》取材于《一只绣花鞋》,而《雾都茫茫》是根据我的小说创作的剧本。我的作品在1958年就创作完成了,而张宝瑞出生于1952年,难道他6岁就有能力创作长篇小说?”况浩文说,“《一只绣花鞋》的道具,有关重庆的反特情节,与《一双绣花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认为《一只绣花绣》对《一双绣花鞋》有剽窃嫌疑。重庆某媒体甚至打出“捍卫《一双绣花鞋》”的口号。在媒体的帮助下,重庆当时找到了60多位有手抄本的市民和几家律师事务所,准备对簿公堂。
而作者张宝瑞则表示,这根本就是两个故事,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一只绣花鞋》的创作是他在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虚构而成,绝对是他的原创。两个作品为什么会不约而同都以绣花鞋为道具呢?其实这完全是一个巧合。而这种巧合是很多的,不存在侵权问题。“一双”与“一只”是两个概念。
另有媒体撰文指出,根据《著作权法》,有关侵权的判定是:文字相同达到500字以上、故事情节相同超过30%以上,涉嫌构成侵权。《一双》与《一只》不在此例。第一,这是两种不同内容的作品,前者写重庆解放前反特务的故事,后者写梅花党的系列故事。第二,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一双》是2万多字的电影剧本,《一只》是20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三,两者名字也不尽相同。
最后,双方争议持续两年后都偃旗息鼓,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