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深圳却有「蛇口人」。
有人会说,深圳有宝安人、龙岗人、盐田人,为什么要单独强调「蛇口人」呢?在深圳,大部分当地人是基于地理与村落形成的族群关系。而新移民对居住地的认同,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演化逐渐形成。
最明显的是在原关内,除了少数当地人和深二代以外,我们很少听到自称为南山人、福田人,更不用说后海人,香蜜湖人了。
唯独与「蛇口人」有相似背景的是罗湖人,它们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地域的广泛认同。但不同是,大家公认罗湖人是深圳人,而“蛇口人不是深圳人”,不信你到蛇口的马路上走一圈,依然能看到路牌显示着:前往深圳。
这种特殊文化肌理的形成,非常值得深圳人细细品味。
▲蛇口路牌,右下角是“通往深圳”
01
谁是「蛇口人」?
说起「蛇口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袁庚。但鲜有人知,袁庚是土生土长的深圳大鹏人。所以,「蛇口人」与籍贯无关。
“蛇口”这个地名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1954年。但直到1978年袁庚去北京汇报要在蛇口建特区时,中国的地图上还找不到“蛇口”这个地名。不得已,他只能拿着香港地图去展示。
改革开放前,蛇口当地仅有1000多人,他们是狭义的「蛇口人」,而且只剩下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小孩。因为当时蛇口是深圳最接近香港的地方,很多年轻力壮的深圳当地人,从这里游到对岸的香港。
“逃港”后能回来的「蛇口人」,一度成为了众人羡慕的焦点。那时,刚来蛇口公社的知青欧阳东带儿子在沙滩上玩耍,儿子看到一位逃港后返乡的蛇口村民正在喝一款名为“益力多”的饮料,馋羡不已。
这种羡慕,仅停留了极短的时间。改革开放后,大家口中的「蛇口人」,不再是那个从香港带回益力多的蛇口村民,而是像欧阳东和他孩子一样,投身于建设蛇口的人。
▲著名的“蛇口风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蛇口人”是当时改革派的代指。改革开放初期,「蛇口人」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两个。
第一个是著名的“蛇口风波”,蛇口青年们用“不赚钱我来深圳干什么”的超前观点,给来蛇口上课的三个专家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蛇口课”。由此,「蛇口人」这种石破天惊的理念,引发了全国媒体和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偷偷生根发芽。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4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庆典礼,代表深圳出场的彩车上,清清楚楚的写着“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字样。没错,这句至今被称为“最深圳”的精神口号,不仅原创于蛇口,发扬光大于蛇口,而且最早还是以“蛇口”之名,震撼全国。
▲1984年国庆,蛇口工业区彩车。那天起,这句口号从天安门广场传遍大江南北
从此之后,全深圳乃至全中国都开始认识深刻的认知了「蛇口人」。而且,在当时全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和特殊语境下,“特区中的特区”蛇口创造出多项全国之最:第一次实行招聘用人,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第一次实行干部聘用制;第一次实现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岗位工资;第一次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及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等...
这些改革都来源于「蛇口人」,在这之中有不少是从内地集中过来的精英分子,所以「蛇口人」自然拥有强烈的精英特质。在外面提起「蛇口人」的称号,感觉就突然拔高了很多。而在被不断提及过程中,大家语气无不带着尊敬、羡慕、欣赏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