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夏至未至》发布电视剧制作消息以来,该纸质图书时代的大型IP改编备受网民关注。
《夏至未至》成书于12年前,作为一代青春文学的排头之作,书中香樟气息弥漫的浅川市曾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此次,华策克顿集团辛迪加影视重启“夏日王国”,不仅是为原著粉搭一座通往过去的桥,还力求在怀旧诉求与95-00后的偏好之间修一条路,以普适的青春议题复现《夏至未至》当年的现象级影响。
目前,此剧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拍阶段,不仅演员阵容仍未曝光,相关消息也透露甚少。近日,独舌特对《夏至未至》改编团队进行了专访。对于改编将走什么路数?如何落实散文化情节?理想化人物如何落地……这些大家关心的改编问题,下文将一一揭秘。
剧版《夏至未至》问候青春海报
1剧版《夏至未至》,要找到怀旧元素与主流青春的最大公约数
改编观点:《夏至》是一个散文化的小说,表面上是安安静静的洋流,里面实际带着五光十色的鱼群。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青春关卡,但通关密语都是一样的——青春的实质都是爱和勇气。有距离、有温度,这个是改编不能够动摇的基调。
独舌:原著《夏至未至》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与其他青春题材小说相比,您认为它有什么不同之处?
编剧:《夏至未至》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浅川市的性格各异的少年,共同经历了高中时代,然后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追求、甚至欲望,走向社会,面对不同际遇的故事。
这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上,小说把很多笔墨集中在高中时代的浅川,一点一点填充那些少年的羽翼,让读者见证人物内心细腻、善良、向上的东西,极尽温柔,才让后半部分人物命运的急转直下显得特别的痛惜。通过这么一前一后的对比,通过浅川和现实世界的呼应,营造出物是人非的感觉。
浅川、香樟,其实构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青春意象,它就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世外桃源、不系之舟,比起同类的青春小说里单纯的校园意向要宽泛一些,也更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总体来说,《夏至》是一个散文化的小说,文辞特别优美,情节不能算十分丰富,但很动人,表面上是安安静静的洋流,里面实际带着五光十色的鱼群。我觉得这个是它的特别之处,有距离、有温度,这个是不能够动摇的基调。
独舌:对一部12年前的青春小说,今天的改编是倾向怀旧路子还是更偏向95-00后的观剧需求?
编剧:应该说两种都有,我一直不觉得怀旧和现在的观剧需求是一个悖论,我们会在其中加一些怀旧元素,但不会做成纯怀旧剧,所有的怀旧元素必须要跟情节关联才用。整个风格和质感还是建立在表达主流青春的前提下。
无论是80后,还是现在的90后,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特性的青春。但不管怎么变化,青春真实的触感是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转移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过去的年轻人在课堂上传小纸条,写情书,开水房里帮女孩拧水瓶,和现在年轻人发微信语音,录表白视频,直播间里送鱼丸,总体来没太大差异。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青春关卡,但通关密语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更多地是试图找到一些青春共通的元素,把这些元素融入剧情,从而阐发我们想表达的东西。青春的实质都是爱和勇气。
网友自制插图
2落实成长逻辑,补充家庭背景,给残酷青春撒把糖
改编观点:成长和爱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落实成长逻辑,原著比较淡的家庭线要补,过浓的友情线要分层。从“在浅川”到“进社会”,前面是一个做梦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打碎重组的过程,其中我们讨论从校园到社会的落差,但是绝不强化外部的残酷。总之,人物的情感逻辑、性格逻辑、成长逻辑,都努力做到有迹可循。
独舌:“成长/蜕变”似乎是青春剧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夏至未至》这样一个前后跨度十年的故事,“成长”更是成为了关键词。请问剧本中是如何勾勒几位主角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的?
编剧:《夏至》中有一句很核心的话:“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些女孩,教会我爱”,成长和爱都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几样东西:亲情、友情、爱情、自我追求。我们的人物成长基本上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完成的。
家庭描写在原著小说里其实笔墨较少,考虑到这个是人物多维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在改编的过程中加大了这方面的比重。比如说,陆之昂和他的母亲之间的情感,陆母去世对陆之昂的人生轨迹产生巨大影响,他从一个在母亲面前撒娇耍赖的男孩,逐渐成长为成熟内敛的男人形象;傅小司、立夏也各自有一条非常完整的家庭线。
友情在小说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我们尽量让人物之间的友情体现出不同层次和区分度。比如立夏,她跟遇见的情谊是姐妹之间的“义气”,为对方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与七七的情谊是一起成长的感情惯性,在欲望和选择面前,友情的力量会经受考验。
自我追求方面,从大的块面上来说,人物的成长可分为“在浅川”和“进社会”两部分,前面是一个做梦的过程,踏上社会则是一个打碎重组的过程。比如傅小司,他有自己不可动摇的坚持,也有走向社会不得不变的无奈,在这些坚守与改变之中一步步成为更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这是我们对主角蜕变的基本把握,尽量张扬各种情感中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让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饱满、成熟起来。
网友自制插图
独舌:原著小说文字清丽,氛围感十足,但也有一些残酷青春的意味,对于这一点改编是如何把握的?
