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充分给双脚保暖,而上半截可以绑在睡垫上,达到和木乃伊相似的密封效果。大部分Quilt也可以类似信封睡袋一样完全打开,也同样方便灵活,睡眠时不会像木乃伊睡袋那样拘束,三季、四季都适用。
超轻睡袋
睡垫(Sleeping Pads)
使用Quilt代替传统的木乃伊或信封式睡袋后,睡垫不仅起到支撑、防潮的作用,还要保暖,变得更加必不可少。当前超轻气垫的重量已经和普通的蛋槽垫相差不多,大约在350g到500g之间。
充气睡垫
雨具(Rain Gear)
超轻的防雨夹克和雨裙搭配,大约在250g到350g之间,适合抵抗阵雨;而超轻的粗苯雨披,仅约150g,更适用于湿热多雨的环境。雨披的功能相对单一,而防雨夹克也可以用来防风、保暖,雨裙也可以用来当预备地席,虽然多加了一两百克,但不同的路线上,使用机会可能更多。
防雨夹克
羽绒服(Down Jackets)
羽绒服保暖,但是吸汗同时还怕湿,所以在步道上多数时间留在背包里,不过远郊、山区的日夜温差较大,在营地活动却又不可或缺。如果你在营地仅仅吃饭、睡觉,恢复体力,那么可以选择稍薄稍轻的羽绒服;反之,如果你打算在营地四周多花些时间,和驴友们一起胡嗨,那么还是备一件厚一些的为好。
羽绒衣
水具(Water Gear)
水具包括滤水装备和储水装备。只要是隔夜的野外线路,滤水装备就必不可少——运动会导致大量流汗,不及时补充就会脱水,但就算只背2天用水,那一人最少也要四五升,就别再说什么超轻了。而相对于传统坚固但沉重的PCT水瓶,如今背包客更喜欢轻便的矿泉水瓶,4个1L的SmartWater瓶加起来也没有一个1L的Nalgene瓶重。
水具虽然必备,但是加起来也不会过200g,所以不算在“大件”里。
厨具(Kitchenware)
有的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我的“五大件”里不包括厨具,徒步难道不吃饭吗?人是铁饭是钢,吃是肯定要吃的,问题是怎么吃。部分超轻背包客选择干粮或冷食,这样不需要携带燃料和炉头,而将脱水食品放进密封罐,倒入常温水,放在背包里背着走,到达营地取出来就可以吃了,还省去了烧水、烹饪的时间,吃完倒头就可以睡。所以说,厨具中只有餐具是必须的,但重量和“五大件”就难以相提并论了。
厨具中包括炉具、炊具和餐具,不愿意冷食的驴友尽可能选择钛制品,相对于铝制品和不锈钢制品,钛要轻得多,当然也贵得多。全世界的钛厨具大多产自中国,而国内品牌如火枫和凯斯也享誉全球,设计和质量不比国际品牌差。
其他(Others)
多日徒步要携带的零碎还有很多,除了急救、洗漱、卫生和电子用品,还包括驱蚊液、防晒霜等,从超轻的角度来说,都应本着够用就好的原则选择装备。
怎样轻量化着装?
