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们
位于港岛中环的兰桂坊,是香港著名的酒吧一条街。这条宽不过20 米,长不到300 米的小巷,竟有近百家酒吧食肆。
每天夜幕降临,这里便会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是香港夜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香港回归前,它几乎是高鼻蓝眼的老外们的天下,10 年后,黑头发黄皮肤成为兰桂坊的主流,华人客占了七成以上。59 岁的“兰桂坊之父”盛智文对此有深切的感受。
“回归前的兰桂坊,简直是个小英国,驻港英军经常堆聚在这里,一些英国人没有工作签证,也在这里工作。”盛智文说,“回归后,兰桂坊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经历了非典,低潮过,但都熬过来了,靠的是内地客。近两年自由行,更是内地客聚集的地方,现在连兰桂坊酒吧招聘员工,都要标注操普通话者优先。”
曾 经 黯 然
盛智文清楚地记得,1997 年6 月30 日晚,成千上万熟客聚集兰桂坊迎接新时代来临的情形:“那是一个心情矛盾的大派对,很多人都为明天而担忧,都以为这是兰桂坊最后的时刻,所以大家都忘情地喝酒,跳舞。”
▲兰桂坊酒吧街上的“1997”灯牌。图源:新浪博客
的确,10 年期间,兰桂坊灿烂过,也黯然过。回归后不久,便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当时经济全面下滑,很多公司结业,人人不知前途如何。兰桂坊门可罗雀,只有熟客照旧来兰桂坊,借酒浇愁,但花费大不如前。我们也得调低酒价餐价,逆流求生。”盛智文说。
然后是2001 年震惊全球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更为惨烈的2003 年非典大瘟疫:“那真是我一生中的最低潮,兰桂坊从未试过这样死寂。人们怕被传染,互相不信任,彼此断绝交往,连夫妻兄弟也如是,客人都不敢出门去酒吧了。”盛智文坦言,非典瘟疫若再持续久一点,兰桂坊一定崩溃,香港也会崩溃。
▲香港对非典的报道。图源:B站专栏 港漂家GPJ
“我一生真的很运气, 瘟疫过后,兰桂坊是全香港第一个复苏的地方.”盛智文认为, 非典对兰桂坊的影响,比起1993 年1 月1 日晚人踩人惨剧更甚。“非典更加骇人, 因为人们无法防避,不知道致命的病毒从哪里来,几时会降临自己身上。”
1993 年元旦凌晨发生的那场人踩人事件,是“兰桂坊之父”盛智文人生事业的一大阴影。当时约2 万人聚集兰桂坊狂欢倒计时,乐极生悲,有人滑倒地上,形成骨牌效应。混乱与惊慌中人踩人,造成21 人死48 人伤,震惊海内外。自那次悲剧过后,每逢重要节假日,兰桂坊便成为警方重点防守地。
▲香港兰桂坊跨年夜踩踏事故。
谈起回归10 年,这位操一口流利广东话的日耳曼血统的外国人坦言,香港的今天胜往日。“对我来说,香港的确比回归前好多了。”他说,“记得临近回归时,很多外国记者都来问我,是否担心香港的未来,舆论上充满了悲观言论。我是少数持正面态度的人。因为我在中国内地呆过,在湖南长沙做过制衣业,我明白中国的现状和中国当局的态度。我对中国政府很有信心。”
比 从 前 快 乐
现在,兰桂坊早已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每到入夜,这条几百米的小巷依然灯红酒绿,成群结队的人们涌入小巷两旁的酒吧,欢声笑语和震耳音乐声不时从酒吧内传出,但那些语话声已经由10 年前主要是英语等西洋话,变为本地的广东话和内地的普通话为主。
盛智文自己在兰桂坊开有17 间餐厅,而这条小巷里大厦七成以上物业都属于他。同时兰桂坊也进军内地市场,在上海开了三间餐厅。盛智文说,会继续开发上海的市场,而且下一个进驻点会是首都北京。
盛智文继续享受人生,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在家中做健身,之后就去办公室。晚上大都会在兰桂坊,或者找朋友吃饭消遣。他经营着无数酒吧,自己竟然不喝酒。盛智文说,他从来都不喝酒,因为不喜欢酒精的味道,和朋友一起去酒吧,他多数都是以矿泉水代酒.“我一年在家吃饭的日子也不到六天,大都是在兰桂坊或参加朋友聚会。每年最后的那几天,无论我有多忙,我也会到兰桂坊看看。工作对我来说其实不是工作,是享受。”
盛智文对香港的钟情受到特区政府的器重,将他揽入政府架构, 并相继委以政策发展委员会成员,市建局董事,旅游业小组成员等职。最令他自豪的是,2003 年非典疫情令香港旅游业陷入最低潮时,董建华委任他为海洋公园的主席,统领这个香港最著名、也是最老牌的主题公园。
▲香港海洋公园。图源:网络
“我相信,现在香港人比起10年前,生活应该更快乐了。”这位出生于德国,在北美长大,19岁才只身到香港掘金的外国人说这话时,没有外交的成份。他自己也确实生活得越来越快乐,59 岁的他还和员工一样,在海洋公园里扮完水母又扮僵尸,再扮巴西女郎。他表示,这一切都是为了海洋公园,那是他继兰桂坊后的又一个心血之作。
致谢与声明: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转自小康杂志(封面文章),侵删
《回归10年之酒吧街 兰桂坊:灿烂过,黯然过》(2007)
作者:佚名
往期精彩:
【佐酒小菜】“无名小卒”皮蛋的网红人生
啤酒这个“舶来品”是如何“占领”全国的?
民谣的谋生之路为什么都“托付”给了小酒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