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的六位年轻人是平阳名绅、南麂岛开发者王理孚先生的六个儿子。
王理孚(1876—1950)鳌江开埠先驱。宣统元年(1909),当选为浙江咨议局议员。1912年以后,历任平阳县参事、鄞县知县、浙江省议会第三届议员等职。一生主要的业绩是开发南麂岛,曾集资2万元建立南麂岛渔佃公司,置船护航,筑沧浪草堂,苦心经营20年,使南麂岛由寥寥数十人的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建制乡。1915年,王理孚受刘绍宽之邀主持修撰《平阳县志》历时十年。该志共98卷,分30册,附图一册。据说,《平阳县志》成为当时全国著名新修县志。1917年卸任鄞县知县后,致力发展乡邦工商实业。
王氏兄弟的照片,从左到右为载昌、载桓、载栻、载友、载竑、载彤,他们于1930年在鳌江祖屋前留下了这张合影。王氏六俊的人生个个精彩,是鳌江坊间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美谈。
德才兼备的掌门人
在鳌江,有一条街名叫“广源街”,这是市民为纪念当年“王广源商号”的繁荣昌盛而留存至今的文化符号。
说起王广源商号,人们都会从记忆中寻找出“王文川”这位善于经营,富有开拓精神,德才兼备的掌门人。
王文川名载彤,是王理孚二子,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商业学校。23岁那年秉承父亲王理孚的旨意,继承祖业,开办王广源商号。最初,王广源商号在鳌江上埠的踏碓巷开业,只是在本邑范围内经营南北货,虽然凭诚信的理念,以货美价廉的优势,深得顾客青睐,生意步步兴隆。但王文川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他在图谋更大的发展。他把目光投向航运。
一个好机会成全了王文川拓展家业之梦:1924年,一宁波商人因为敬慕王理孚在宁波鄞县做知县的良好声望,请“王广源”作上海达兴轮船公司在鳌江的代理商,经营“光济”轮船,鳌江与上海之间的航运大业由此开始。
为了发展航运,王文川主持在上埠建轮船码头与栈房,还附设报关行。到1926年,鳌江的“三江”“福州”等航轮南达汕头、香港,北通大连、营口等地。
航运业的发展,使平阳全县经济实现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商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电报局、海关、银行、电灯公司、印刷厂、照相馆等应运而生,鳌江的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抗战时,人们称鳌江为“小上海”。
富有经商头脑和拓展胸怀的王文川多方设法振兴平阳经济,在开通航运的同时还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地图谋家乡经济的再繁荣,又创办了碾米厂、蛋行、清明化工厂、瑞星酱园等企业,还开拓了豆饼、肥田粉、茶叶、陶瓷、花纱布等行业的经营。特别是经营和开发明矾上,是王文川振兴家乡经济的一大胜举。他精心运作,设馆收购明矾矿,分级加工,标上品牌,装船外运。将平阳矾山(今属苍南)的矾矿生产升级,一举发展到鼎盛状态。当年,“王广源”创设的“虎标”牌大明珠明矾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还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得奖。在东南亚一带“虎标”牌大明珠明矾享有很高国际声誉。
王文川除了在商业经营上功绩显赫以外,还像父辈那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热情扶植地方的教育、文化事业。修桥、开井、资助鳌江公学,为抗战时开办的平阳临时中学捐款,在乡里有口皆碑。抗战时,王文川认购爱国公债,其数量为浙江省第一,当时的上海《申报》和《新闻报》都作了专门报道。
王文川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44年1月病逝。王理孚先生痛失爱子,作祭文《祭亡儿载彤》感怀儿子的作为:“幸汝能体余之志,用其所学,绍祖宗百年既坠之绪,辟南北万里未通之路,使江村寂寞一变而成都会,气象日见其矞皇。人言汝所成就……已可以破平阳设邑以来之天荒……积资累万,而室无私藏,其光明正大之心地,有足以风薄俗而激发天良者……”
人们称王文川是一位光耀平阳的出色民族企业家。
研究严复第一人
如果说王载彤是商界翘楚,那么王理孚的三子王载栻(后名为王栻)则是学术界的精英。他是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是中国研究严复的第一人。
1935年,王栻(字抱冲)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考上该校研究生,专攻清史。抗战爆发,他与在京的几位温籍大学生回到家乡平阳,组建“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将京城的抗日之火引燃到江南小城,使平阳青年的抗日救国运动如火如荼般地开展起来。在平阳临时中学任教时,王栻特地开设《国耻课》,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王栻与他的共同志向者陈德煊、王祥第等人办报纸、办学校,在平阳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华毕业后,王栻曾在温州师范学校任教,后为南京金陵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栻一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他一边教学,一边钻研学问,撰写科研论文、著作等。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汉代的官僚》《谈清代的考试制度》《慈僖太后传》等论文和专著;60年代发表《维新运动》上下册等专著。 王栻晚年投入最多精力的是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研究,写成《严复传》,于1957年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完整论述严复的专著。
因为王栻是中国研究严复第一人,1962年中华书局特地邀请他编辑校订严复的全部著作,准备出版《严复集》,不料因为“文革”,这项工作被迫停顿。“文革”后,王教授又带领南京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的部分青年教师,夜以继日地投入这项文化工程。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王栻主编的《严复集》,全书共五册,约120万字。只可惜先生此时已逝世,没有见到他苦苦经营了几十年的巨著问世。
