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黄陂春秋为黄国地。西汉为西陵、安陆二县之地。东汉末名黄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黄陂县,治今区北,属齐安郡。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一说因古为黄国地,处湖滨得名。
黄陂今为湖北省武汉市下辖区。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黄陂南部边界。
木兰山(AAAAA)
木兰山因木兰将军而得名,是木兰将军的故里。据史料记载,木兰山始称于南齐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历代的骚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杜牧曾登临木兰山,拜谒木兰庙,写下了《题木兰庙》等传世佳作:"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木兰山又是著名的革命摇篮,"黄麻起义"后,李先念、徐向前、吴光浩等率部转战木兰山,革命队伍才不断发展壮大。木兰山也是千年香火圣地,其宗教活动始于隋唐、盛于明清,佛道两教共处一山,每年海内外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史料记载,木兰山始称于南齐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在此之前称建明山,因状如吼狮,故又名青狮岭。后来坡坡岭岭长遍木兰树,所以更名木兰山。又因“木兰将军”的传说,使山蒙上神秘色彩。山上现存“木兰将军之墓”碑。相传家住青狮岭(今木兰山)的少女木兰18岁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载,屡建奇功,被封孝烈将军。后人感其忠烈,为其建祠、立庙、树坊,建造了木兰殿、将军祠、木兰将军坊。
据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一五五)、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的《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县(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会突厥入侵,军书叠至。寿甫苦于羸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妆,代父从征。”一十二载,立功异域”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的将军庙下。《黄陂府志》、《湖北通志》、《萍踪识小》、《名胜志》均有类似记载。
山中原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总建筑面积达三万余平方米,为湖北道教名山之一,后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先后被废。现存主要建筑有一天门、雷祖殿、讲经堂、南天门、木兰寨、二天门、木兰将军坊、木兰殿、斗姆宫、报恩殿、帝王宫、三清殿、三天门、金殿、玉皇阁等;木兰殿内供奉木兰将军塑像,金殿内祀披发跣足的真武大帝铜铸鎏金造像,像高1.8米,金童玉女与水火二将列侍左右,其像亦为铜铸鎏金。古今名胜有鹰嘴石、乌龙泉、千险峰、舍身崖等。
云雾山(AAAAA)
云雾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西北部李家集街道泡桐店境内,有“西陵胜地、楚北名区、陂西陲障、汉地祖山”美誉。为木兰八景之一,这里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还有非遗泥塑、白鹭林、花语山。云雾山是全国著名的杜鹃花研究基地,恐龙谷、冰雕展已开园。
中国野生杜鹃花的荟萃地,每逢春夏之交,云雾山杜鹃花红白相间,漫山遍野竞相开放,似绮丽的彩带飘动在青山幽谷之中,又如烂漫的花海,热烈动人,堪称华中一绝。传说董永与七仙女还是这座花山牵的“红线”呢!就是因为这山上的花招唤来了七仙女,让七仙女落入仙女池中,也因此而让董永碰到,造就出一段美妙佳缘。
盘龙湖
盘龙湖南接府河,东临长江,背靠荆楚名岳木兰山,犹如一条蛟龙盘踞在“九省通衢”武汉城区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之间。总面积2.2万亩,是武汉市最早的城市湖泊。
据清同治年间《黄陂县志》记载,盘龙湖位居汉口北郊,灵钟秀毓;座落黄陂西陲六十里,千余亩水面拥抱着盘龙古城,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江流域第一城”——盘龙城商代遗址,也因盘龙湖而得名。
《盘龙湖赋》云:“汉水之北,滠口之阳。龙盘泽国,水潴云乡。陂埭四堨,樯櫓中航。汇百派之黛蓄,开千顷之方塘。环龙城,十湖围抱;绕垣曲,三面流潢。南北通漕,连河接壤;东西呼应,奔注入江。” 早在3500年前,这里便是我国南方联通南北,纵横东西的“九省通衢”。从这里出发,通过古代黄金水道府河及其黄陂境内的干流滠水、漂水,穿越大别山、桐柏山的隘口,往北可直达商朝王都郑州。
出长江,入汉水、涢水,淌过随枣走廊,跨越南阳盆地,通往关中地区;往西亦可通过长江、汉江抵达比上天还难的巴蜀;往南则直达江汉,并借洞庭湖、鄱阳湖及其干流通往江南诸省;东乘长江一泻千里,又可沟通吴会,通江达海。也正是这一得“水”独厚的优势,又面对广懋富庶的江汉平原,从而使盘龙城这座商代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古城应运而生。
姚家山