徒步时身上着装的重量和肩头背负的重量相比,似乎不足为道,但每天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步行中,身上衣物的每一点缺陷都会被放大,所以一身合体的衣物至关重要,毫不夸张的说,生死攸关。
分层是在徒步、登山、滑雪、划艇、越野跑、山地车等等户外运动中久经考验的着装方式,通过添加或除下层层不同作用的衣物,以达到全身透湿、保暖、防水的整体效果。
户外着装从内到外一般分为三层:
- 基础层(Base Layer):也叫内层(Inner Layer),起调节体温、透湿排汗的作用。作为贴身内衣,气温较高的季节应选用轻滑、速干、耐用的合成材料(聚酯纤维),气温较低的季节则可以选择轻软、透气、保暖的美丽奴羊毛材料,总而言之,要坚决避免吸水但不透湿的纯棉制品。
- 隔离层(Insulation Layer):也叫中层(Mid-Layer),起隔绝对流、透气保暖的作用,材料以抓绒、羽绒为主。
- 外壳层(Shell Layer):也叫外层(Outer Layer),起挡风、防雨作用,往往被泛称为“冲锋衣”,实际上包括防风夹克(Windbreaker Jacket)、防雨夹克(Rain Jacket)、硬壳(Hard Shell)等。
说是三层,但未必是三件衣物(而且多数时间还不是三件),炎热的季节,也许只有简单的一层贴身基础层,而寒冷的季节,则可能需要两件甚至三件中层衣物保暖。
气温较高(晚春、早秋和夏季)的季节,我个人的习惯是速干长袖衬衣或短袖T恤、紧身跑步长裤外加运动短裤(男)或短裙(女);气温较低的季节(早春和晚秋),我则是内穿美丽奴羊毛内衣裤,下身外穿徒步长裤,上身穿一件防雨(或挡风)夹克,根据气温决定是否添加一件抓绒上衣。
徒步内衣(Underwear)
内衣分为两类,一类在高温季季起排汗、防臭的作用,一类在低温季节起透气、保暖的作用。而徒步,尤其是多日甚至几周几月的长途穿越,最轻量的方式是备一套用于步道上行走,一套用于营地休息。在营地可以把走路用的一套洗了晒干或烤干,而在步道上则可以把睡眠用的一套挂在背包外晾干。
徒步衬衫(Hiking Shirts)
衬衫是一个非常个性的东西,有风格、面料、颜色、图案、功能、特性等等规格可供选择,而且品牌、款式繁多,购买时往往无从下手。同时,多数背包客夏季会选择穿通风、透湿、速干的圆领短袖走路,温度略低时罩上挡风衣甚至防雨夹克,从而忽视了长袖衬衫。虽然衬衫作为基础层睡眠时没有T恤舒适,但是在步道上,长袖和衣领可以防晒、防虫,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挽起来当短袖,更为灵活多用。
徒步鞋(Hiking Shoes)
鞋这个东西最重要是要合脚,其次是要合路,和其他装备一样,你可以一款鞋走遍天下,不过那更多的是找罪受。
很多美国老驴,都倾向使用越野跑鞋(Trail Runners),越野跑鞋确实有很多好处,轻便、灵活、舒适、便宜,而且不怕湿——只要不是冬季、雪地,走着走着自己就干了!
越野跑鞋
但是前提是路面条件要比较好,地表土壤比较厚,在中国北方就不一定合适了。北方植被薄,山野路径往往堆满了碎石,越野跑鞋难以发挥所长,硌脚也容易崴脚,所以还是中帮的登山靴更合适些。
登山靴
徒步袜(Hiking Socks)
在户外徒步脚上会不会起泡,袜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鞋。理想的方式是一双用于在步道上走路,而另一双用于在营地休息时保暖。
徒步袜
登山杖(Trekking Poles)
登山杖算不上衣物,但是在步道上,大部分时间握在手里,而不是绑在包上、背在背上,所以和穿在身上的衣物归在一起。
登山杖
怎样轻量化食物?
食物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很大一部分是要看个人的口味。一般来说,在有水源的条件下,脱水食品是户外人的首选。方便面(速食面)是绝大多数徒步人的主食,想换口味的话可以选择脱水米饭。北美背包客还会选择脱水土豆泥和意粉(Mac & Cheese),但在国内比较难买到(或者比较贵)。如果是3天内的短途线路,那就腐败一下,带些青菜水果之类——非要吃西瓜没办法,但是最好的是苹果、鸭梨、小西红柿之类皮薄的水果。如果是3日以上的话,建议买些脱水蔬菜,便宜、轻便且解馋。补充能量可以轮换着用牛肉干、干果棒、巧克力和/或奶酪制品。不建议带生肉,防火、防腐、背负、清理垃圾等都是问题。嘴馋的话可以买些单包装的小肉肠、豆腐干、菌菇干之类,混在面里加热,一顿吃上一两粒。
什么是基重?
