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崽崽 | 排版 杳杳
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再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着千年的建筑智慧!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而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民居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地理环境特点。
纵观近几年大大小小的高考题目,不难发现,民居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考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我国的民居那些事儿”。
01
华北地区——四合院
在中国几千年的民居建筑发展中,提到典型民居一定少不了它——“四合院”。作为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最大的四合院式建筑是北京故宫。
建筑特色:
①庭院方正,坐北朝南,有围墙连接,整体封闭;
②窗户小,墙体厚实;
③中轴线对称布局,重礼仪、等级观念;
④院内多植物造景,喜放水缸;院前多栽种落叶阔叶林,屋后多种植针叶林。
02
云南“一颗印”
北方的四合院在云南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一颗印”。这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最典型特征是方正,所谓“方方如印”也,由此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有的还设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典型格局“三间四耳倒八尺”。
建筑特点:
①独门独户,体量小,高墙小窗,没有固定朝向;
②用内长外短的双坡顶,朝内为长坡,朝外为短坡(提高外墙高度,防火防盗防风);
③为改善气候,院内设有小天井,且房子面向天井均有檐壁(方便雨天通行,晴天可避免强光照射);
④三面房间均搞两层,住人多但占地更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3
黄土高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属于“穴居式”民居的遗存,多分布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利用黄土结构紧密,直立性强,保温性强等特点,修建了冬暖夏凉的窑洞。
窑洞主要有三种形式:下沉式、靠崖式、独立式。
①下沉式——地坑院
“院在地下七八米,冬暖夏凉有阳光”,说的正是地坑院,主要分布在平坦开阔的黄土塬地区,从地面向下挖方形坑,三面或四面开洞,通过斜坡道出入院内。窑洞上方的土地可用来种植农作物或林木,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兼具美观与环保。
②靠崖式——崖窑
顺应自然,依山而建,沿着坡面朝里凿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艺术效果。坡度允许可以多层叠加,外表与现代楼房无异。
③独立式(箍窑)
独立式窑洞不依靠原有的地形直接挖洞,而是用土、砖砌出拱形屋体,再用黄土覆其表面形成的窑洞,可单层也可多层。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04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以客家土楼与客家围龙屋为主。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广东等地。
客家围龙屋,属于半圆形客家围屋,是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伦理观念及风水意识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最多)、深圳、河源、惠州、福建龙岩等地。
建筑特色:
①窗户较小且较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②墙体较厚(保温);
③中心多有祠堂,多聚族而居(强烈的宗族和礼仪观念);
④建筑形式多样,具有美感。
土楼与围龙屋的不同之处:土楼在居住方面突出家族的平等关系,围龙屋却是尊卑有序,等级分明;土楼为全封闭结构,突出它的防御功能;围龙屋是开放式的,突出了祠堂的功能。
05
傣族竹楼
云贵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有着“地无三里平”一说。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这便有了竹楼。
建筑特色:
①多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一层多用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二层住人,能够通风祛湿防潮,有效避开蛇虫鼠蚁的侵扰,适合高温多雨的湿热气候;
②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
③当地生产竹子,故建筑材料以竹子为主。
06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贵州东南、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湖北西部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
建筑特色:
①半栏杆式建筑,通风干燥,防蛇虫野兽;
②多依山而建,临水一面悬空靠柱子支撑,悬空层可放杂物;
竹楼与吊脚楼的不同之处:竹楼为全悬空,吊脚楼为半悬空;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而吊脚楼以木材为主;竹楼两层居多,吊脚楼可借地势做多层。
07
随水草而居——蒙古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的代表性民居,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和毛毡。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人们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可以说,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建筑特色:
①便于搭建,易于装卸、搬迁;
②蒙古包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美好;
③圆柱型外立面能分散风力,起到减小风力的效果;
④整体呈圆形,能最大化利用空间,且寓意完整完美。
08
碉房
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用石头垒砌或土筑的房屋。
建筑特色:
①下宽上窄,坚实稳固、结构严密,便于防盗御敌;
②多石木结构,外墙厚实,防风避寒;
③一般为多层,一楼养牲畜,二楼住人或储藏。
09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
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将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雕镂精湛的徽派建筑,可谓是“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建筑特色:
①白墙青瓦马头墙,白墙可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而马头墙具有美观、防火的功能;
②墙壁薄,窗户大便于通风,屋顶坡度大可排水;
③院内有天井,利于采光,且有助于通风,调节局地小气候;
④背山面水,不仅美观,且有助于减少温差,冬季还可防寒风。
还要隆重推荐一部纪录片——《中国民居》,何以为家,何以为根?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回到何处?关于民居的内在精神,关于寻根的文化内涵,关于建筑手艺继承,关于民居风水……承载着中华传统生活的老房子,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一切。
你还见过哪些中国的传统特色民居,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声明:图像素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所有,本号仅为整合发布。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