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镇麦村村石牙顶天池成为广州东部生态旅游网红打卡点。(受访者供图)
专题
登高望远,石牙顶天池碧水如镜,与连绵的城市天际线交汇成最美风景;悠然行走,田野丰收稻浪翻滚,不时传来孩子们体验收割的欢声笑语;闻声寻觅,醒狮、粤剧、貔貅舞等传统表演锣鼓声响,岭南文化从历史深处汩汩而出。
中新广州知识城,一个以科技产业而知名的地方,如今又因乡村振兴激活了发展新动能。
“沉睡资源”被唤醒 乡村振兴“点石成金”
在呼呼响的猛火烹饪声中,广东“粤菜师傅”吴锐锋锅铲翻飞,变出一道道味道丰富的菜式。人生百味仿佛在这一刻凝聚。年轻时,他为了学一技之长走出“穷山村”;重返家乡,他在新龙镇亲授或间接带出的学徒就有80多人。
他的家乡新龙镇麦村村,已经是知识城远近闻名的“广州粤菜师傅名村”,不仅有美食让游客食髓知味,还有石牙顶天池等美丽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村民们司空见惯的“沉睡资源”,在政府培育和国企运营的“巧手”助推下,逐步变成了乡村发展的资本。
选取知识城作为黄埔区乡村振兴的“新样本”,是着眼于巨大的“基本盘”。这里乡村资源之丰富——全区346条自然村就有170条位于新龙镇、龙湖街道、九佛街道。
此外,在乡村振兴20字战略方针中,“产业兴旺”居于首位,而打造产业集群正是这里的拿手好戏。如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湾区半导体产业园等8大组团式空间布局已紧密相连,要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土地上找到新路径,也可在产业规划上主动融入知识城发展大局。
土地流转集约利用 科技产业赋能乡村
发展好产业的第一步,是要推进土地流转进行集约利用,有利于项目落地生根。
迳下村、麦村村都实现了土地流转约1000亩,村民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土地流转租金,引进产业后还能在保底每亩资金收入的基础上再加利润分红,真正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而盘活了土地资源后,瑰丽的产业色彩也在“知识之城”上描绘了出来。
从种稻米到“种”纳米,龙湖街道迳下村打造了黄埔区纳米研学基地。2021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在这里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为黄埔区100多所中小学校近12万师生带来了“开学第一课”。未来依托于山、水、田等原生态资源,还将开展各类特色研学实践活动。
九佛街道也探索出了新路径,利用已征未用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在莲塘村引进极飞超级农场等项目。无人化,是这个面积达300亩的超级农场最硬核的部分。遥感无人机在上空绕行,获取农田地图和作物生长状态的方式;农业无人机从低空掠过,可喷洒、播撒也可测绘;农业无人车缓缓在田埂上行走,实现精准巡垄……作为黄埔区现代农业装备的标杆项目,它展现了新时代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未来。
麦村村建设了一个开益无土栽培精品科技农业产业园,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全部采用无公害无土立体栽培,依靠设施农业摆脱了天气的影响,全年无休。番茄、青瓜、辣椒等多种农作物,既供游客采摘,也对外销售,创收十分可观。
据悉,为了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黄埔区不遗余力以政策红利助推产业发展,包括出台“现代农业发展10条”,在广州市范围内首创性地对农业公园进行奖励。随着“院士下乡、产业进村”推进,10个农业科技项目将在黄埔区“多点开花”。
促进增收、强村富民,让生活富裕梦想照进现实。2021年,黄埔区全年61个经联社集体总收入均过百万。2022年,黄埔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5亿元。
知识城还有这些美乡村
金坑村
新龙镇金坑村有萝岗橙基地,一棵棵果树挂满黄灿灿橙子,鲜红的杜鹃花点缀其间,这里正计划打响“高端知识城,品质知识橙”的品牌,将其打造成知识城的代表手信“知识橙”。
埔心村
龙湖街内独具岭南特色的传统风貌古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区文物保护单位。走进村内,能看到现存风貌较好的麻石铺地的传统街巷,以及巷门、古树名木、水井、山体等历史环境要素。
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激活“十古”文化遗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保护好乡村的历史记忆,让村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就留住了乡村的魂魄。伴随着近年来先秦考古重大发现,知识城这片土地的时光轨迹已推向了4000年前,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珍宝”。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古祠堂、古村、古树、古井等“十古”文化遗存,正在被慢慢拾取、讲述。
为了给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思路借鉴,始建于南宋、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古村,最近开了一场“九佛九人谈”,在村口百年榕树下,文化学者、规划专家等9名代表围坐一席,畅谈“十古”保护,村民们也可以参与讨论、畅所欲言。
新龙镇通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弘扬当地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得越来越好。吴焕东是新龙镇大坦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貔貅舞的第六代传人,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大坦村貔貅舞队正式成员已有40人,并且多数是青少年。舞队经常在省、市、区各级文化活动中登台亮相,是黄埔区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
红色文化是知识城乡村文化振兴的另一个着力点。作为革命老村,迳下村流传着东江纵队无数的英雄故事,当地结合东江纵队革命史迹,打造文化旅游路线;利用洋田村佛子庄、均和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新龙镇串点成线推出2条“家门口·学党史”红色行走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新旧之间的碰撞,让历史文化“活”了起来,形成了“知识之城”另一面的色彩。
村民富了人才来了 “知识之城”展露新画卷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知识城的乡村在蝶变中升华,村落间串珠成线、连点成片,纳米水乡、莲重燕蟹等多条新乡村示范带正成为吸引游客的“引力带”。每逢假日,麦村村、迳下村、莲塘村等多个特色精品村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单日客流量最高达到2万人。
乡村旅游的商机吸引了不少过去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村里。据麦村村村民吴伯湖介绍,现在村里已经有士多店25个,年营业额700多万元;农庄近20个,年产值近800万元,很多都是麦村村“粤菜师傅”从外地回流掌勺。
看到如此庞大的客流量,迳下村村民汤合珍抓住机会,在路边支起了一个摊子贩售冷饮小吃。每每和别人谈起这件事,她十分开心:“仅一个春节,家里就进账10万元左右。”据悉,迳下村村民年均人收入从原来的18000元增长至28000元,常住人口1200人的村子,现在有1/4都留在村里工作。
除了归巢“乡雁”,大批涌现的乡村振兴人才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动能。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拓宽人才招录渠道等举措,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在知识城的热土上历练成为新型农民队伍,仅迳下村就组建了一支48人的高水平乡村振兴团队。
“现在回村工作,根本不比在外面差!”回到广东“粤菜师傅”吴锐锋身上,从他坚定的语气中,能感受到乡村振兴带给村落的改变,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梦想变成现实。
在将近12年的开发建设中,知识城在如何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更好地以工业反哺农业、让乡村振兴工作服务工作大局等命题中,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产业兴农”,把科技效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奋力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