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标杆,《又见平遥》正在稳步发展,在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同时,推进山西文化旅游的新发展。
《山西青年报》整合资源,从政府、民众、名星、草根的角度,解读《又见平遥》这一新常态经济下的文化现象。城墙、县衙、日升昌票号,平遥古城里的这三处景点,是邓云一定要带游客去的地方,也是游客当中知名度最高的。这不仅因为它们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融进一砖一瓦的“忠义”、“诚信”和“根祖文化”。
古城处处有文化
“城墙周长6163米,高8至10米,它承载着保护整座城市的功能……”每天,邓云的工作从解说开始。她听着老人们讲着老城的故事长大,现在,她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述老城的故事。从去年2月《又见平遥》开演后,她的故事里又多了一项内容,就是和游客们分享剧情,讨论感受。像很多平遥人一样,古城的历史,已经流进她的血液,伴随她一起成长。
邓云负责接待散客,一天下来最多带两拨游客,一趟4小时左右。《又见平遥》演出后,游客数量明显增多。现在,邓云经常一天要带三四拨,平均下来的时间减少了一半。
“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主要介绍镖局文化、钱庄、商号、外贸公司等精华景点。其中,城墙、县衙、日升昌票号是三个必讲之处,因为这些地方,最能再现我们的晋商风采。日升昌票号能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靠的就是诚信。”邓云说。
文化是古城里最柔软的部分,它附着在每一个建筑上。一张桌子,一席炕,或是一支用过的毛笔,都能让人联想到千年前的晋商,坐在这里挥毫泼墨,创立了“汇通天下”。而《又见平遥》运用现代化声光电,表演形式新颖。剧中的院落、屋舍,还有沿街的叫卖声,就像剧场外的古城时光倒转了千年,观众游历其中,好像穿梭回了明清时代,伸手就能触碰到在这里走过的晋商。平遥古城旅游热迅速蔓延,尤其在接受新事物更快的年轻人中。
“很多时候,是看了剧目的宣传海报,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自驾而来,结伴来的青年游客也多了起来。有时,游客还会问晋商发展史的问题。”邓云说,“这说明,游客真正对晋商文化感兴趣了,而不是单纯的逛逛古城”。
根祖情结深扎于心
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是要看《又见平遥》的,邓云自己也看了三四次,除了听到“震撼”“值”之类的词,邓云看到更多的,是观众为之动容。当城墙上的魂魄述说心声时,扎在中国人心底的根祖情结,常常让观众眼眶湿润。8年前,高考结束的邓云,毅然留在家乡,成为了一名古城导游。就像剧中的赵东家,不论经历了什么磨难困苦,都要回家,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另一个让邓云欣慰的地方,是当她向游客介绍《又见平遥》剧情时,家长会特意告诉孩子,晋商精神是什么。“这不仅对外地来的游客,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平遥人,也是一种文化教化,促使我做一个诚信、忠厚、仗义之人。”邓云说。
伴随着古城的发展,邓云也逐步成长,她买了一本英汉互译词典、一本《平遥牛皮书》,自学了英语。现在,她已经能流利地用英语介绍古城里的每个景点。记者 吴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