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96.7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99%。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2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人口4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乡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产业,新建农村“党建+乐龄中心(幸福食堂)”1754个,改扩建敬老院102所。与此同时,我们持续推进平安宜春、法治宜春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宜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十三五”期间,全市民生支出合计218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比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7%和8.6%。着重抓了以下方面:
尽锐出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本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宗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市1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改善,5.72万户、16.4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十三五”期间年平均增幅达30.89%。
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6万人。二是扎实推进“教育补短板”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105所、增加学位16.4万个,改造农村学校3829校(次),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和中小学“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得到阶段性化解。三是着力解决“病有所医”问题,将群众呼声高、医疗费用高的32个疾病纳入门诊慢性病管理,全市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和75%。
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行动”,开工建设项目1529个;二是加大棚改区改造力度,完成棚改17.35万套,累计改造农村存量危房2.78万户,启动改造371个老旧小区;三是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宜春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100%,我市先后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入选“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市”,群众生活的家园越来越美丽精致。
宜春市发改委主任胡锋表示,宜春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治理之路,着力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品牌创建亮点纷呈,“生态+大健康”产业模式、“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宜丰生态警察中心入选国家首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获评全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温汤镇获评全国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丰城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示范基地等生态标杆全省最多。
“十三五”期间,宜春市致力于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好减污降碳,全市空气优良率96.7%,列全省第二,PM2.5浓度均值3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27个国省考、国省控及县界断面水质年均浓度均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57%左右,湿地保有量6.44万公顷,自然保护地55处,总面积269.6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9.62%。着力调结构、促转型,全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市”,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412.7万亩,富硒农产品基地达14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3万亩,规模全省第一。
胡锋说,近年来,宜春市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目前宜春市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22家,高新技术企业725家,独角兽(瞪羚)企业19家。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9%。以企业为主体获得省科技奖励27项,连续两年获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提增企业研发投入。宜春市先后出台了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重点科技创新技术“揭榜挂帅”、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实现翻番达4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04%。
二是推动平台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依托企业大力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73个,总数达143个。以科创平台为载体,与国内30余所著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技术对接60余项,技术交易额近40亿元,引聚国家高层次人才97人,博士420人、硕士3691人、规上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5212人,与中科院系统10名院士、31名专家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同时,聚焦主导产业做精科创平台,围绕我市锂电新能源、富硒、中医药三大优势产业,先后挂牌组建了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江西富硒产业研究院、樟树市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并依托产业研究院,同步组建了相应的产业创新联盟。
三是推动服务提升,纾解企业创新难题。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人才优势,助力产业升级,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线上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组建全省第一家高企协会,入会企业已达到617家,成为江西省首批具备科技成果评价资质的单位;深化科贷通服务,筹集风险补偿金0.81亿元,目前累计贷款8.17亿元,有效地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宜春市工信局局长胡练康说,宜春是传统工业大市,90年代中期就有了完整的机械工业体系,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8.9%。一是做大新能源(锂电)产业。坚定不移把新能源(锂电)作为全市首位产业来抓,充分发挥宜春锂矿资源禀赋优势,围绕薄弱环节持续招大引强,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从锂矿采选到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链的地级市。目前宜春碳酸锂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负极材料产值列全国第二,恩捷、紫宸、通瑞、清陶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形成产能,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合众汽车等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整个产业规模可突破1500亿元。
二是做强中医药产业。坚决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在传承和发扬“樟帮”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艺,推进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的基础上,投资200余亿元新建药都科技产业园、药都创新创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修正药业、创诺医药、缘生生物等知名企业成功落户。连续举办51届中国樟树药交会,樟树中药材市场已辐射21个省(市)以及东南亚地区,形成药地、药企、药市、药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三是做优传统产业。以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为方向不断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济民可信投资60亿元的全球最大工业燃气生产项目在高安建成,丰城循环经济园区获批全省首家国家级绿色园区。高安建陶产业数控化率达85%。奉新纺织产业实现自动化设备全覆盖,并获批国家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宜春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李智勇说,宜春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宜春艺术创作精品迭出。创作了一批反映全市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的优秀文艺作品。《阳台上的野菊花》《禅境宜春》《我的上高》《一生只为一事来》等舞台剧目、影视作品荣获国际、国家级奖项,大型宜春采茶戏《南田印象》《月照山乡》分别荣获2016、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入选中宣部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二是文化保护传承成果斐然。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9项、省级89项,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1个,传承、传播和研究基地7个,江西省首批非遗传承小镇2个,构筑了覆盖全市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了中医药炮制、酒类酿造、茶叶和传统食品制作等链条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集群。全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实现了县县都有“国保”。洪州窑遗址、李洲坳东周墓葬、华林造纸作坊遗址,3处考古发掘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樟树吴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和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名单。
三是全市文旅产业提质增效。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千亿,“十三五”期间两项指标分别保持31%和29%的年均增长率。目前,全市文旅在建项目84个,总投资额820.6亿元,新签约17个,总投资额232.7亿元。今年开工建设的“华强方特熊出没”主题公园系列项目,为赣西第一家大型主题公园,极大地增强了宜春作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影响力。
四是文旅品牌创建势头强劲。十八大以来,全市创建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9家,明月山获评赣西首家5A级旅游景区,明月山温汤镇获评全国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和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靖安县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前,全市共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3家,省级乡村旅游点9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文旅品牌总量位列全省前茅。
樟树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陈钰说,近年来,樟树坚持树品牌、建标准、育龙头,深入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着力推动“中医药+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种植加工、生产研发、康养文旅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市现有医药企业406家,规上工业企业8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超50万亩,医药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列全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第2位。凭借1800多年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产业优势,高品质建成了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岐黄小镇和中医药博物馆,有序推进银核香樟生态颐养园建设,阁皂山、樟树古海入围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皇宫认定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医药康养文旅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坚持以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成立了樟树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建成樟树中医药职业学院,成功引进江西师范大学健康产业学院,为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智力保障。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樟树市高质量编制了樟树市文旅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阁山康养谷组团、临江古府组团”重点文旅产业区域专项发展规划策划,推动健康养老与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疗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融合互动。一是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推动岐黄小镇、阁皂山、古海、三皇宫文旅街区等中医药特色景区景点串线,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以“盐漂浮、看药景、观药艺、做药疗(盐疗)、探药源、拜药祖、访药史、食药膳、喝药酒、品药茶、逛药市”为特色的中国药都康养旅游产业链。二是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深挖“樟帮”文化内涵,探索国家非遗樟树药俗、省级非遗药都药膳等中医药特色文化与康养旅游有机结合,深化与江西中医药大学的药膳研究合作,建设全省药膳体验基地、国家级中医药康养基地,提升“中国药都•养生福地”旅游品牌影响力。三是推广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鼓励企业以药食同源地产药材为主要原料,积极研发配方饮片、酵素食品、药膳产品等特色旅游产品,丰富中医药康养旅游业态内涵。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