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料参考中国纪检监察报)
故事三:英雄母亲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习近平讲述】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宁)滦(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
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邓玉芬全家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然而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小儿子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1970年2月5日,度过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邓玉芬在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9岁。
(资料参考光明日报)
故事四: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任指导员 驾坦克直捣柏林
【习近平讲述】
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中。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转战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英雄事迹】
苏联卫国战争打响的时候,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正在莫斯科伊万诺沃苏雅士官学校学习。他一直想走出学校,到战场上去战斗。为此,他申请过很多次,但都没有得到批准。毛岸英对此一直不甘心,他提笔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强烈的参军愿望,并在信的末尾署上了他自己的俄文名字“谢辽沙”,同时注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信投了出去很久却没有回音。这时,苏军政治部副主任曼努伊尔斯基来到了国际儿童院看望孩子们,在场的毛岸英向曼努伊尔斯基提出了参军的要求。后者思考了一下,回绝了毛岸英,他告诉毛岸英,只有拥有苏联国籍的人才能上战场,你是中国人,不能让你去冒险。但毛岸英不放弃,一再地请求曼努伊尔斯基,最终后者答应帮他上战场杀敌。
不久,毛岸英就在苏军一支坦克部队里面担任了指导员,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他跟随着部队,转战南北,最后随大部队进攻柏林,见证了苏军攻克柏林的伟大时刻。(资料参考海南日报)
故事五: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
【习近平讲述】
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胡济邦是一名女记者,是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是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记者,是在前线坚持时间最长的记者,也是中共秘密党员。
这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女子,在莫斯科13年(1936-1949),目睹了苏德战争的全过程,
写出了无数篇战地报道,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从1941年到1946年的五六年间,胡济邦陆续发表了《列宁格勒的九百个日日夜夜》、《解围前的列宁格勒》、《解放后的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大会战》、《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等
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报道,
凭借其卓越才能,成为莫斯科新闻、外交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资料参考人民网党史频道)
故事六:朱敏曾沦为德国法西斯囚徒 在集中营度过艰难岁月
【习近平讲述】
在明斯克的纳粹集中营里,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女儿朱敏曾同白俄罗斯小伙伴共抗德国法西斯。
——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题为《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的署名文章
【英雄事迹】
1941年1月30日,朱敏告别团聚才一个多月的爹爹朱德,化名“赤英”,赴苏联进国际儿童院学习。初到莫斯科,
朱敏就因为气管炎和哮喘来到白俄罗斯明斯克的少先队夏令营疗养。仅仅一夜之间,德军突然入侵苏联,正在疗养院的朱敏和其他20个来自各国的孩子沦为德国法西斯的小囚徒。
在当地囚禁两年后,1943年,朱敏被送往德国境内的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朱敏整天面吃发霉的黑面包,做苦役,时不时挨打,亲眼目睹法西斯屠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她保护自己的最重要手段便是对自己的真实身份讳莫如深,在集中营朱敏从不说一句和中国八路军有关的话。因此,几年集中营生活过去,朱敏没有说过一句中国话,而与其他人又语言不通,长期的沉默使她几乎丧失了语言功能,直到现在说话还是不行。
俄罗斯政府在1995年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上给朱敏颁发了纪念奖章,表彰她在卫国战争时期不畏强暴,严守身世,顽强地在集中营活了下来,最终回到莫斯科的动人事迹。(资料参考人民网党史频道)
故事七:夏明翰挥笔写下“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习近平讲述】
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誓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1928年3月在就义前写下。
1928年初,夏明翰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来到武汉。以野蛮著称的桂系军阀正在大肆搜捕革命者,许多被捕者根本不经审判便被处决。如党面对市面上一片萧条和恐怖,夏明翰全无惧色,仍奔走在各个秘密机关,部署“停止年关暴动”的计划。
开始他住在湖南商号,发现武汉卫戍司令部已盯上那里,便迁到东方旅社,与徐特立、谢觉哉、熊谨玎等研究下一步工作。没过几天,谢觉哉突然通知说交通员宋若林已靠不住,夏明翰便回到东方旅社收拾东西。他正准备转移时,叛徒宋若林带着警探闯进了房间。
夏明翰被捕后,连续受到刑讯,他在拷打中只是怒斥审判官。回到牢房,他知生命将要结束,忍着伤痛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三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还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执行官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喝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这一正气凛然的词句,当时就被人称做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资料参考
人民网党史频道)
故事八:长征期间三名女红军剪下半床棉被送给老人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习近平讲述】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1934年11月上旬,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卫生部等驻扎在了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不幸与队伍失散并迷路的三名女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筋疲力尽,来到了沙洲村,敲开了一间破茅草屋。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女主人叫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
主人倾其所有,为饥饿疲惫的客人准备了一顿粗茶淡饭。吃完饭,徐解秀就将三位客人领到了床上。那是一张用楠竹扎成的床架,床上的破席下面垫着稻草,女战士忙将她们唯一的棉被打开……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徐解秀和女战士同时醒来,她们发现,男主人一直睡在门口的草垛上守护着她们。女战士们的眼睛湿润了。临走时,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三个红军姑娘不由分说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外跑,徐解秀赶紧抱起被子,拼命地又追了出去,她们在村口把被子推过来又推过去,僵持不下,这时一个红军姑娘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坚定地把一条被子剪成了两半。她们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这半条你就收下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看您的。”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这半条被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泪水唰地流了下来……
(资料参考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