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的行政区划属于深圳市南山区,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东临深圳湾,西依珠江口,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占地面积10.85平方公里。
蛇口位置图
关于“蛇口”名称的来源,当地有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多种说法,小编比较认可的说法是,蛇口之名出自其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南头半岛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口,故名。
蛇口虽小,历史却非常悠久,最早可以溯及到东晋。1953年,附近海上生活的“疍家”渔民上岸组成“蛇口渔民乡”,以打鱼、养蚝或种田等业为主,乡民口音也不相同,客家、广府、朝汕方言等都有。
此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蛇口一直是一个荒僻的南海小渔村,镇上只有几百户居民,绝大部分居民过着“日出而渔,日落而息”的生活,渔船、渔网、大海构成了蛇口人民的基本生活元素。
蛇口海岸线历年变迁图
渔民下海捕鱼,预防台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早年,蛇口有个“避风塘”,恰好位于“蛇口”之间,是蛇口渔民遭遇台风天气时渔船的天然避难场所。当时避风塘进出的渔船,覆盖粤、港、澳,数量多达1600艘,进出渔民近万人。广东各地的水产、供销等部门每天有车辆前来采购海产品,海产品年交易量高达2万吨左右。
1993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蛇口经济日益壮大,原来的“避风塘”已经不能满足渔民生活需要,蛇口开始在外围海域筑堤建没“蛇口渔港”。1997年6月,“蛇口渔港”水工工程完成,渔船搬迁到新建的“蛇口渔港”生产作业,原蛇口避风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历史随之戛然而止。
2000年8月,蛇口在被回填的原“蛇口避风塘”旧址上建成“蛇口广场”,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
昔日避风塘 今日蛇口广场
“蛇口渔港”建成后,规模和资产均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以2010年为例,蛇口渔港每天进出港船只500多艘,船员1500多名,新鲜水产品种类多达300余种,日进出港贸易额达3000万元,每年缴纳税费约2亿元,占整个深圳渔业市场的60%。
大家知道,“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华夏文明相同。蛇口除了渔业外,还有部分人从事制盐业。人们把海水放进盐池里,利用日晒蒸发水分,待盐自然析出后取盐。
捡螃蟹是蛇口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渔民们在大海退潮后的海面上、海滩上捡螃蟹。退潮后的螃蟹很多,渔民或踩滑板,手里拿着夹子,滑行在海面上捡拾,夹住一个随手放在背上的篓子里;或背着篓子、赤着脚,手里拿着钩子在沙滩上钩开沙子寻找捡拾螃蟹,生活很是惬意。
美丽的蛇口渔港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1979年春天时,蛇口由一个小渔村一下子变成了全球瞩目的中心,从此蛇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蛇口是一片海滩和荒山,路面坑坑洼洼,连厕所和洗脸水也没有。短短5年时间,蛇口高层建筑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万吨级码头、直升飞机机场开通使用,电讯、供水、供电、防洪、供气和处理污水等初具规模,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在我国南海前沿崛起。
这就是蛇口,原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县下辖的一个人民公社,从“蛇口第一炮”开始,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完成了“杀出一条血路”的历史使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