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大同一面是游牧,一面是农耕。今天的大同是能源城市和旅游胜地。
中国有近3000个县市,但很少有地方能像大同一样将两种相互矛盾的样子合并在一起。
图片/网络
古都大同|矛盾与融合
古老的大同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现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古城不长,这种自相矛盾也是大同两面性的最好例证。
图片/网络
封建时代,大同的位置很重要。大同省位于北纬40度、400毫米等降水线附近,正好是农牧交错地带。今天的中国地图还没有形成的时候,这里往往是中原和北方民族发生冲突的地方。
图片/网络
太行山、吕梁山、燕山、阴山这些华北四大山脉相遇,在地理上分隔了两个文明。大同成了天上的洞,这里也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的最佳通道。大同不守的话,可以向东取北京,向西占领西安,南边是太原和洛阳。
图片/网络
大同建圣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祖国。赵武灵王为了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命令在这里建设城市。是为了云君。历代的不断建设使大同在明朝登上“九边”,是北方最重要的要塞之一。
华夏文明的安危系于大同,无数战争也在此爆发。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爱与恨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在铁和血中慢慢熟悉对方。
图片/网络
北魏在这里定居以来,两个文明逐渐融合起来。书生人组成一个人说汉语。汉族也染上了直接豪爽的性情。曾经融合成为主流,建立在北魏的县公社是祭祀刘锡道三家的唯一寺庙,因此是绝好的例证。
图片/网络
清朝人把所有地名的“胡”和“囚徒”都改成了“胡”和“鲁”。刻骨的仇恨以“杀后”、“灭后”的名义被抹去,商家的讨价还价取代了沙场上的刀剑。老冤家也成了今天的兄弟民族。
图片/网络
矛盾和融合创造了大同最古朴的面貌,奠定了大同“水火兼容”的独特基调。
今天大同|旧印象和新出路
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大同开始在经济建设这条道路上转弯。对煤炭工业的依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大同的双面生活。
图片/网络
大同“中国煤炭岛”的称号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名副其实的。这里的煤炭总储量达718亿吨,大部分是优质动力煤炭,大部分煤田埋藏浅,开采容易。整体
国4大电网、5大发电公司、10大钢铁公司都以大同煤为生产用煤。在2007年,就有368家电厂和6000多家企业使用大同煤。图/网络
在此开采出来的煤炭,沿着大秦铁路——世界上煤炭运量最大的铁路——运向秦皇岛港,再经海路运往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煤炭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大秦线每天运送的煤炭超过百万吨。
挖煤卖煤,几乎成了全国人对大同的刻板印象。我相信很多大同人在外地都被问过,“你们那儿是不是天天挖煤?”
图/网络
煤炭的不可再生,以及采煤对环境的破坏。注定了这不会是大同未来的出路。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政府去产能的政策出台,煤炭需求量锐减,煤炭业陷入寒冬。2015年,全国最大的90家煤企利润锐减90%。一煤独大的大同自然不能幸免。
于是,旅游成了大同的“救命稻草”。
图/网络
采矿业的衰落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空气质量的改善。大同的旅游资源本就多到让其他城市眼红。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华严寺、大同土林,这些鼎鼎有名的景点已能带来足够的人气。
图/视觉中国
左云,这个名字秀气的地方,是晋北大地上的一颗遗珠。左云的八台子,有全球最独一无二的景观——长城边的教堂。东西方文明在此相逢,古朴的长城边多了一种宁静的虔诚。
图/图虫创意
大同顶着煤都的帽子,闯出了旅游胜地的名头。或许这种文武双全才是它最美好的模样。
大同作为曾经的边关要塞,守卫了中原上千年。如今,它又借着煤炭和旅游,发挥着自己的新作用。一切只为了所有中国人的理想——天下大同。
文丨伊森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