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更是不言自明。但江南其实也是悲情的,曾经是作为偏安文化的一个符号存在历史深处,岁月掩盖不了那声声长吁短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张永祎更愿意发现和传播江南的柔情与美好,在他笔下徐徐展开的江南画卷,花团锦簇,绵丽不绝,“水是最灿烂的风花水月,超越了尘世的喧嚣,代表着古镇宁静的时光,几只小船停靠在岸边,是江南古镇从前以及将来最动人的风情。”他的这种认知和解读完全来自于独特的审美体察和感悟。苏州的九如巷、枫桥前的徘徊、小镇茶楼前的留连,这些都是他梦里的灵秀江南,只是这江南比他早年在电影《早春二月》里所看到的,更生活,更有温度,是可触摸和感知的江南。他所领悟到的江南,是一个紧贴时代、引领时代的江南,我读过他写江南临河边的“美人靠”,读过他写的周庄,越读心越静,读出了“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心 ” 的意境。他笔下的江南小镇是这个时代的一股清流,雅致地承载起了现代人的情感寄托。
张永祎身上充盈着满满的人文情怀。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精神操守,他说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他非常看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他说许多人因为考虑物质过多,而失去了太多的机会。他既有入世的勤勉,也有出世的通达,大学毕业后,在单位的多个岗位上待过,他说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历练,都能丰富人的精神阅历和心灵层次,都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这些经历都值得他感念和感恩。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思考、阅读和写作上,他说一年写十篇文章或许看不出来什么,但坚持十年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一百篇文章啊,重要的不是这个量,而是当你有了一百篇文章放在那里,你与那个只写了十篇文章的自己相比较,明显很不一样了,这不是十篇与一百篇文章的距离,而是在写这一百篇文章的过程中,你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角度以及思维的深度是迥然不同的。张永祎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研究很深,精益求精,毫不马虎,许多事情都希望做到极致,他非常崇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他时常以理解人、帮助人来学做人为己任。听他这一席谈,只觉他是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令我觉得若能做到善解人意原来也是很愉快的一件事。
许多大家都曾非常到位地评论过张永祎的写作,无论是他的文化评论,还是他的江南小镇随笔,都有一种气势和激情在其间游走,“可以将他的评论当作散文诗来读,因为那里面有一种让你也一同燃烧起来的力量!”张永祎说,他很崇尚恩师吴调公先生的写作风格,评论性的文字可以写得雍荣华贵、镂金错彩;他也非常崇拜红学家何永康教授的洒脱笔调,许多研究《红楼梦》的文字竟写得那样的气韵生动、虎虎有风!张永祎大学时读的是文学专业,而且特别喜欢中国古典美学,《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原诗》中的名句随口就来,写起文章也就不可避免地顺流而下,涌波绮丽。我曾读过他评论电视剧《琅琊榜》的文章,辞章美而不艳,如清莲浮于水上般动人心魄,隐喻美学、镜头美学等概念运用其间如同轻风吹江帆,令理性十足的文章灼灼其华、云蒸霞蔚。
有时我也会想,张永祎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的根基在哪里呢?他非常热爱阅读,从不拒绝知识,他认为到处都是学习,随时可以汲取,不管是传统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只要阅读就是好事,他不认为网络阅读就是浅阅读,因为阅读的深浅,不取决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在于阅读者本人态度和取值,一个人只要阅读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获得的感受一定不会是浮光掠影。我认为,张永祎能达到今天这个才情,跟他因阅读而获得的扎实牢固的基础不无关系,但似乎并不是全部,还有更深的原因。后来偶然读到一组他写故乡的文章,突然像一阵长风吹过,被深深惊到了。他写他故乡的亲人,写他的大姨三姨四姨,写他童年时校门口卖蚕豆的邰六爹,写他的那位名叫永莉的妹妹,写他要求严格的父亲,写在家乡照料生病的妈妈,写妻子写女儿,写他的那位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的表弟,写他小时候去过的乡上的粮管所、食品站,写他的同学聚会,写他故乡的用两块青石板搭成的老街......这一组文章,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叙述冷静,并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和世事的艰难,也没有忘记生活的健康和美好,他曾经的文辞华美依然还在,只是沉淀在字里行间的节奏里,幻化成遣词造句的稳扎、叙事的深情、人物的独特性和对故乡往昔时光的珍惜。我点着鼠标一字一句认真看完他写的故乡,我明白了,纵然世界再美艳动人,他这棵冠盖如云的大树其根仍深深扎在故乡的土壤里,他纵然写尽江南古镇的繁复的前世今生,但他却永远为故乡的哪怕一座桥哪怕一个春夏秋冬哪怕一草一木而牵扯,他永远走不出的故乡,是他写作和思想的情感来源。他温儒的笑容,他待人接物的谦和,他渴求新知的执著,他踏实勤奋的笔耕,都是源于融在血液里的故乡所给予他的一种禀赋,包容万物,信任秩序和规则,与人为善,这是土地的特质也是种子的特质更是生活在那方土地上的祖祖辈辈的特质,这些,才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
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规律和学习的地方。张永祎人生之旅所显现出的读书人的智慧特别打动人,诚如曹雪芹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因为他的精神底色来自于故乡与书香,因了这样的熏陶所以令他的这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没有圆滑与世故,仍有读书人内敛的棱角,散发出人文情怀的温馨芬芳。所以,感觉只要在脖子上围一条长长的灰色围巾,他完全就像是一位从民国走来的先生了,我的这种充满年代感的想像,可能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怀念,借此慰藉我们并非特别饱满的精神生活,如同我们人人都在心里藏着一个江南梦,以此抵挡光阴的侵蚀。(韩丽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