王栻与夏鼐是莫逆之交,两人在温州中学读初中。毕业后,相约考入上海光华附中,后来又在清华大学历史系相遇。在清华校园里,他们经常一起切磋学问,一起休闲散步,情同手足。夏鼐如此评价王栻:此君敏而好学,在同乡中首屈一指。1983年王栻在南京病逝,北京的夏鼐托人送来花圈,并撰挽联悼念:三千里外凶闻,岁首成佛成仙,著史宏才君未尽;五十年来风雨,交情胜金胜石,伤心老泪我无多。
王栻在66岁时写了一篇《我所知道的父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并编入《北京图书馆珍藏本年谱丛刊》第197册,附在《王海髯先生年谱》之后。
术业专攻各有所成
王理孚的长子载昌北京国立陆军军需学校毕业,曾任浙江省防军军需处处长。
四子王载友(字孝于)上海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因病,一直在家休养。
五子载桓(字小同)193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专业,中国著名金属专家,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中国耐磨材料领域的第一代学术领头人之一。
1942年王小同抱着实业救国的意愿在温州城区创办清明化工厂,担任该厂董事长,温州清明化工厂是浙江省最早的三大化工企业之一。1952年到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筹建该校金属材料专业的任务,1963年王小同成为全国首批研究生导师。
王小同的儿子王孙安在他的《只问耘耕,不问收获》一文中如是描述他的父亲:我们的父辈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风……当时(抗战时期)我三伯父(王栻)在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任理事长,自筹经费出《战报》,后扩大为《平阳日报》。伯父和叔父王载紘创办了平阳临时中学,从该校走出了许多新四军战士。而我父亲那段“资本家”经历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却给他带来许多冲击,实际上,这是一批爱国知识青年,在不同领域为家乡、为国家、为抗日尽自己的力量和责任,他在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六子王载紘,西南联大毕业,曾任轻工部设计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油脂化工、日用化工的研究设计、译著工作。抗战时,曾为振兴家乡教育,在危难之中接任鳌江小学校长职务,并协助哥哥王小同创办清明化工厂,实现“实业救国”的宏愿。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王载紘受邀到北京轻工业部生产技术局工作,他主要从事翻译化工专业的世界名著工作。王载紘原先学的是英语,后克服重重困难,自学俄语,孜孜不倦伏案工作,译成《油脂制备工艺学》《油脂加工工艺学》《植物油生产理论基础》《合成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数百万字的外文书籍,编撰成了一本260多万字的《日用化工理化数据手册》,审校了《油脂化学》等20来部上千万字的译作。1966年2月出版的《植物油生产理论基础》直到今日仍然是我国大专院校的一本重要教材。
王载紘与同是鳌江名门出生的宋爱兰演绎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被媒体报道,被邑人传诵,称其为“鳌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王理孚有16个孙子,8个孙女,他们大多是专家学者、大学教授。其中王孙旦、王孙禺、王孙安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孙禺是中国工程教育的领航者。1982年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高等工程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担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
王孙旦1964年同济大学毕业后,被挑选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6年担任研究院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晋升为文职少将,担任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王孙安1957年在上海出生,跟着从上海交大转调到西安交大的父亲王小同。1989年在西安交大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孙安的科研特色是注重将理论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主持完成多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应用型科研任务。创建了西安交大的工程训练中心,这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为目标的科研机构居国内领先地位,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来棣是王载彤的女儿,1947年在浙大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浙江大学党总支书记。在三叔王栻的影响下,她也走上史学研究之路,专门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以访谈中共创始人的方式研究中共建党历史的学者。经过几多波折,王来棣的《中共创始人访谈录》终于2008年得以出版。作品问世后,社会反响良好。
王理孚孙子、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孙禺说:王氏家族有一本《王理孚家谱》,首页便是爷爷王理孚留给后辈的家训:“家庭不以勤俭自励,不自艰难处着想,未有不败者……特望尔曹各作端正之人,自强不息……”,所以“勤俭自励,敏而好学”的好家风一直在王家传承和延续。
检视鳌江王氏子孙的人生履历,不能不说他们的确都有显著的相似之处:敏于开拓,勤于职守,勇于社会当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