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原创。请允许转载
说起国产电影,很多人都表示沮丧!
反而用最近几年的纪录片事故找回了自信!
比如,有多少人半夜窝在卧室和家里,流着哈拉扎彻夜不睡的《舌尖上的中国》!
原来,中国的食物能让人们感受到手工艺的温度!
原来,中国的食物,冰冷温暖的色调包裹着中国天南地北的白泰生活!
原来中国的食物包含着时间的深厚和恩赐。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爆炸式的传播方式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内心默默认可可能是因为:
它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我们,不负光阴,不负心。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内容醇厚、声色古朴的《舌尖上的中国》,喜欢和感到震撼的,并不是那些年长的民间食人,而恰恰是那些吵着嚷着要尝遍天下美食的年轻人们!
也许《舌尖上的中国》对于年轻人们来说有些迟到,不过还好,终于等到你!
提醒着觉得吃牛排、吃年糕火锅才足够洋气的年轻人:中国人的美食,更是艺术。
在《舌尖》的余温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牌匾“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美食”,民间美食继续带着滚烫的烟火气息在街头巷尾生生不息······
之后,今年1月份的另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又让纪录片牛x了一把!
豆瓣评分高达9.4分,更胜《舌尖》一筹。
虽然只有短短的3集,但是片中精美绝伦的文物所散发出来的人文厚重感让人啧啧称奇!
文物修复家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让人唏嘘感叹!
看过一集就根本停不下来,欲罢不能!
更可怕的是,三集之后,全国的姑娘们哭着喊着要给修复钟表的王津老师“生猴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顾名思义,再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家们,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木器组的黄花梨顶箱柜,上面布满各种宝石镶嵌。
其实,初进故宫时候破败不堪、破损严重!
全靠修复师们精湛的顶级恢复工艺,和二次创作!
钟表组日常修复的每一座钟表,都像一座生生不息的乐园。
随着最后一个齿轮严丝合缝的修复完毕,小动物开始活灵活现,门口有小溪潺潺涓涓。
万物通灵、百感交集。
旁观者不禁感叹古人的脑洞之大,很难相信这些精美绝伦、复杂庞大的文物们统统出自几百年几千年的国人之手!
如果说是因为有古代国人智慧的缔造,才创造出中国璀璨的文明之博大精深,那么更是有了现代匠人巧夺天工的修复技术和二次创造,才使得璀璨文明能够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英国人这样形容清朝时期: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就像每个人对佛的理解,都不一样。
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
所以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
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
虽然英国人脑补的画面不够绝对精准,但也足以展现他们对于大清朝的敬畏。
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后,内心除了被祖先的智慧和美学震撼到了之余,终于明白了什么才叫做“化腐朽为神奇”!
《我在故宫修文物》,画面精致,情节生动,剪辑轻快,又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修复家们身上的普普通通与淡然。
9.5分,当之无愧!
最近,又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成功吸引了国人的注意!
别看名字不起眼,但看完分集名字之后,立马不明觉厉!
这部纪录片以深邃悠久的中华文化为指引,分为《境界》、《时间》、《分寸》、《相遇》、《双面》、《年华》、《沉浮》、《解构》等共十集正片。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一项由古至今的璀璨发明,随着现代化医学技术的发达和对于医院的垄断,不得不承认正在逐渐没落。
但是中药依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医药文明所不能相比的。
在《本草中国》中,除了蕴含丰富的中草药文化之外,全国各地那些不为人知的中医工作者更让人惊喜连连。
老药工王良春在片中展示了最后一次手工炮制红曲的过程,在等待时间的过程中有种隐士侠客的气质。
他说:
“批量化生产也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对于传承红曲炮制的人来说,技艺也许会成为历史,但古法的精神不会丢失。”
家人旅居国外,自己留下打理四百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第11代后人陈永涓说:
“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了一生,作为后人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我太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份坚守会孤独但让人享受其中。”
如此深厚和浩瀚的中医药文化,通过短短十集的纪录片难以淋漓展现,包括美食、文物的璀璨文明,纪录片能展现的也都只是冰山一角。
但是你会发现,匠人精神,除了日本之外,中国也有!
为什么最近人们对于“匠人精神”总难免深受感动?
大概是因为:在花很多年时间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时候,心灵会变得和手一样澄清透明吧!
纪录片,在光怪陆离的商业电影市场,背对着幻想和虚妄逆流而上,
匠人精神,在分秒必争的速食社会找回一点稀缺的从容。
最后对三部伟大的国产纪录片做个短而有力的总结:
爱祖国,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