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电视剧《一剪芳华》在正版视频平台上线。该剧由刘佩琪、张兆光、陈佩斯等多位戏骨级演员担任配角,张浩伟、月姬两位青年演员担任姜主演,讲述了清末民初一群裁缝的故事。
这部剧的核心意旨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基于目前已经播出的内容来讲,该剧的剧本非常扎实,有《大宅门》气质。而剧作在导演和演员等层面上,欠打磨。先聊剧本。《一剪芳华》能够清楚地看出编剧的叙事野心。“野心”二字,不太好听,应该叫精气神追求才好。这部《一剪芳华》表面上讲的是清末民初的裁缝故事,讲的是旗袍文化和更多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容。但是,剧作真正的精气神儿,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儒学正道的,讲的还是人,是信义和正气的故事。
类似的电视剧作品,则可对应到《大宅门》当中去。《大宅门》看似讲中医药,和中医药内容上的清末民初故事,但最终想要讲的核心精神,依旧是中国士人的信义与正气精神。《大宅门》是从医药讲中国人的高贵气质。而《一剪芳华》则是从旗袍服饰层面讲中国人的高贵气质。《一剪芳华》编剧郑万隆老先生,是有非常明确的文化叙事“野心”的。
而这种“野心”,在该剧的开局内容当中,呈现得非常明确。桥段内容当中,赋予了正面角色很多高贵的品格,尤其是重信义、守承诺等等。从艺先从德,是这部电视剧的重要核心意旨。也是该剧当中正派角色们坚守的高贵品质之一。郑万隆老编剧试图通过自己这部剧当中的“真正的中国人”,去找寻一种传统文化脉络当中的精气神儿。
正因如此,在《一剪芳华》具体的桥段创作当中,是很讲求戏剧本身的内在张力的。这种张力,表面台词部分,是不声不响的。而若是真懂剧的人,能够从剧本台词当中,看到喷薄的戏剧张力出来。编剧真正创作的,并非台词,而是潜台词。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这样的剧本,是挑导演和演员的,一般水平的导演和演员,无法驾驭。
电视剧《一剪芳华》邀请刘佩琦、张晨光、陈佩斯等老一代演员的思路,是对的。这部剧,需要这些优秀的演员去做前情铺垫工作。但是,在具体的拍摄和青年演员们的表演上,戏的味道出来得太少了。目前来讲,已经上线的剧情当中,基本上每一场戏,都是欠打磨的。如果让更为高明的导演上手,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的剧本,戏的味道很重要,甚至于应该走偏向话剧的风格才好。直白一点对应,就是走《大宅门》的路数才对。高宝昌导演的这部《大宅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拿韵。千万不要觉得角色人物们不好好说话,相反,他们就是在自己的时代当中好好说话的,就是那样说话的,就是要有板有眼说话的。也只有这种拿韵,才能把角色和桥段的神韵呈现出来。反观这部《一剪芳华》,拍摄层面上,缺少了拿韵的意识。
显然,导演是按照一般影视剧的拍摄方式进行调度和演员要求的。这是非常四不像的一种拍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剧本本身,就没有一般剧本的样子,就不是寻常表演方式可以驾驭的。编剧的剧本态度,已经决定了导演的拍摄方式。《一剪芳华》目前的拍摄,硬是把一个拿韵的剧本,按照一般的影视剧方式拍摄,就出现了各种桥段细节上的塌方。甚至于第二集最后的剧情,那个认干爹的桥段,气势上都拿不住了。
气势上一散,国人的这种守信诺、重情义的精气神儿也就乱了,甚至于就不对了。这就好比是拿着嘻哈的演唱方式去霍霍京剧一样了。高明的艺术,已经不重内容,而重内容之上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所以,我认为,电视剧《一剪芳华》拍摄上的方法论,是错误的。说轻一点讲,就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导演的意识问题,造成演员们的拍摄,也没有把真正的潜台词味道演出来。该剧当中,很多桥段,太白了,根本不能这么演啊。比如说,第二集当中,师弟见师兄的桥段,师弟念师父的组训,师兄承受不住。这个桥段,太有国人的精气神了。你从艺不从德,就听不得这样的组训。咱们很多同志一听“三俗”二字,就抓狂,同理。两位戏骨级的演员,去呈现这种抓狂,其实有很多表演方法。但是,最终导演选择的是非常直白地摸着头,表示自己痛苦。
太白了,这就不是戏的味道了。桥段的具体拍摄,是考验导演智慧的。我们很多时候苛责演员的表演,但殊不知,每个桥段,优秀的演员可能都会提供不同的几种表演方式,最终选择哪一个,那是导演的权力啊。在《一剪芳华》当中,我能够看到编剧的独具匠心,但看拍摄和表演,真的是流水线作业一般。这是很大的遗憾。(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