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欢旅游的人的朋友圈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第一句话容易理解,新疆地域辽阔,16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近六分之一,可为什么“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新疆”呢?
我们先从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一段传奇说起。
班超与喀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史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曾在喀什停留。那时,喀什名叫疏勒,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那时就已经形成一座疏勒城,城市已经形成交易的市场。所以,喀什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不过,因为是出使,张骞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很短。
到了东汉,又有一位传奇人物来到喀什,他的名字叫班超。当时正值东汉的多事之秋,匈奴势力又起,丝绸之路受阻。班超主动提出出使西北,“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41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即代理司马),后委派到新疆。经过长途跋涉,班超在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沿着丝绸之路南道,经鄯善、和田,最终抵达喀什,并在距离喀什40多公里的地方住了下来。
早在班超出使西域1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就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新疆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所以,西域都护府的政治、军事核心有两个,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和西部的喀什、龟兹(今库车)一带。
从地理位置看,喀什的南边是昆仑山、西边是帕米尔高原、北边是天山、东边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流经喀什,形成了依山傍水的喀什绿洲,生存环境良好。
帕米尔高原就是我国史书上所说的葱岭,是丝绸之路向西必须跨越的障碍。所以在古代,从中亚、西亚甚至遥远的地中海西来的商贾、旅行者经过千辛万苦,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一定要在喀什进行休整,然后进入新疆腹地,最后进入中原地区;反方向,准备西去的商贾也往往在喀什稍做停留,做好翻越帕米尔高原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这就使喀什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新疆最早的国际贸易商埠。要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必须保障喀什的安定。
据史书记载,班超前后在疏勒生活17年,主要做了几件事:第一,重新使喀什、龟兹一带归附汉朝,恢复丝绸之路畅通;第二,帮助喀什当地发展农业,向喀什传播中原文化;第三,加固喀什古城。
公元91年,由于功绩卓越,班超被朝廷提拔为西域都护,迁移到龟兹办公。当他要离开喀什的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舍不得,甚至抱住班超的马腿挽留他。后来,班超在龟兹又驻守了13年。直到70岁(102年),他自觉年事已高,向朝廷上书“但愿生入玉门关”,得到允许,从玉门关进入敦煌,回归中原。
班超的事迹得到了后人的一再颂扬,如唐朝诗人戴叔伦所作《塞上曲二首》其一:“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马可·波罗看喀什:商人遍布世界各地
元朝初期,1271年,时年17岁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父,从家乡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沿着张骞和班超开辟的丝绸之路,经过叙利亚、伊朗,翻越帕米尔高原后,来到喀什。
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喀什被称为“喀什噶尔”。“喀什”是玉石的意思,“噶尔”是集中的意思,“喀什噶尔”就是玉石集中之地。玉石主要产自和田,喀什并不产玉,但因其所处的便利交通位置,而成为玉石贸易的集散地。这也说明至晚到宋末元初,喀什噶尔的名字替代了原来的疏勒。
《马可·波罗行记》中写道:“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国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
结合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喀什虽然气候干燥、降水量少,但由于有高山融水形成的喀什噶尔河等河流的滋润,灌溉条件优越,所以,不仅适合发展农业,种植麦子、水稻等植物,还适宜种植西瓜、葡萄、大枣、哈密瓜等水果,到处瓜果飘香。喀什人还特别爱用花草装饰自己的庭院,在喀什古城,街道两边和民居院落里,都种满了花卉。所以,在马可·波罗眼里,喀什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
“国中”指的是喀什城内,当时的喀什是南疆的政治、经济中心,它所包括的范围要比今天的喀什大很多。一方面,喀什市场繁荣,来这里经商的商人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都有;另一方面,喀什本地的商人也沿着丝绸之路经商,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这充分说明,元朝初期的喀什是一座国际化的商业都市,并没有因为宋元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向转向海上而受到很大影响。
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喀什的传奇不只这些,它还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马可·波罗描述的热闹市场,已经变成了各色各样的巴扎。水果巴扎、皮货巴扎、乐器巴扎、玉器巴扎,甚至还有帽子巴扎,琳琅满目。巴扎成为人们购物交流、会亲看友、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喀什古城里,有几家还在开张的马掌铺(或叫骡掌铺)。喀什三面环山,当地的交通工具并不是骆驼,而是马、骡和驴。由于要翻山越岭,牲畜的蹄子特别容易磨损,到了喀什,需要更换一套新掌。
古代的马掌铺生意十分红火,如今虽然有了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但仍然有人偶尔用马车、驴车,马掌铺的生意可以勉强维持。当然,现在的马掌铺不一定只为了赚钱,更多的是把他们代代相传的手艺延续下去。
马掌铺的存在让人惊奇,而千年沿袭的传统茶馆更让人感到轻松和愉快。喀什的茶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停驻在喀什的商人,把茶馆当成洽谈生意、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的场所。今天的古城里仍有不少传统的茶馆,当地人和旅游者,三五成群围坐在地毯上,泡上一壶茶,买几个馕或者烤包子,还有艺人来表演当地的歌舞,一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世世代代生活在喀什的人,听着丝路故事、伴着丝路上的驼铃和马蹄声长大;喀什的巴扎、喀什的马掌铺、喀什的茶馆都一直生动地活在当地人的生活中。丝绸之路给了这座城市血和肉、智慧和财富;只要丝路故事还在延续,古城就永远年轻。
(作者:程遂营,系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六大古都”“黄河上的古都”“丝路上的古城”主讲人)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