基础重量是衡量轻量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准,通常的计算方式是全部背负重量减去消耗品,即水、食物和燃料,公式是
基重=总重﹣(水﹢食物﹢燃料)
然而这样的方式忽略了长、短线路对充电宝和卫生消耗品(干、湿纸巾、手纸、牙膏、洗面乳等)的用量的不同,所以我的计算公式是
基重=总重﹣(水﹢食物﹢燃料﹢卫生消耗品﹢充电宝)
每一位老驴都会认真计算自己的基重,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以求最低。不是为了攀比或炫耀,而是通过认真测量每一件装备的重量,衡量其在总负重中所占的比重,确定是否值得携带,还是应该找更合适的替代品。而总负重相同下,基重越轻,可以携带的水、食物、燃料就越多,也就是说,一次可以多走几天;总负重相同下,基重越轻,可以携带的腐败食品和装备就越多,也就是说,在营地可以玩的更嗨。
虽然基重非常重要,但也不需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给自己心里和钱包都添加太大压力。轻量化的小窍门很多,当根据自己的徒步经验的增长逐步累积,捡适合自己的利用。
怎样预估总重?
有了基重,我们就可以预估一下背包的总重会是多少了。
让我们首先估算一下每天消耗的卫生用品有多重。半包纸巾、3张湿纸巾、一小叠手纸、1只宾馆常见的6g牙膏,总重不到60g。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即便加上洗手液、洗碗液、洗面乳、驱蚊液、防晒霜之类,每天消耗的卫生用品总重也在80g以内,不过我们还是将上限设在100g。
其次估算一下每天消耗的食物有多重。这就更加困难了,各人喜好的口味不同,即便同一个人,两次不同的线路,甚至相同的线路,携带的食物也未必相同。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粗略估计了。一袋普通的方便面连包装重120g-140g之间,以130g计算,7袋910g,大致2磅(907.2g),而北美背包客所推荐的正是三季徒步每人每天2磅食物。当然,没人徒步会顿顿只吃方便面,更不会连续吃几天,不过,以每人每天1000g来计算差不多是足够了。
最后再来估算一下每天会消耗的燃料,以确定要带多少什么规格的气罐。在0°C环境下,烧开1L水大约需要燃烧15g扁气罐的液化气,野外风大,但是吃脱水食品,一人一餐半升水也差不多了。可以假设平均一餐消耗12g燃料,一满罐G3含气110g,可以用9餐;一满罐G2含气230g,可以用19餐。
现在以7天的线路考虑,还需要加一罐G2(连罐380g),一个20000mAh的大容量充电宝(400g-500g之间,以500g计算),5天所需的卫生消耗品和食物共7.7公斤,加上2.6公斤的水,总重大约15.7公斤。
再看看3天的短线,可以选用更小的G3(连罐210g)一罐,一个10000mAh的充电宝(以200g计算),3天所需的卫生消耗品和食物共3.3公斤,加上2.6公斤水,总重10.8公斤。
都达到了我的超轻化目标了。
轻量化有什么缺点?
轻量化也并非没有缺点:
- 首先,超轻装备很多价格高昂,比如同样大小的户外锅,铝制的和钛制的之间可能有十倍的差价。
- 其次,价格适中的超轻装备往往耐久性较差,比如越野跑鞋,大多在500-800公里(300-500英里)之间就需要换了,而一双品质较好的登山靴,则能坚持1500到2000公里。
- 第三,超轻装备对用法是否正确更敏感,比如登山杖,碳纤维的虽然比铝制的更轻,但是也更容易折断。
- 第四,超轻装备更需要精心养护,比如所有的羽绒制品。
- 最后,超轻装备用法往往有一定局限,比如相对于自力式的帐篷,无杆的非自力式帐篷就不能随意移动。
总之,轻量化对背包客的钱包和经验都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只要用法正确、养护精心,大多数超轻产品坚持2000公里不是问题。
总结
以上种种都是些经验之谈,只能算是意见和建议,绝对不是什么定律。冷暖自知,每个人还是要从自身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装备和搭配。我自己比较怕热,所以推荐的产品,尤其是睡袋、羽绒夹克等,未必适合怕冷的人使用。而即便是徒步大咖,所推荐的装备、用法、贴士等也未必人人适用,还是要自己亲身、亲手试过才好。总而言之,只要感觉不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装备,就不要带上步道。
最后,出发远行享受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