编剧:首先我个人认为,《夏至》能不能打上残酷青春的标记还有待商榷。我们在故事架构中,给每一个主要人物找到了童年的形态,描摹出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的来说,他们是家庭比较健全,内心在温暖中成长的孩子。这个意味着,在一些不太好的处境下面,这些人物所做出的选择,不是堕落,不是颓丧,还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因此不会有青春满目疮痍的感觉。
之所以说还有残酷之感,大概是因为校园阶段和社会部分有落差。走出象牙塔,许多事情变得复杂了,这也是我们在剧中会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接受这种身份上的转变,最终适应它,尽管有那么一点难过和伤怀,毕竟青春总会过去,但人生才刚刚开始。
当然我们不去强化这种外部世界的残酷,任何事件都是塑造人物的粘土,不能让人物更加丰满鲜活那就是失败的。我们追求在外部事件的支撑下面,表达人物的成长和心态,这个是我们的初衷。
独舌:对于这样一部原著粉众多的青春IP,改编难点在哪里?从原著到剧本最大的调整是什么?为什么?
编剧:改编是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尤其是这么大的IP,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香樟掩映的浅川,都有傅小司、陆之昂、立夏的人物形象。二度创作留给编剧的空间和余地不多,名副其实的带着镣铐舞蹈。
原小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意境和人物基础,一开始像唯美温暖的高中生活,上了大学踏入社会后开始剧烈震荡,人物关系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再到结尾云淡风轻,被画上安静的尾音。前半部分是非常青春的走向,但到后半部分急转直下,社会的残酷,友谊的破碎,爱情的分裂接踵而来。
整个小说有十年的跨度,需要把命运变化下的人物成长统一起来,既让观众接受剧情上的延展,也能接受情感上的变化。怎么样去勾勒出主角从学校到社会的身份的转变,怎样把人物的成长做得有逻辑,有迹可循是比较大的难点。同时,作为创作者来说,有时候又必须跳脱出来做冷静的“旁观者”,权衡现代观剧需求和自我表达以及政审之间的关系。
出品方辛迪加影视有一个非常好的策划团队,在整体故事脉络和细节的丰富上都给与我们很大帮助。原小说已经提供了很好的情境和人物,我们需要把这些原材料加工起来,在不改变原有气质和内容的前提下做成一道菜。希望大家在品尝它的时候,能由衷地说一句:恩,就是那个味道!
3拒绝贩卖情怀和狗血,青春剧要对青春表态
改编观点:青春剧,最重要的不是青春本身,而是我们对青春的态度。青春不是一台贩卖情怀和狗血的自动售货机,而是一部被翻烂,脱落了几页的连环漫画,有热血,有温情,有笑有泪,还有残缺的空白给你无限的回忆。青春片从来不过剩,过剩的是对青春毫无新意的想象。
独舌:对于当下青春题材的影视创作,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对于犯罪、早孕、堕胎等极端戏剧手法使用过多,几乎可以说“无狗血,不青春”。于此,您怎么看?本剧在改编过程中将如何处理原著中的此类情节?
编剧:我们谈到青春,除了堕胎、早孕、犯罪就不能有点别的吗。长期以来,我们都在妖魔化青春,觉得青春就应该是疯到炸、嗨到爆。不是打了耳钉穿上破洞牛仔叼根烟就叫青春,明媚短寸加宽大校服,拥有一副青春无敌的气质也很酷啊。
其实我一直不太赞同一个观点,就是把青春跟狗血画上等号。青春除了残酷和严肃的一面,还有很多温暖成长的一面。生活有时候会猝不及防地给你一拳,但有时候又会给你一把糖啊。
当然,从影视的角度来讲,的确需要一些矛盾冲突和戏剧性事件,让剧情起伏更有看点。但我们会尽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内,在改编过程中我们不会为了情节的离奇主动加入夸张的表达,在不改动故事框架和脉络的基础上,尽量合理化一些人物冲突和内在逻辑,描绘一个真实的成长。比如陆之昂的捅人是一个事件和情绪的高点,我们会让他在做出这个行动之前已经有很多情感和事件的铺垫,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傅小司、立夏、遇见等人的反应也会更加符合人物本身的个性。
网友自制插画
独舌:今年是青春IP剧的“大年”,包括《八月未央》《致青春》在内的一大波青春IP剧或在今年上马,或于本年完工。对于青春IP的改编您认为“法门”在哪里?雷区又有哪些?
编剧:的确,近几年青春剧成为一大热点和潮流,证明整个市场和受众群对这个题材是认可和接受的。
对于青春IP的改编,每一个编剧有自己的认知,如果要说“法门”,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青春本身,而是我们对青春的态度。青春不是一台贩卖情怀和狗血的自动售货机,而是一部被翻烂,脱落了几页的连环漫画,有热血,有温情,有笑有泪,还有残缺的空白给你无限的回忆。
我们不会强行给观众兜售我们的青春价值观,毕竟每一个人对青春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跟观众的连接点,让大家产生共鸣。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我们的生活每天被手机、电脑充斥,被各种信息刷爆,我们时刻跟整个世界都在建立连接点,但很少往自己的内心搭一座桥,很少回头看看自己曾经的样子。
缺乏新意是最大的雷区。我们厌倦的,不是青春片,而是青春片的同质化,我们太爱写相似的青春了。青春片从来不过剩,过剩的是对青春毫无新意的想象。
【文:铁皮小鼓】
《夏至未至》编剧团简介:
刘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华杰工作室签约编剧。编剧作品:《爱情睡醒了》《变身上班族》《上学父子兵》等。
刘辰光:准90后,参加过多部电视剧创作《微博达人》、《叶问与李小龙》、《动漫英雄》等。
施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自由编剧,编剧作品:《天使之吻》、《叶问与李小龙》等。
置顶最能满足你需求的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