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丰石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反腐倡廉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方面,这是国家狠抓腐败典型,为表惩治腐败决心的体现。经过一次次的“重拳出击”,“金玉”表象下的“败絮”接连曝光,对落马贪腐分子实施惩处,是对人民最好的交代;另一方面,在无数次的反腐行动中,一大批有忠诚、有担当的纪检监察人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线里——他们富有勇气和智慧,同时严密谨慎、心细如发。在关系网繁复密集的线索中,抓住关键,顺藤摸瓜,与贪腐官员来回较量,直至掌握全部证据。无论是腐败还是反腐败,都给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或为贪腐官员的欲望之大、贪腐之巨而震惊,或为纪检监察人员的智勇双全而叫绝。基于此,近年来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纪实作品如《人民的名义》《永远在路上》《扫黑风暴》等,在社会上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可以称得上是“喜闻乐见”。足以见得诸如反腐之类的现实题材在读者、观众心中有不小的分量。综合大环境来看,现实题材仍是文艺创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而“反腐”又是现实题材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反腐题材写得好,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又能集中反映纪检监察队伍的精神面貌;但写好反腐题材的前提在于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及能够揣摩生活在这种真实中的人物心理。立足于丰富的素材,作者还要善于选择素材,用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流畅的语言将其缀连。其实,要把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中的所有要素安排完善,对于作家来说并非易事,更何况是“反腐”这类较为特殊的题材。但读毕肖仁福所著的《阳光之下》,笔者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一部立足真实,从细节入手,来对反腐行动进行全景式描写的文学小说。
多年前,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通过叙述旧时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真实生活而成为经典。其中第十八章还被节选,取名为《在烈日和暴雨下》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文章通过描写在“烈日”和“暴雨”下煎熬的祥子及其他底层百姓,展现了旧时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笔者从中得到启发,为本文拟题为“在阳光和暗影下”,理由有二:第一,照应书名《阳光之下》;第二,阳光照射之处,若有物体遮挡,必会有暗影形成。阳光与暗影随行,就是在提示读者,贪腐阵营与反腐势力的反复斗争贯穿全书,这也恰好是《阳光之下》的明线。此外,每一个人在阳光之下,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影子。每当我们望向那片轮廓相同的黑暗,心里会想到什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本书的暗线,即暗指分属不同阵营的人物时刻变化的心理状态。贪腐的官员和清廉的纪检干部,都可以望见自己的影子,但并非心有同感。如同书中所说:“……夜里思维太活跃。先冷静一阵子,待第二天走进阳光下面,如果还是原来想法,才算不失理性。”
众所周知,小说由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构成。同时,这三种要素也是评判一部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阳光之下》之所以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立足真实,从细节入手,来对反腐行动进行全景式描写的文学小说”,与它在这三要素上所下的功夫不无关系。
该书以沧彦省彦州市纪委监委为舞台,通过描写曾守贤、余波涛、奚连江、陶景宜等一线纪检监察人与以周俊才、曹寄青等为核心的贪腐集团的斗争,展现了生动而宏大的反腐叙事。在叙事中,作者真实再现了一线纪检监察人从工作到生活方面的细节,反映出他们的苦恼与理想,也高度赞美了他们的政治原则性与觉悟;同时,以案件为线索,梳理每一个落马贪腐分子的人生轨迹,并不把他们塑造成“天生彻底的坏人”,而是究其“堕落”的原因,这比“脸谱化”人物更加触动人心。同时,由于作者长期在党政部门工作,在人物塑造上展现出相当分量的“真实感”,能够做到贴近现实而不是脱离现实;该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由一个小案件为切口,由此展开千丝万缕,逻辑严密,杂而不乱,最后完整收束,归为一线。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一线纪检工作的惊心动魄,又张弛有度,不至于在众多线索中迷失方向;故事语言雅俗共赏,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雅致,也充满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以上种种,汇集成本书的五十多万字,可见作者把握框架结构与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非同一般。
人物形象:“去脸谱化”的可贵
《阳光之下》对人物形象塑造,分为三种:一是聚焦于一线纪检监察人,二则围绕案件调查来追溯落马贪腐分子人生轨迹,这两种也是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内容。第三种则是关注到了前两类人身边的普通人,如一线纪检监察人的家属、朋友,贪腐分子身边主要负责传话跑腿的下属等等。无论是哪种人物,作者对人物塑造都没有陷入窠臼而导致“脸谱化”。比如一线的纪检监察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理想信念高于一切”:余波涛会因为目睹贪腐分子因自己的调查落马,从此“家破人亡”而心感愧疚,对职业前途产生怀疑;奚连江会因为经济条件的掣肘产生离职想法;陶景宜也因为工作与丈夫不和,以至于谈到“离婚”的地步……一线纪检监察人产生退缩心理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的压力,冲淡了以往“纪检监察人”在大众视野中“铁面无私”“理想坚定”的固定印象,他们过普通人生活的一面被展现出来——在生活中,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也会为柴米油盐操心……这就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与丰富,让读者不仅能切实感受到一线纪检监察人的工作,也能体会到他们的生活。只有了解他们生活与工作的两难,才更能激起人们对这个职业的理解,对反腐工作的支持。
