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5" width="640" height="853"/>
故宫最初是什么模样?展览从《徐显卿宦迹图册》中选取了其中两页,可以看到距今400多年前,即明代中晚期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真实情景,可以说是一部来自“明朝的纪录片”,为考证紫禁城建筑形制的变迁提供了佐证。
仔细看上面的建筑,会发现明代的故宫与现在我们今日所见故宫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代表着,故宫的样子在明初建立以后,一直在改变、更新。
屋檐上的小兽“下来”了
去过故宫的人,肯定会记得每栋建筑的屋脊上都有几只走兽。走兽越多,代表建筑地位越高。走兽有九种,清代对走兽的使用做出了严格规定,唯等级最高的太和殿用了十件,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属于孤例。这次大展,就把太和殿的琉璃兽脊,那些曾经只能站在屋檐下仰视的走兽,也搬到了展厅,展出的一套小兽还是康熙年间重建太和殿的原件。
观众终于可以近距离观摩这些走兽,可见沟壑线条清晰,生动活泼。
与此对应的还有铭文金砖。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皇家专利。虽非真金所作,依然十分珍贵。之所以叫金砖,主要是因为敲击它时,会有金石的响声。据明代制砖工匠在典籍中介绍,金砖制造过程十分复杂:入窑后要以糠草熏1月,片柴烧1月,棵柴烧1月,松枝柴烧40天,历经130日出窑,最后,出窑后还要在特制的桐油中浸泡百日,才能制作完成一批金砖。有人曾统计过,当年建造故宫时用了约8000多万块砖,使用场所为紫禁城外朝内廷的主要宫殿、坛庙、苑囿、陵寝、太学、摄政王府等重要皇家建筑,一般宫殿还不够格使用。
皇帝珍爱酒器受观众追捧
有的展品由于非常珍贵,平时很少拿出来展示。比如,一片轻巧的描金漆纱窗心,看似不起眼,却大有来头。1773年,南方匠人们同心协力织好十多片漆纱,千里迢迢送入宫里,成为符望阁里“纱窗”。这次展出的漆纱就是其中一片,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而且以后再出现于公众视野的几率并不大。
一盏清乾隆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也异常珍贵,曾经上过“国家宝藏”。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式样众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酒杯却很少,深得皇帝喜爱,是清官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 。每年元旦子夜,皇帝都会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祈愿政通人和,江山稳定。金瓯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近代也一般只在重要大展上才会亮相。这个酒杯成为现场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观众们仔细端详,舍不得离开。“早有所耳闻,这次终于能近距离观赏这件国宝了,不容易啊!”文物爱好者王于林感叹。可见其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故宫开放首日“挤”进来5万人
你知道故宫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吗?
展览以大量史料和文物呈现了这段历史:1912年2月,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暂居紫禁城内廷。次年12月,国民政府筹设古物陈列所,将奉天(今沈阳)故宫和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的古物集中于北京故宫,在咸安宫旧址营造宝蕴楼,保存古物。1914年10月,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紫禁城外朝对公众开放。武英殿展览铜瓷珍品,文华殿陈列书画名迹,成为观摩文物的艺术殿堂。
1924年11月,摄政内阁要求溥仪出宫,并聘请专家清点清宫物品。1925年10月10
日故宫博物院开院,原本戒备森严的皇宫挤满了平民百姓,前两天观众来了5万多人。曾经的故宫工作人员在回忆录里写道:“看的人愈看愈有兴趣,停在那里不走,后面的人陆续涌入,想走也走不出去了......”
86年前故宫就有了“文创产品”
故宫现在的文创产品如口红、睡衣成“网红”,屡屡卖断货。
而在此次大展上,你能看到最早的故宫“文创”——那是一本《古物日历》,由1934年北平集成印书局所印,采用活页精装,正面标注日期、节令,背面有历代字画、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影像。
每日印古物一件,注明古物名称、作者及时代,古物图案为黑白印刷,层次分明,古朴典雅。
这样的日历由北平古物陈列所印品发售处发行,每份定价为贰元伍角,而当时的故宫门票为七角五分。
重庆也为故宫文物保管出了力
故宫600年的历史,和重庆没有什么关系?你要这么想,那可就错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相继爆发后,故宫文物分三路疏散西南,其中中路文物溯江西上,暂存重庆,后经中转宜宾,存藏于乐山安谷。
展览中可以看到负责主持文物西迁的原院长马衡的回忆录:“抗战八年的中间,文物虽没有受到敌机的轰炸,但是可能性实在太多了。最感到危险的,是那九千多箱由重庆运出,寄存宜宾,分批往乐山运的时候。其时重庆已经受到“五三”“五四”的惨状,只要天晴,必有空袭。而在沿岷江一代,有三大城市,上游是乐山,下游是泸县,中间就是宜宾。那一年,乐山泸县皆受到燃烧弹的轰炸,烧了小半个城。唯独这宜宾没有受到轰炸......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还可以看到文物播迁经过路线,可以看到,文物到达重庆时,被寄放在安达森洋行。
1938年,这九千多箱文物由汉口秘密进入重庆,分三处保管。其中一处,便位于南滨路慈云寺旁的安达森洋行。洋行有4个仓库,在文物存放期间,经历了日本的轰炸,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每当天空出现飞机,安达森洋行便会安排人员将瑞典国旗挂上房顶,以求安全。
故宫大修用了247万张金箔
2002年,故宫武英殿开始试点大修,成为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
金色是故宫的主要颜色,代表了皇家威严。为了让这几个世纪的金色如昨,故宫大修工程中使用了247万张金箔。金箔可不仅仅是黄金锤成薄片那么简单,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制成。现在生产的金箔有库金(含金98%)和赤金(含金74%)之分,薄如蝉翼,单张平均厚度0.15微米,是古建筑彩画、装修必不可少的原料。
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大修所用金箔都来自于南京。要把金箔贴上去,也是重要工序。贴金也分为包黄胶、打金胶油和贴金箔散步,要做到不浪费金,贴得好,贴得亮,需要趁手得工具和娴熟的技艺,不急不躁的心绪。
重庆市民打飞的来看展
重庆一家高端旅游定制“UP私享旅行会”负责人吕雯雯介绍说,早在开展前,就接到数十名客人的要求,请“旅游规划师”帮忙设计去北京看展的行程,把看“600年大展”提上了日程。她说,9、10月,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专门去北京看展,还有带着老人小孩过去的,也有人因为没有抢到票而懊悔。
她认为,为一场历史展览专门去一座城市,也体现了市民对于文化的重视。在亲自观展后,她认为这次展览对古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会特别惊喜,普通老百姓也能看懂,很值得一看。
来自重庆的李晶11月12日也专门去了故宫看展,她认为,虽然人比较多,但能系统地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收获颇丰。
在展览现场,上游记者还遇到了游客高超,这个去过160多个国家的重庆小伙也是专程飞来北京,逗留了两天,并提前十天预约到了故宫门票,“故宫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都高高在上,了解以后,发现其实非常鲜活,也具有人情味。”
故宫小档案>>
24位皇帝的”家”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亦被称为故宫,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与明清两代的皇宫,共有24位皇帝曾在此生活居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