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是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列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是古已有之的象形字,为“竹”之一半,作为竹子的量词使用,后扩大为表示多种物体数量的量词。清嘉庆年间的两淮盐总黄至筠之所以把私宅取名为“个园”,一是出于他对于竹子的喜爱,二是由于“个园”是他的字。以自己的字为宅名,为的是以宅明志,突出私家宅院的个性。
走进个园,就像跨进一个象征的森林。宅院里的一木一石不再是单纯的建筑材料,而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东路建筑前后三进是黄家的接待室和餐厅,所有房屋的檐口瓦头滴水以及门窗隔扇雕刻都是鹿,以谐音寓意“禄”; 中路建筑的正厅是黄家的礼仪场所,中、后进则是两个儿子的住宅,三进房屋的檐口瓦头滴水以及门窗隔扇都雕刻着“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家中;西路建筑是黄至筠夫妇和老母等家眷生活的场所,其檐口瓦头滴水雕刻的都是寿桃,门窗隔扇则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仙鹤,其中的寓意自然是“寿”了。福、禄、寿不正是中国传统的美满家庭的愿景吗?
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化的动物”。中国人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符号化了,房屋建筑设计也寄寓了房主的美好心心景,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熏陶子孙后代。楠木厅是举家用餐团聚的场所,梁柱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格局宽敞大气,构造极其考究,用料雍容豪华,形状以圆为主,圆柱、圆梁、圆椽、圆桌、圆凳,体现了中国人“以圆为美”的审美心理。大理石桌面的圆桌由两张“半桌”合成,平时分置于厅堂两侧,当家长黄至筠回家时则合成一张圆桌,全家人在一起欢欢喜喜地团聚就餐。人们由餐桌的分合,可判断家长是否在家。屏门悬挂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撰写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抱柱则是一副潇洒的行书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紧扣餐厅特点论酒谈羹,抒发雅致情怀。此类既高雅别致又含有训诫意义的楹联在个园比比皆是。比如清美堂抱柱的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由此可见,黄家的传家宝不是万贯家财,而是耕与读、勤与俭。又如汉学堂郑板桥所撰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这分明是在告诫后人,要发愤忘食苦读有用的书,养成竹子般正直的品性。清颂堂的抱柱楹联则道出了黄家历代的传统:“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读着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楹联,不禁对扬州的盐商要刮目相看了。过去人们常说“无奸不商”,现在看来此言差矣!事实上,自古以来,重德积善,饱读诗书,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儒商并不少,他们为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想,儒商子弟长年累月,耳濡目染,读着这些楹联长大,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人,他们的人生境界会是什么样的呢?看一看黄家的四个儿子就知道了。他们个个知书达理,能诗善画,在扬州城里留下了美名。试看今日之中国,缺的不是土豪,而是“文”豪,即具有文化修养的富豪。走进一些土豪家里,金碧辉煌,极尽奢侈,却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俗气,一看就知道主人的文化品味了。这些土豪与黄至筠之类儒商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我们的富豪们也像扬州的黄至筠一样,既是物质财富的富豪,又是文化财富的富翁,并且能够以诗书传家,使后代在文化熏陶中成长为文二代、文三代,该多好啊!
想着想着,我已由前宅步入后园,其中的“四季叠石”可是个园的精华啊!
放眼看去,刻有“个园”二字的月门赫然在目。月门两旁修竹依依,翠竹下插着几方错落有致的笋石。设计者以洗练的笔法,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了“雨后春笋”的情状,让人不禁想起郑板桥的竹石图,体验到“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的意境。跨进月门,映入眼帘的是用各种象形太湖石叠成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昂首的蛇,奔腾的马,负重犁田的耕牛,活泼可爱的猴子,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热闹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与月门前的宁静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了人们喜迎新春的欢乐心情。
告别春光,展现在眼前的是壮阔的夏景。园林设计师利用太湖石玲珑剔透的柔美曲线,采用高超的掇山技艺,垒石为停云之势,模拟夏日天空的云朵,再造了江南夏山的婉约之美。那飘逸俊秀的青灰湖石,掩映在绿树丛中,石上站着展翅欲飞的“鹤亭”。山前的池水波光摇曳,映照着山石迷离的倒影,有如行云在水中聚散流动,创造了“夏云多奇峰”的国画意境。伏卧在荷塘中的“蛙石”,再现了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美景。曲桥边的“丑石”有三个圆孔,如剔净的鱼骨,又极似“丑”字。这是太湖石的奇葩,被视为个园的“镇园之宝”。见到丑石,自然想起了贾平凹的那句话:“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
沿着抱山楼的长廊往东而行便是秋山。这是一座由黄石垒成的假山,园林设计者在咫尺之间造就了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使之成为四季叠石的高潮。秋山的植物以四季常红的丹枫为主,加之虬枝如苍龙的古柏,使秋山不论哪个季节都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每当夕阳西下,整个黄石山体在余晖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一片辉煌;在晚风中摇曳的红叶,在暮色中挺立的翠柏,把金色的秋山点缀得充满诗情画意。要说这幅金色的秋山图,“住秋阁”可谓点睛之笔了。住秋阁位于南峰之顶,在此可以尽览满园秋色。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一直到人生的秋天才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因此他要留住这金色的季节,尽享胜似春华的秋实。可是,时光老人的脚步是留不住的,一阵寒风悄然而至,把满地的落叶扫进了冬天的怀抱。
从秋山西麓南行数步,就来到了冬的世界。冬山是园中规模最小的一组假山,却也是园中构思最为精巧、最富创意的景观。园林设计者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营造冬天的意境,又以冬天特有的植物来烘托严寒的气息,即令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寒气逼人。
冬山是用宣石垒叠而成的。宣石来自于安徽宣城,因颜色雪白又称雪石,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背光则似皑皑白雪,以之造雪山,可以假乱真。而且宣石线条柔滑,体态圆润,恰似憨态可掬的雪狮在起舞,给寂寥的冬天带来生机和活力,因此冬山的叠石又被称为“群狮戏雪图”。如此生机盎然的“雪山”,加之梅花、天竺和榆树的点缀,一幅高远雅致的“元人雪山图”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游人面前了。
冬山最巧妙的设计在于南墙上开凿了二十四个孔洞,分四排整齐排列,名为“风音洞”。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在四季叠石结束之际表达对岁月变迁的慨叹;另一方面是为冬山营造“寒风呼啸”的艺术氛围。由于花园南墙与住宅后墙之间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狭巷掠过就会加快流速,形成负压,寻找出口。这时南墙上的四排孔洞就像待吹的横笛遇到了强劲的气流而呼呼作响,奏响了冬的乐章。
在步出冬山之时,不经意间我瞥见西墙漏窗前有两块宣石,好似两只憨态可掬的小狮在向窗外张望。透过漏窗,依稀可见春山的修竹石笋,似乎在向人们提示四时轮回的哲理。面对冬窗透出的春光,雪莱的诗句也穿过时间隧道,飘到了个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离开了个园,心却仍然在豪宅美景中遨游。扬州儒商的豪宅大院好比一面镜子,照出了富豪们儒雅的风采。他们“富”得有品位,“豪”得很大气,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而是更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个园的“四季叠石”,创造了“分峰用石,造景表时”的园林奇葩,这在中国园林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孤例。这种“以空间表现时间”的艺术手法,也在世界建筑美学史上开创了先例。
回眸个园,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巍峨的美学丰碑。个园的园主已经离去,但他创造的美却永远留在江淮大地,留在后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