姚家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群山起伏,地势险要,是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所在地,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享有“武汉抗战第一村”的殊荣。
1941年2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与陈少敏会合,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成立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办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姚家山还保存有李先念居住过的农民姚成台的房屋以及当时修建的抗日军政大学、鄂豫工农银行、边区印刷厂、大礼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
姚家山现有文物点包括:司政大礼堂旧址、新四军纪念馆2000平米、李先念和陈少敏旧居(司令部)、参谋部旧址、五师大礼堂、枪械所、被服厂、榨油坊、抗大十分校、鄂豫工农银行、边区印刷厂、皮带厂、电料厂、肥皂厂、医院等红色旧地旧址、印刷厂(边币厂)旧址、造弹厂旧址等大建筑。
锦里沟
锦里沟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蔡店街道境内,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土家族地区的两大土司施南土司下属的忠峒土司第十七代土司王在清朝雍正年间从鄂西恩施州宣恩县迁至在鄂东,选中了黄陂区蔡店街道,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变迁,拥有大量的土家山寨。
锦里沟由环湖风情体验区、峡谷游览区和寨王文化展示区三个部分组成。游线全长12公里,是武汉市唯一的土苗文化风情旅游区,也是最大的自然山水度假区。野樱花、中华樱花、杜鹃花、兰花、李花等山花满山遍野、竞相怒放,与景区内的土家吊脚楼、风雨桥、湖泊、溪流等交相辉映。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锦里沟5000亩的樱花、桃花等次第盛放;亚洲第二、湖北地区唯一的游乐项目——山道滑车,全长1800米,沿高山自上而下,极具挑战性和刺激性;土家民俗表演异彩纷呈,土家姑娘抛绣球,接中的游客可以客串一回土家女婿,对唱山歌,体验一把土家婚嫁互动的乐趣。
锦里沟是武汉市唯一的土苗文化风情旅游区,也是最大的自然山水度假区。野樱花、中华樱花、杜鹃花、兰花、李花等山花满山遍野、竞相怒放,与景区内的土家吊脚楼、风雨桥、湖泊、溪流等交相辉映。
大余湾
大余湾依山傍水,宁静如画,典型的婺源民居风貌。细看族谱,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缘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北部婺源、德兴迁居今天的木兰川。川北的德兴村之名正是源于江西德兴。而川南的大余湾村至今保留明清时代(主要是清嘉庆年间)石砌宅子数十幢。
大余湾老宅虽已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兰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民俗文化—民间彩词
民间彩词,又称彩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说唱形式。流传于不同地域的“莲花落”、“顺口溜”、“数来宝”、“金钱板”、“小快板”、“练子嘴”、“打油诗”等,都是彩词的表现形式。在古代,彩词是沿街卖唱艺人和乞丐行乞时即兴编创的吉利语和讽刺小品。它在荆楚地区格外盛行。
黄陂彩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其境内的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是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摇篮。《诗经·商颂》中说:“继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不敢不来王。”意思是说,商王成汤,四面开拓,周围的臣民,都来向商王进贡,臣服商王。而荆楚(包括武汉市黄陂地区)属商代南乡。殷商武丁出兵征发荆楚时,南乡人曾唱着雄壮的彩词进行阻击。
地方美食—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武汉市黄陂区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肴合而为一的统称。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
三鲜也叫“黄陂三合”因为三种菜可以放在一起做一碗菜而各有各的味道。三菜合烧,鱼有肉味,肉有鱼香,别有风味。三菜一碗两白一金,上桌来,喜庆不少。由于三菜中有鱼、丸、糕三字,鱼与余谐音,丸在当地的方音为圆,糕与高同音,人们便赋三鲜以年年有余、家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寓意,为图吉庆,年节必备。
后序
黄陂建制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历史上两为国都,六为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黄陂区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滨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 。
大美湖北、大美武汉、大美黄陂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