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耀学校位于龙岗区横岗街六耀小区,成立于1923年,由当地加油场杏芳带领,村民集资创办,从最初的三栋草房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九年一贯制学校。
进入六药学校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1931年的历史建筑,也被称为“1931层”,现在是学校士官。抗战时期,“1931层”作为一所六药学校,是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摇篮。
积累了深厚红色文化的“1931层”
“1931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上下两层各可设置3间教室,这是保存完好的典型牌楼,里面有一间密室,外面有走廊。浅蓝色底色装饰着白色,拱形的窗饰和花瓣状的弦板显得格外清雅优雅。作为学校士官,用于展示陆约学校史及东江纵队革命史、革命英雄历史史等红色文化。
经历年岁月变迁的“1931层”。
陆药学校创始人、首任校长张杏芳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含着新余高中,在私立学校度过了几年。他从小学学聪明,通过自学广知古今,精通义气,为家乡人治病,把脉,谋求商的利益。他先后在台网南岭六药学校任教,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喜爱。陆药学校是1923年为筹集邻居捐款而四处游说的学校,是他让学校从私立堂开办到小学的。1931年,他再次从侨胞那里募捐,建造了“1931楼”。
六辽学校与所在社区同名,在客家话中,“约”有联合的意思,六辽村原来是六户人家的小村庄,20世纪20年代人口只有2000多人,村庄被封闭落后。自1923年学校成立三间瓦房以来,该村不断繁荣起来,培养了为革命抗争献出青春的革命英雄,积累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
抗战时期培养了无数革命战士
作为抗战时期发展地下党员的重要根据地,陆约学校有传说中的抗日校长。他是地下党员,坚持教授,组织师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当时他为六药小学写的校歌:“我们是新生的一代。”.我们清楚地知道与谁作对,憎恨谁,谁忠诚,追求进步,走向光明。”还在给很多老师和学生唱歌,激励新一代奋发向上。
据当地老人透露,英坚在这所学校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孕育着革命的火种,从此六药小学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期,该校教师黄源、黄丽英毅然投笔,刘永华、黄春明、曾红等二三十人相继加入东江纵队。其中壮烈牺牲的有黄河善、黄发、黄宇等。当时,六药各村都有青年会、妇女会、农会等先进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激烈而艰苦的斗争,为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事业写下了坚强的一笔。
据记载,目前住在六耀小区的东江纵队革命老战士是六耀学校的学生。原来是贫困家庭的农家子弟,母亲为了能扛着钱读书而赚钱,在六药学校红色文化哺育下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奋不顾身地加入了东江纵队,在革命战争中成为勇敢的先锋战士。少年时期加入东江纵队,担任过收税人员,抗日胜利后当过传令兵,经过国共两党协商后,经过东宗北撤退联队,进入华东军政大学进行了两年的军政学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华中南等,在战斗中立过个人三等功。华南地区解放后,先后在广东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的几个部队任职,1989年休职,回过六辽大学华村。六药红色文化的培育、发展、持续、传承的见证人,也是六药人红色精神要塞的活标兵。
校园小导游介绍学校历史。
在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养育新学生。
"六药学校将在革命的烈火中锻造红色革命历史,以学校史馆为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培养当代青年和新学生。"据陆耀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曾孔熙称,该校士官自1931年创建以来,曾多次面临翻修、2007年翻修时被拆除的命运,在当时校长吴锦军的努力下,可以保存到现在。以历史文化的建筑特色展出的六药校史、东江纵队革命史、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历史史等红色文化得以展出。
曾公熙对记者说,学校历史博物馆在风雨侵蚀方面有一定的损伤,后续修缮和加强,学校历史博物馆将继续建设成为六药人的精神堡垒,并增加了文昌元素、数字媒体元素等,它可以成为龙岗地区红色文化教育继承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龙江融媒体记者诉苦通讯员曾孔希文/图
策划:艾莉陈刘方菲调整:刘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