除了塑造活跃在一线的纪检监察人,对贪腐分子的塑造也是《阳光之下》的重点。作者在塑造贪腐分子的时候,有着鲜明的特点。他常以案情的调查入手,在调查过程中穿插着对人物人生轨迹的叙述。比如写中心医院院长缪德良落马,就借余波涛之口分析了他“堕落”的心理原因:“原生家庭缺陷,自小失怙,缺乏安全感。加之寡母不正常的偏爱,导致他对于权和钱的疯狂追求,想要把能握到的一切都握在手里……”再比如写周俊才落马时,就强调一个“饿”字,“周俊才自生下来起,就只记得‘饿’的感觉……实在是被饿怕了……”而写曹寄青,则强调了他对于“真情”的渴望:“原以为事业、权力和金钱之外,自己什么都不需要,想不到也会为丁美媛给自己点亮生日烛光和音乐而动情。”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为这些贪腐分子定性,而是沿着他们的人生轨迹,用文字分析他们“变化至此”的原因。毕竟比起单纯定性与批判,知道“为何堕落”更能体现出一种苍凉与警醒。
围绕在纪检人员与贪腐分子身边的第三种人,是《阳光之下》在人物塑造方面体现出的特色。作者一方面赋予他们完整的性格与经历,让人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可贵,也同时感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无力;另一方面,也借他们的存在,来强化对纪检监察人和贪腐分子的塑造。代表人物是林路雪。她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过一份安静平稳的生活,但因为缪德良的贪腐,导致了父亲死于医院,留下大笔欠债需要自己去偿还的结果。为了尽快还债,林路雪只得去为周俊才代孕生子。故事结尾,周俊才落马入狱,林路雪也自此无法见到孩子……从林路雪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平静生活的快乐,也可以看到遭遇打击时无力反抗、只得屈服的现实。这是作者将其作为独立人物,想要展现的内涵;而林路雪的故事在《阳光之下》的整个框架中,也是一条线索。正因为她的遭遇,余波涛等人才能摸清周俊才的全部案情。从这个意义上,对“林路雪”这种第三类人的塑造,也是一种推动故事情节的独特手法。
故事情节:千丝万缕中的跌宕起伏
作者在本书后记中写道:“长篇小说字数多,容量大,一册在手,读者能否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全在于故事和人物抓不抓人。”从上文的分析可知,《阳光之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已经获得较好效果,那么再加上生动的故事,无异于锦上添花。当然,作者以较为深厚的写作能力使得人物有其特色,情节有其曲折,最终达到了“双花齐放”的效果。
《阳光之下》的故事起始于一个经济案件,与全书最后的收束相比,这是一个十分微小的细节。作者由小案入手,抽丝剥茧,最后牵出一整张勾连的网络,它们在每个环节上都联结起来,化为存在于书中各处的伏笔。当结局完全被揭晓时,读者想到那些对应的情节与伏笔,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结构全局的精心设置。在笔者看来,全书最核心的情节安排当属余波涛与曹寄青之间的关系——两人虽从头到尾都分属对立阵营,但最终发现两人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作者从第一章就开始为揭示两人间不一般的关系埋下伏笔,包括余波涛对曹寄青的莫名熟悉感,通过余慧娴之口说两人气质相似,甚至是借余父余母“催生二胎”的理由(“算命先生说,我命里一定有孙子”)来对两人间的关系进行暗示,直到最后结局揭晓,才令读者恍然大悟。而这种情节的安排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故事主题进行了强化与升华——本是血脉相连的兄弟,一个亲手将另一个送入监狱。这种戏剧化的冲突与转折,留给读者的感慨自是不言而喻,同时也加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典型环境:语言描写的炉火纯青
小说的典型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环境的形成主要依靠故事语言,故事语言描绘的环境对于推动情节、塑造人物都有影响,这三者由此形成一个连环。《阳光之下》目前已经得到王跃文、阎真等著名作家的肯定,阎真称之为“一部难得的‘教科书式’的反腐小说力作”。笔者认为,该书能够获得这种评价,得益于作者的语言功底。因为人物、情节与环境都是存活在语言文字中的,只有靠准确有力且生动的语言,才能将人物、情节与环境表述出来,让它们相互交织成网,最终构成全书的面貌。在全书的创作中,作者采用借物喻事、用典明理等多种修辞来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尤其精彩的是“扑满”的比喻。“扑满”是本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意象,它总在主角余波涛对职业生涯产生怀疑与动摇时出现,每一次都带他走出困境,重回纪检的岗位;作者还以“锅里虾公着红袍”来比喻当官的人表面无限风光,实则备受煎熬,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此外,作者的语言也表现出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引用《列子》中的“鸥鹭忘机”,《道德经》中的“刍狗”等典故来说明欲望与贪腐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实题材之中,并为己所用,进行深刻而贴近现实的解读。这与较多作品中存在的苍白说教相比,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文学性与文化性。作者虽意在写贪腐,但也借探讨贪腐产生的原因,讨论了不少文化与哲学问题,使得小说不止于简单地展示反腐行动,而是深入到社会的肌理中,反映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性的诸多复杂,这让本书与相似题材的其他书籍相比,更值得一读。
尼采曾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每个人站在阳光之下,都会看见同样轮廓的暗影。当我们每次望向那一片由自己投射出的黑暗时,又会想到什么?阳光与暗影并存之时,只愿心底依旧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